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
如果你不是獨居(與家人、伴侶或朋友生活在一起),那你一定少不了為家務煩惱過。
尤其是這類「情緒勞動」——
▨ 它們不耗費體力,但卻無時無刻佔據著你的大腦(思考晚飯吃什麼、週末孩子的活動安排、垃圾袋該買新的了);
▨ 你的同居者「眼裡沒活」,你不得不想辦法一遍遍提醒對方,什麼該做了,還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即使如此,你還是可能被評價為「難伺候」「愛嘮叨」;
▨ 它們不像把地板擦乾淨了,衣服收起來了這類家務「有形」,因此你很難解釋自己幹了什麼;
▨ 甚至你自己也經常忽視,往往是情緒快崩潰了才意識到自己承受了太多。

之前,我們發起徵集,請大家聊了聊那些自己一直在承受的情緒勞動(大家真的辛苦了!),結尾還分享了一些關於減輕情緒勞動壓力的方法。
一起來看看吧!

情緒勞動真的很累人
@Mi
家庭中所有物品的補給,買菜做飯,掃地擦地,刷馬桶,收拾洗手間,角落裡床底下的灰塵打掃。
@小兔瑞貝卡
馬桶充滿老公和兒子的尿液不刷就有味道,倒垃圾,每天買菜做飯,每天都要準備家人的食物還要哄兒子上學,這些事如果我不做就會停滯,有時候我只想休假一天不做事。沒有人替我做這些事情,我感到心裡很累,這些繁瑣都是老公從來不管的事。
@匿名
看到這個話題很有感觸,雖然我現在是一個人住,但之前那個男朋友洗完澡會把沐浴露開著口橫著放導致浴液流光,廚房紙巾用的超快超浪費沒多久就要買新的,吃飯永遠是我來規劃,出門趕車永遠是我記時間,和他在一起感覺像帶了一個十歲的兒子,現在想起來都會生理不適。
@蘇初一
家裡的所有家務活包括不限於:孩子的學習規劃和監管,及時閱讀大大小小學習群的通知和執行學習任務;買菜做飯,拖地,洗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洗廁所,收拾家裡所有東西擺放好,計劃家裡所缺物品並且貨比三家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接孩子放學,接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參加家長會,孩子生病負責送醫院按時吃藥。有做過溝通但是無效,然後採取提醒也是無效,再者就是冷暴力也無效,再就是大吵大鬧還是原樣。

家務活「誰看不下誰做」?
@小黃人
先說廁所裡的情緒勞動,如洗手檯上的水垢,馬桶邊上的黴菌,洗完澡地上需要刮掉的水,鏡子上的水漬。這些家務男朋友總是發現不了,可是我卻經常能一眼看到。這種隱形家務好像只是留給看得到它的人。這讓我感覺很累,每次我注意到時,我會很不開心,很不耐煩,我知道,又是我要處理這些問題了。
和男朋友指出這些情況是需要清潔和解決的,我希望他能為了照顧我的感受更多地去關注這些問題。說完後的那幾天會有一些變化,他能主動看到馬桶上的汙漬,並清理乾淨。但之後他又忘記了,又觀察不到了。他會希望我能直接使喚他,而不是讓他主動發現主動解決,因為他實在發現不了。可是我覺得如果要我指出來再使喚他,我會生更大的氣。還不如我自己默默做完(當然也會悶悶不樂)


