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國泰海通LOGO掛牌。這似乎是個訊號,未來券商的生態將會更加弱肉強食。
資本市場從未停止過對資源整合的渴望。在資本市場的宏大敘事中,券商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
步入2025 年,併購潮如洶湧浪潮,席捲著整個券商領域,重塑著行業的格局。在這一浪潮之下,中小券商的處境尤為引人關注,它們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局,也迎來了破局重生的機遇。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商務合作、投稿、資源對接,金融同仁入群請掃碼新增管理員投行-滌生。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
行業併購潮起,風雲變幻
自 2024 年以來,政策層面頻頻釋放鼓勵證券行業併購重組的訊號。監管層提出支援頭部機構透過併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券商行業的併購活動愈發活躍。

2025 年首季,券商併購重組業務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Wind 資料顯示,1 月 1 日至 3 月 13 日交易完成的併購重組專案中,券商擔任財務顧問的併購重組交易金額達 920.95 億元,較 2024 年同期的 172.87 億元激增 432%,交易數量從 7 起增至 20 起,增幅達 185%。頭部券商在這場盛宴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華泰聯合證券以 299.6 億元交易額獨佔 32.53% 份額,中信證券、中航證券緊隨其後,前三強合計佔據近八成市場,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佔據近七成份額 。
地方國資背景的中小券商積極發起跨區域外延收購,“國聯 + 民生”“浙商 + 國都”“西部 + 國融” 等案例備受市場關注,它們期望透過併購實現業務優勢互補與區域互補,從而做大做強。同一地方國資旗下的券商牌照整合也在同步進行,上海國資下 “國泰君安 + 海通” 的強強聯合,深圳國資下 “國信 + 萬和” 的強弱結合,都彰顯了國資對最佳化當地金融國資佈局的決心 。
這一系列併購活動正在重塑行業格局。以 “國泰君安 + 海通” 為例,若以 2023 年資料口徑統計,合併後的總資產將超越中信證券,證券業龍頭地位可能 “易主”。而 “國聯 + 民生” 合併後,國聯證券淨資產規模有望從 2023 年的 40 名躋身行業前20 名 。業內普遍認為,券商整合將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提速,併購重組案例將逐漸增多,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頭尾部券商分化加劇,“頭部券商 + 中小特色券商” 的格局將逐漸清晰 。


中小券商深陷困局,舉步維艱
業務競爭壓力山大
在投行業務方面,多年來以 IPO 收入為主的投行模式在 2024 年遭遇重創。伴隨新 “國九條”明確 “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IPO 融資市場大幅縮水。2024 年A 股首發家數 98 家,相比上一年度逾 300 家顯著減少 。這對中小券商的投行業務衝擊巨大,據統計,2024 年前三季度 43 家上市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整體下降近 40% 。中小券商在投行業務上原本就難以與頭部券商抗衡,IPO 減速使得它們在專案資源獲取、專業人才儲備、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劣勢更加凸顯。
財富管理業務同樣面臨挑戰。公募降費潮對券商財富管理業務部門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中小券商缺乏足夠豐富的產品線和強大的投研團隊支援,難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與頭部券商相比,它們在金融科技投入上也相對不足,無法為客戶提供便捷、高效、個性化的線上財富管理服務體驗,導致客戶流失嚴重 。
資金實力差距懸殊
頭部券商憑藉龐大的資產規模和廣泛的融資渠道,在資金實力上遠遠超過中小券商。在開展業務時,充足的資金可以用於拓展業務領域、提升技術設施、吸引高階人才等。例如,在兩融業務、轉融券業務、雪球業務等槓桿資金業務方面,頭部券商能夠承受更大的市場波動風險,為客戶提供更優惠的利率和更高的授信額度 。而中小券商由於資金有限,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往往捉襟見肘,不僅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還可能因為資金緊張而面臨業務受限的困境。
人才流失危機四伏
對於中小券商來說,人才是核心競爭力之一。然而,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中小券商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頭部券商憑藉品牌優勢、豐厚的薪酬待遇、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吸引了大量優秀的金融人才。中小券商的骨幹員工一旦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往往會選擇跳槽至頭部券商。人才的流失不僅帶走了專業知識和客戶資源,還對中小券商的業務穩定性和團隊凝聚力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使得中小券商在業務創新和拓展方面更加力不從心 。



探尋破局之路,曙光初現
深耕特色業務,打造差異化優勢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券商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市場定位,深耕特色業務。例如,一些中小券商可以聚焦於特定的行業或區域,打造專業的行業研究團隊,為當地企業或特定行業企業提供精準的投行服務,包括併購重組顧問、再融資策劃等。在財富管理方面,中小券商可以針對特定客戶群體,如高淨值客戶中的某一細分領域,提供定製化的資產配置方案和專屬的增值服務,透過精細化服務樹立品牌形象,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
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協同發展
在跨區域外延收購受限或難度較大的情況下,中小券商可以加強與本地企業、金融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的合作。與本地企業合作,深入瞭解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成長的同時,拓展自身業務。與本地金融機構協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與銀行合作開展銀證轉賬、理財產品交叉銷售等業務。藉助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援和產業引導,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專案,提升自身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
擁抱金融科技,提升服務效能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中小券商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雖然在資金投入上無法與頭部券商相比,但中小券商可以採取 “小而精” 的策略,聚焦於對自身業務影響最大的關鍵科技領域。例如,利用大資料分析客戶行為和需求,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推薦;引入智慧投顧技術,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顧問服務;最佳化線上交易系統,提升客戶交易體驗 。透過合理運用金融科技,中小券商能夠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培養專業人才,構建人才梯隊
人才是中小券商實現突破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要制定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和激勵機制,吸引外部優秀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為員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晉升渠道,鼓勵員工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透過打造一支穩定、專業的人才梯隊,為中小券商的業務創新和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
在這波併購潮下,中小券商雖深陷困局,但並非毫無生機。只要它們能夠精準定位,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在特色業務、區域合作、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力,就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實現破繭成蝶的蛻變,在新的行業格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這不僅關乎中小券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將對整個券商行業的生態平衡和健康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在證券行業從“春秋戰國”走向“寡頭競爭”的程序中,中小券商的生存法則正在發生根本轉變。首先需要建立“動態能力觀”——像國金證券那樣,在投行業務受挫時快速轉向場外衍生品市場;其次要把握“生態位思維”——如同開源證券聚焦新三板做市,在細分賽道建立絕對優勢;更重要的是培育“組織敏捷性”,某券商在發現量化私募服務藍海後,僅用三個月就搭建起跨部門敏捷小組,搶下區域市場60%份額。
這個時代不再憐憫規模崇拜者,但永遠獎勵價值創造者。當東吳證券透過參股公募基金實現資管規模突破5000億元,當財通證券打造出“大宗商品金融服務鏈”特色品牌,這些案例都在證明:中小券商的未來不在模仿巨頭的背影,而在定義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本文資料來源:
1. 中國證券業協會《2024年度證券公司經營資料》
2. 滬深交易所2024年IPO承銷排名
3. 上市公司年報及定向增發公告
4. 證券時報《區域性券商轉型案例調研報告》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將打造投行圈最靠譜的人脈拓展平臺,並組建多個私域社群,根據會員職業及愛好,進入(投行業務交流、專業學習、股權投資、資管、業務推廣、上市公司高管、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單身脫單、摜蛋等等)相關社群。目前已超過5000位精英會員,各位老鐵速來掃碼集合。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