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一哥”之爭已啟序幕

作者孫建楠 編輯袁暢
本世紀第二輪證券業兼併大潮正在展開,而它的後影響已經著落到一季報上。
上市券商的最新預增公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證券業的利潤排名出現重大變動。
剛合併的國泰海通以超110億元,以及350%以上同比增速搶到了行業利潤排名的第一名。
行業多年的龍頭公司中信證券,暫時以超65億元的表現名列第二。
此外,華泰證券和中國銀河分列第三、第四名,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分列第五、第六名。
不過上述業務資料來自於各家公司的預增公告,並不包含收入數字,也不是最後的一季報,各家券商的最後排名尤待確定。
但相關經營數字明白無誤都顯示以下結論:
內地證券業的行業“大洗牌”,開始了!

行業“淨利潤”排名重構

根據資事堂對截至4月13日的2025年一季報預增公告的統計,各家券商的利潤業績預測數字如下(僅限於公佈業績預增公告的券商):
最新完成合並重組的國泰海通證券,今年前三個月預計淨利潤高達112.01億元-至於124.45億元區間,預計同比增幅最高可達400%。
整體同比增速和淨利潤淨額都高於其他證券公司。
其後,中信證券以32%的穩健增速和65億的淨利潤額度排名第二。
華泰證券以34.37~36.66億的淨利潤規模排名第三。中國銀河以27.73~31億規模的利潤排名第四。
再往後,中金公司排名第五、中信建投排名第六。
考慮到上述六家事實上也就是過去業內前十強的主要候選人(另外幾家熱門機構候選是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和東方證券)。
所以這個排名有相當的指示性。

國泰海通是“最大變數”

不難發現,本次券商行業排名重構的最重要變數來自“國泰海通”的成立。
作為上海兩家頭部券商的“合併成果”,新成立的國泰海通證券此次淨利潤“爆增”了350%以上,並一下子甩開業內同行至少一倍的距離。
另外,根據國泰海通證券的公告,該公司成立後總資產規模達到1.73萬億,也比中信證券1.71萬億元的資產規模略高了“一點點”。
至於最關鍵、最能體現綜合實力的營業收入部分,目前業內並不知悉。這可能構成兩家券商2025年一季報的最大看點。
總體看,由於合併後首份季報的淨利潤“暴增”,國泰海通登頂並重構了當下這一季的券業排名。

“券業一哥”競爭仍然膠著

不過,由一季度快報初步確定的行業排名能否保持,仍待觀察。
一方面,從歷史營業收入角度看,中信證券2023年一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是153.48億元和137.55億元。
同期,“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營業收入分別是178.1億和127.45億元。
以此目測,兩家券商應當在伯仲之間。
淨利潤方面也是如此, 中信證券2023年一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分別是54.17億元和49.59億元。同期“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淨利潤分別是54.74億和34.01億元。兩家券商還是伯仲之間。
加上前述的總資產規模高度接近,未來中信證券和國泰海通可能持續多年在業內“抗衡”。
這出“強強競爭”的戲碼,顯然會格外精彩。

“業務整合”能力成為“殺手鐧”

從中長期看,國泰海通和中信證券的“一哥”之爭還是取決兩者的綜合實力,尤其是業務整合能力的競爭。
就以券業核心的投行、研究、資管三大業務來看,合併後的國泰海通將擁有較多的公司註冊員工數、投行保代人數、分析師人數和公募業務子公司家數。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中信證券歷史上擁有行業前兩名的投行業務能力、曾經的賣方佣金排名第一位,以及業內前兩名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華夏基金。這場競爭還有很多可以“質”與“量”競爭拼搏的地方。

“併購”契機猶存

除了自身強有力的業務整合能力、費用控制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外,國泰海通、中信證券分別還有併購的契機。
其中,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之間的合併傳聞由來已久,過去半年內雙方還分別任命了有對方機構長期工作經驗的人士為核心高管,這種人事安排令得前述的傳聞更加“有鼻子有眼”。
而從資產規模、淨利潤規模來看,一旦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有實質性合併動作,這家公司的業務實力和行業排名將相當驚人。
從另一個角度看,儘管未來一段時間,內部整合可能會成為國泰海通管理層主要精力所在。但上海本地發達的證券金融業基礎,還是為這家公司進一步整合做大留足了想象空間。
這亦再次證實了一點,強大的體系整合迭代能力,是未來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這一點誰做的好,誰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券業一哥。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