《GIRLS》
@傍晚去公園遛彎嗎
情緒勞動不僅僅存在在家庭當中,在室友關係裡我也是常常承擔情緒勞動的那個人。我的室友可以說她比較心大,家裡很多清潔細節的事情她都不是很在意,我也有和她明確地提起過,但是總是要我催著去做。也嘗試過制定計劃,但是情況是我可以遵循計劃來執行,但是她不行。
我一直認為我們雙方都作為成年人,共同承擔房屋的清潔,保持居住環境的乾淨是一件應該的事。每次我催她做家務她都會不高興,我也不想這樣,好像我是她媽媽一樣。所以現在的結果就是主要的家務還是我在做,然後我們之後不會再繼續做室友了。
@Cier
和我姐的輪流洗碗事件,我們都不喜歡洗碗,但她真的很能拖,每次準備洗碗都是一場沉默的鬥爭,她可以對一堆亂七八糟的碗放置幾個小時不管,但我看著很難受。她可以直接吃完飯就攤著睡覺事不關己,她可以一句要拉肚子就在廁所一個小時不出來,她可以做到我奶奶跑去洗碗都無動於衷,但我通通都做不到,我內心內疚害怕焦慮,但如果我總是主動去洗的話,感覺也很難受,這種糾結和困擾,對我來說就是每天無形中多出來的情緒勞動,洗碗對我來說,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家務活。
但其實換個地方就不會這樣,我和男朋友一起,他什麼都會主動去做,我也很樂意跟他一起做,我突然發現,洗碗這件事我也可以做得快樂,所以說……

@匿名
給孩子選擇培訓機構,又要比較師資,又要比較價格,又要看適合不適合。配偶還覺得,別人家孩子啥也不學,也不報班,我們為啥非要那麼做。
@SUZY
隨著孩子長大,對孩子的操心會越來越多,從孩子是否吃得好穿的暖,到在幼兒園是否開心,以及活動和課業時間安排,都是每天在腦海中重複思考的事情。老公其實是非常負責的爸爸,我也很幸運沒有遭遇喪偶式育兒的困境,但是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我總是覺得別人都無法被信任,老公及家裡其他人對於孩子的溝通方式都讓我覺得不那麼完美。自己漸漸陷入了這種不斷的情緒勞動中,並且 7*24 無法停歇。


《我的天才女友》
@醜八怪苗
為孩子輔導作業算不算?雖然隊友負責做晚飯還可以洗碗,但做完後他就可以洗澡躺在床上刷手機,而我還要檢查小朋友的作業做完沒有,學到哪裡了,哪個知識點還沒有掌握,後面還有什麼學習計劃還要執行,雖然小朋友還是很努力很配合,家裡也沒有雞飛狗跳,但心裡還是沉甸甸,期末考試終於結束了,感覺我比娃都開心!我曾經崩潰過一次,打了娃,吼了隊友,但後面發現還是擺脫不掉,我覺得我應該為娃負責。
@Esme
兩個娃,一個小學,一個幼兒園,報了很多課外興趣班,平時會有各種作業,活動,比賽,全家只有我一個人記得他們上課的時間,地點,什麼活動,活動的各種細節。週末兩個娃都要活動,只能分頭行動,老公帶小的去舞蹈比賽,我帶大的去上各種考級課。老公明顯為明天行程焦慮,事無鉅細地在問我,明天穿什麼,帶什麼,幾點,什麼行程,要帶什麼衣服,什麼零食,都中間數次我都想說,要不還是我去吧,但是還是堅持想讓他體驗一次。都準備好了居然都晚上十點半了,比我自己準備還累。擺脫(情緒勞動)等於做雙份,不知道怎麼能擺脫。

情緒勞動很難花錢解決:
為什麼「找阿姨」沒用?
@匿名
懷孕的時候孕吐很嚴重,為了保持家中整潔以及有個人能隨時照顧我,家裡人提議找個家政負責這些家務。然後面試家政的工作就落在了我身上,我開始瞭解符合要求的家政人員價格,打聽家政中介好壞,和中介談價格,面試家政人員,還要教每一個來面試的家政所有的工作,衛生紙放在哪個櫃子裡,廚房的電氣怎麼使用,家裡人的口味,房間打掃要求,哪件衣服需要手洗,還要解決家政人員提出的問題,比如找人問我家門口通幾路公交車。
偶爾還會聽家裡人說,我聽說某某親戚家的家政,比咱們家這個人乾的多價格卻比這個便宜,或者這個家政我覺得不行她某種行為怎樣怎樣不對。總之看起來是家裡人願意掏錢找人照顧我的生活,可是我需要的是我躺在床上一睜眼睛就有個溫柔勤快、工資我能負擔、做飯和我口味的阿姨照顧我,不是我每天吐十次八次還要抽空面試一個又一個人。
@hhhhhhh
無法外包的女主人責任。阿姨總是洗不乾淨碗碟,洗不乾淨小孩衣服,總要我去檢查而且即使指出來,阿姨只會重新洗一次而並不認為多嚴重,換阿姨換幾次了也還這樣。其實家裡有各種清潔劑,明明就很容易就能擦乾淨,但我還從沒遇見阿姨是願意認真使用清潔劑的,很多都說“外語的看不懂”(瓶子上有圖非常清晰,而且我都貼漢語標籤了)。即使阿姨收拾完了,我再去檢查,查缺補漏,再加上有些舊的東西整理收納或扔掉(阿姨們在這部分往往很弱),這要每天花大約半小時吧。

