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三十而已:距離“高盛夢”還有多遠?

1995年10月,當中信證券第一次在北京揭牌成立時,彼時的初創元老們是否料到,公司會在未來的許多年內穩坐證券業的龍頭之位。
邁入“三十而立”之年的中信證券是國內證券業最接近國際投行的存在,“高盛夢”也確實是中信證券十年前的發展夙願。
剛剛過去的2024年,中信證券實現收入接近640億元、賺取歸母淨利潤超過217億元,較2014年已實現一倍左右的增長,但這與高盛為代表的國際頭部機構仍有較遠的現實距離。
今年同樣是董事長張佑君掌舵這艘證券業大船的第十年。
前有憧憬,後有追兵,證券業的整合大潮正在拉開帷幕。
“國君+海通”、“銀河+中金”等頭部機構整合的落地與推進,都在給這位“證券業一哥”帶來更多變化。

走出至暗

中信證券正在逐漸走出近2年來收入、利潤雙雙失速的泥潭。
2024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637.89億元、217.04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到6.2%、10.06%,擺脫了過去2年週期窘境。
“924行情”拉動作用或許功不可沒。
僅在第四季度,中信證券的收入達到176.48億元,同比增長近四分之一,規模創下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單季度的新高。
儘管收入端增速顯著,但2024年第四季度的淨利潤卻環比下滑了近2成。
計劃財務部門負責人西志穎給出解釋:由於第四季度進行了費用截止性測試及計提,同時評估了風險資產、增加了減值準備。
業務方面,證券投資收入增長顯著,2024年創收240.4億元,同比顯著增長了23.95%。
資產配置端亦可看到,市場行情的轉好,交易性金融資產極大程度上增厚了利潤。
截至2024年末,該項資產金額6908.62億元,佔以公允價值計量專案的金額比例超7成,帶來514.09億元利潤貢獻,相比上一年貢獻額多增近200億元。
該項資產配置了近5成債券和近3成股票,截至期末公允價值分別為3389.98億元、2004.56億元。
實現明顯增長的還有經紀業務。
雖然上半年還處於下滑態勢,但全年最終實現收入165.57億元,同比增長了8.92%,一扭此前頹勢。

投行等暖

受到IPO放緩影響,投行業務明顯承壓。
2024年,中信證券的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僅為40.33億元,同比下滑了35.43%。
同期承銷金額為548.07億元,在50家上市券商總額的佔比達26.25%,依舊位列第一名。
轉機時刻或許正在到來。
據信風此前報道,由於主要負責股票的發行承銷ECM(Equity Capital Markets,股權資本市場)團隊人手不足,中信證券正計劃從其他團隊調配人員。(詳見信風3月11日文章《獨家丨股權融資回暖訊號?中信證券計劃調增ECM團隊人手》)
對於2025年一級市場的發展,中信證券總經理鄒迎光持樂觀態度。
“圍繞著2025年的形勢,我們感覺今年的整個投行業務的形勢開始逐漸出現了好轉。境內和境外的上市企業申報數量都在逐漸上升。”鄒迎光指出,“我們認為公司的投行業務仍然大有可為。”
債承部分,2024年中信證券的承銷金額達到2.12萬億元,位列市場第一,在95家券商中佔比達到14.97%,與2023年基本持平。
不過據信風獨家獲悉,中信證券此前由於股權承銷業務萎縮,部分負責股權承銷、行業承做的人員被調配至債承團隊。但隨著股權承銷市場的回暖,該部分人員已經被調回原來的團隊。

十年之約

從“而立之載”回看過去十年,是中信證券穩住行業一哥,向國際化投行發起衝刺的重要階段。
10年前的2014年,對標高盛曾一度成為中信證券的夙願和未來約定,而“麥子店高盛”、“大平臺”也成為了暗指中信證券的行業黑話。
這年的另一重要契機,是證券公司迎來了行業性的資本補充規劃,被強制要求擴充資產規模,而這也成為中信證券進一步擴容的支點。
此後10年,中信證券透過併購持續擴大規模,2015年拿下了崑崙國際金融控制權,2019年又斥資134億元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
相比10年,諸多業務確實呈現顯著的擴張。
2024年境外收入達到109.48億元,佔比為17.16%,相比10年前仍未將境外區域收入單獨列示而言,國際化業務可謂實質性進展。
投行業務還一度超過高盛。
滬深IPO隨註冊制改革領跑全球的2022年,中信證券A股IPO主承銷金額接近1500億元,憑藉超1/4的市場份額,疊加海外融資冷清等外因,一舉超越高盛成為全球最大的IPO承銷商。
次年,A股融資保持平穩之下,中信證券依舊力壓高盛、摩根大通等一眾外資券商,蟬聯全球最大新股承銷商寶座——2023年IPO承銷額達到500.33億元,是高盛(以美股IPO融資額計)的2倍多。
可後來IPO節奏剎車,這場反超維持近2年便戛然而止。
2024年中信證券IPO承銷金額為132.78億元,回落至高盛的6成左右。
經紀業務則日顯疲軟,以“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指標來看,2024年為107.13億元,較2014年僅增長了2成左右。
市場份額變化也相對有限。僅以2023年為例,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佔國內同業市場的份額為10.93%,甚至較2014年的11%出現了微弱下降。
中信證券與成為國際投行的夢想似乎還是保持著一定的相對距離。
2014年,中信證券的淨資產為990.99億元,是同期高盛的17%;2024年淨資產增長至2931.09億元,差距有所縮小,但仍只是後者的近三分之一。
這和國內圍繞證券業架構的嚴格分業監管模式有很大關係,因業務限制,券商與銀行之間長期存在顯而易見的體量差距。
十年之前,坐擁991億元淨資產規模的中信證券,體量上相當於一個北京銀行。
如今的2931.09億元淨資產,雖然較十年前提升近2倍,但在銀行業的等速生長下,體量反而較同期北京銀行落後600多億元。
這意味著,儘管經過了長達十年的資本補充規劃和資產擴容,龍頭券商與銀行之間的相對距離不但沒有縮短,反而有進一步拉大的跡象。

格局將變
更多新挑戰,還在十年後的今天悄然形成。
國泰君安吸並海通證券的大合併基本收官,二者合併的新名稱“國泰海通”已獲預核准。
透過兩兩合併,國泰海通與中信證券的距離正在不斷地被拉近。
若將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財務指標簡單進行加總測算,2023年國泰海通的淨資產、收入、淨利潤分別可達到3302.13億元、590.94億元、103.83億元。
中國銀河(601881.SH)和中金公司(601995.SH)的併購整合預期同樣甚囂塵上。
“中國銀河+中金公司”的2024年淨資產、收入、淨利潤分別可達到2558.28億元、568.05億元和157.25億元。
國內同業持續整合下,業內亦有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的猜想。
業績釋出會上,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承認,行業重組確實是中信證券正在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但我認為正是因為有這些壓力和挑戰,才會促使中信證券更好的去思考自己未來發展的佈局。這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增添了很多的動力。”
“作為中信證券,我們始終堅持一貫的思想,就是要做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中國投資銀行的願景目標。”張佑君進一步指出。
1965年出生的張佑君今年將滿60週歲,面對中國航母級券商正在緩緩起航的新競爭格局,中信證券如何繼續保持領先,正在等待歷史的檢驗。
(實習生趙倩對本文亦有貢獻)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