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程序中的中國證券業

作者丨文雨
圖片丨圖蟲創意、東方IC、網路
來源丨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2月5日,曾長期位居國內券商頭部陣營的海通證券正式走完了在A股的最後一個交易日。
退出不是結束,而是全新的開始,大整合的目的有且只有一個,就是迎接大發展。豎看中國證券業幾十年發展歷史,恐怕沒有一個時期能有今天這樣的發展潛力和確定性。
01
從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
國內證券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投融資兩端共同驅動的。
在融資端,過去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基本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本質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需要自上而下的統一安排,以銀行為核心的間接融資體系可以迅速整合巨量資源響應國家戰略,自然就成了金融的核心。
現在則完全不同,當投資拉動逐漸式微,全社會進入了自下而上的創新驅動發展階段,需要的是突破卡脖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更多的DeepSeek,而所有這些都是以風險資本為支點才能撬動的,金融的核心向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漂移是不可阻擋的大勢所趨。
中央之前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被放在首要位置。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證券行業當仁不讓的站上了引資本之水澆灌科技之林的潮頭。
以中信證券為例,2024年公司聚焦推動“硬科技”“三創四新”和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發展,僅上半年服務戰略性新興企業股權承銷規模就有231.37億元,科技創新債承銷規模618.70億元。
再比如中金公司,全力服務並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科技、“專精特新”企業上市融資,透過直投基金、母基金等方式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去年服務科技創新領域企業交易規模約4600億元,同時圍繞半導體、數字技術、先進製造等科創領域新增設立36支基金,規模超550億元,投資科技創新企業和子基金超110億,持續支援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
相較於融資端,投資端對證券業的需求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去幾十年,中國老百姓的財富大多配置於房地產,對金融資產的配置遠低於發達國家,截止到目前,居民資產中房地產的佔比高達60%以上,而股票和基金的佔比只有個位數。與此並行的另一個現象是,居民存款規模正在不斷狂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20年至2024年,國內居民存款規模從93萬億增長到超151萬億,四年新增的存款總額相當於2009年-2019年十年的總和。
後房地產時代,巨量的居民存款向資本市場市場搬家幾乎是必由之路,這無疑又會對證券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向上推力。
02
從立足本土到走向世界
國內市場長坡厚雪,國際市場方興未艾。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史無前例的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金融事業自此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緊隨其後,諸如“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等目標也相繼在中央級會議中得到確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24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明確了“到2035年形成2至3傢俱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目標。
建設國際一流投行,過去或許只是一種願景,如今則正在成為現實。
2024年,中資券商火力全開,在海外一路攻城略地,其中僅上半年國際業務收入就同比飆升超200%。
具體來看,銀河證券透過併購將業務網路擴充套件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登頂東南亞多國經紀榜首;華泰證券以新加坡為支點打造“投行+財富+機構交易”生態體系,率先打入越南交易所;國泰君安以衍生品與財富管理撬動區域市場,透過吸收合併海通證券募集100億元,拿出其中不超過30億元專項用於國際化,劍指跨境金融綜合服務商。
還有中金公司,針對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做了一系列服務性工作,去年公司完成對外開放專案交易規模超8900億元,助力財政部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引入外資機構參與,並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與此同時,協助配合監管機構赴海外開展推介活動,比如支援上交所和深交所在海外舉辦了美國、歐洲兩期A股專題推介會,協助深交所在中東地區舉辦“中國—阿聯酋資本市場合作研討會”和中國資本市場推介會等等。總之,透過支援各類境內外企業機構對接,有力支援了政策溝通和資金融通,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為自身國際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背靠國內巨大的經濟基本盤,面向海外尚未被完全開發的新大陸,中國證券公司在國內國際雙迴圈格局下將加速走向壯大和成熟。這個過程不僅會有規模的提升,還會有競爭格局的收斂。
03
從同質分散到差異集中
縱向和自身做對比,國內證券行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顯著成績。
2024年,中國證券行業的總收入(含旗下各類子公司)和總資產大約為6000億和12萬億,分別是2014年的兩倍和三倍,業務結構中傳統經紀業務的營收佔比也從2014年以前的40%+降到如今30%以下。
但是,如果橫向和發達的金融國家做對比,中國的證券公司依然任重道遠。
覆盤美國證券行業近百年的發展歷史,產業集中度在監管變遷、業務創新、併購重組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持續提升,目前Top 10券商營收合計佔比已接近70%,並誕生了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風頭無兩的跨國金融巨頭。相比之下,國內證券行業Top 10目前只佔大約50%的市場,個體層面的差距則更加明顯,高盛的總資產約1.7萬億美元,而中信證券截止到2024年的總資產規模只有約1.7萬億人民幣。
此外還有一點,美國的投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差異化、多樣化路線,既有高盛、摩根士丹利這種通吃一切的全能型投行,也有一批深耕特定客群和特定領域的精品券商。比如擅長投融資併購和財務管理等諮詢業務的Evercore,以機構銷售交易為核心、深度參與做市業務的交易型券商Citadel,滿足零售客戶多元理財需求的嘉信理財,以及盈透、Robinhood這種網際網路券商等。反觀國內,儘管部分公司也在有意識的構建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但整體依然處於相對同質化的發展階段。
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同質化走向差異化,不出意外這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內證券行業的主旋律。終局雖難預測,但哪些企業有亮點和可能卻是可以預見的。
比如中信、合併後的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底子厚、規模大,只要思想不滑坡,機會總比困難多;再比如中金公司,先天具備國際化底蘊和視野,曾一手操刀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巨無霸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創造了中國企業全球IPO融資第一、創業板股權融資第一、港股IPO承銷第一、中資企業境外債承銷第一等一系列矚目成績,在金融出海這塊跳板的加持下,真正迎來了邁向國際一流投行的戰略機遇期。此外還有東方財富、同花順等深度卡位網際網路的券商,今後完全可以繼續透過網路金融業務創新再上層樓。
以歷史的鏡頭對世界做長距離觀察,自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頂級強國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做支撐。
17世紀,股票在荷蘭率先萌芽,於是有了後來的“海上馬車伕”;18世紀,全球資本湧入英國,“日不落帝國”拔地而起。包括今天的美國,也是在華爾街和矽谷共舞下才全面騰飛的。
從宏觀視角出發,當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產業大國,但並沒有建立起一個與實體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資本市場,美國證券行業總資產佔GDP的比重在15%-30%之間,中國則只有3%-6%。
補齊這個短板的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落地今天的人們肩上,無論道路是否曲折,前途都一定光明。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