最痛苦的是
幹了也「不被看見」
@星星
衛生間的垃圾袋永遠是我換,堆滿了男朋友也不會拿去丟,他好像習慣了有我為他準備好。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吵架的時候拿出來說,他會理解為「你就覺得你多做了一件事,不平等」 。自己的情緒勞動不僅沒有被理解,還被理所當然化。
@Janet
過年回家,要準備給七大姑八大姨的禮物,還有小朋友的禮物和公婆爸媽的禮物,而這些在對方眼裡就是,你不就買買買就好了啊。他一句話「我們要準備一下過年回家送親戚的東西,還有小孩子們的禮物」,而我要在每天的工作之餘,要研究半天,貨比三家,還要考慮是否合適,大姨家買啥,二舅舅家有哪些人……心力交瘁,還得不到理解。要是到最後拿到的實物不夠大氣,還要被數落一番。真的好心累。


《婚姻生活》

情緒勞動不止「家務活」
@小丸子
和父母姐姐姐夫(已婚有娃)一起生活。下班以後姐姐的孩子會找我玩,我工作非常累,但是不想讓小朋友失望,就會陪孩子玩。為什麼是情緒勞動呢,因為我不願意這麼做,而我不做又會愧疚,覺得姐姐姐夫也挺好的,孩子只是喜歡我。但是下班後我更想躺著。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法躺著,躺著就會不安,拒絕小朋友的玩耍邀請就會不安。
@電漿雞排飯*
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都感到有些溝通問題,但對方沒有任何解決的舉動。我一個人翻書、找心理學上的分析、倒推感情出現問題的可能癥結,並邀請對方在晚上一起分析。我在 ipad 上寫下重點和思維導圖,終於理清了起因、表現、目的、改善路徑,對方自始至終只是聽著,沉默,表示贊同。雖然對萬事都進行分析和推理是我喜愛的方式,但有時不得不做,把這些爭吵的邏輯和問題都理順耗費了我很大的精力。
@青葵醬
我生活在一個五口之家。平日父母和祖父母有些溝通不暢的事情總會委託我去調和,我需要抽出自己空閒的時間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當事人的感受,還要想著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勸導。母親生病不便下床,就總是大聲叫我端水拿藥,我明明在看書學習,並且她明明可以用保溫杯或者藥盒提前做好準備,而不是打斷我的專注。
我對此會進行拒絕並解釋,但是父母總感覺受到了莫大的傷害。我表達自己正常的拒絕和需求根本不起作用,因此我最好的方式就是冷漠或遠離。
@Coria
男,丁克夫妻。我想分享一個不同的角度。男人做家務不僅要積極,還要達到老婆的標準。從同居到現在結婚8年了,我基本全包了家裡的家務。一方面是因為我從小就被教育要疼愛老婆,女人是很不容易的要多多包容照顧等等;另一方面,我老婆的工作比我更忙。但這真的讓她開心嗎?我以前一直處於一種“蜜汁自信”的狀態,覺得我做了家務,老婆應該很開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做的家務常常達不到她的標準。這時,雖然老婆看似沒有做家務,但她卻在承擔著「情緒勞動」。她不滿意我做的家務,還要費心思怎麼和我說,注意語氣,避免引發我的反感,甚至還要重新做,這些都消耗了她的心力。

好吧,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也感覺很窒息😯😯,情緒勞動真的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說也說不通,擺脫也擺脫不掉,那到底該如何做呢?Gemma Hartley 在《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一書中結合她的生活經驗和採訪,分享了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議:
1.談話和溝通雖然很難,但依然是最重要的
因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負面情緒,人們在就情緒勞動進行溝通時,另一方接收到的訊號往往是指責性的:「我做的不夠」「都是我不好」,談話往往容易陷入僵局。雖然這又是一種新的情緒勞動,但溝通方式的確很重要。
除此之外, 如果達到「真實有效」的談話效果,你可能不止要告訴對方你做了什麼,你需要對方做什麼,Gemma Hartley 在書裡分享了她和丈夫的幾次成功談話:「那些對話不再只是圍繞著日常無奈的那些細枝末節。
我們終於開始討論這種失衡的出現不是因為我們兩人做錯了什麼,而是源自不同的成長方式、文化對我們的不同預期,以及一些微妙的負面規訓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
2.拋棄「幫忙」的概念,而是以一種平等的方式承擔責任
提出要求的一方總是容易陷入被動、弱勢的局面,好像是對方在幫我,尤其是孩子的事,母親們總是抱持著「育兒是我們的職責範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父親往往被降格為助手的角色。事實上,你不需要「幫忙」,需要的是通力合作的夥伴,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3.放棄嚴格的標準,如果你想要事情完成,可能需要忍受事情完成的方式偏離自己的想法
2011 年,英國有一項調查發現,30% 的男性會故意把家務搞砸,以免將來又被要求做同樣的家務。他們認為,伴侶在失望之餘,會覺得自己做比收拾伴侶馬虎完成的殘局來得簡單。他們料想得沒錯,多達 25% 的受訪男性表示,他們不再被要求幫忙做家務,64% 表示他們只偶爾被要求幫忙[1]。另一項調查有同樣的結果,調查顯示女性平均每週要花整整三個小時,重做她們交派給伴侶的家務,2/3 的受訪女性認為伴侶已經盡力了[2]。
社會學家把女性執著於嚴格的標準,稱為「固守母職」(maternal gatekeeping),你也可以稱之為「完美主義」。對於成年人來說,只要願意投入,經過足夠的練習,家務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我們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在「攬過來自己做」和「對方一下子做到完美」之間還有很多選擇。
4.重新審視自我的價值
當你承擔了太多的情緒勞動,伴侶又不願意跟你討論情緒勞動時,你可以跟自己談談,問問自己哪一部分的情緒勞動真的對你有益,哪一部分對你無益。你打造的組織系統中,哪部分是為了追求完美,哪部分是真的對你和周遭的人有利?你想放棄哪些情緒勞動?放著那些事情不做會發生什麼?你想把哪些事情列為優先要務?
以及,你做的哪些情緒勞動,是受制於社會和文化的預期的?有時候我們是為了成為「好媽媽」「好妻子」,而不自覺地承擔了過多的情緒勞動。


《我的天才女友》
終於來到結尾,我深深地感受到談論情緒勞動本身也是一種情緒勞動,但它又是必要的,如果我們不一遍遍討論和定義它,情緒勞動就不會被看見,更加沒有協調和解決的可能。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大家一點點幫助,也希望大家最終都能在家庭生活中找到讓彼此舒適的位置。

還有哪些大家沒有提及的情緒勞動?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編輯丨寒冰責編丨kuma
題圖丨Harper's Bazaar(待替換)
來源丨簡單心理,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守倫理的專業心理公眾號,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點選名片,讓我們陪著↓↓
參考資料丨[1]“Men Deliberately Do Housework Badl y to Avoid Doing It in the Future,"The Telegraph,November 7,2014, http://w ww.telegraph.co.uk/men/the-filter/11215506/Men-deliberately-do housewor k-badly-to-avoid-doing-it-in-future. html.
[2]Deborah Arthurs,“Women Spend Thre e Hours Every Week Redoing Chores T heir Men Have Done Badly,"Daily Mail, March 19, 2012, http://www.dailymail.c o.uk/femail/article-2117254/Women-s pend-hours-week-redoing-chores-m en-badly.html?lTO=1490.
[3]【美】傑瑪·哈特莉著,洪慧芳譯,《她們不是嘮叨,只是受夠了:不被看見的情緒勞動》,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