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薪來了!金融行業高薪時代,結束了

轉載自 | 觀點
作者 | 老六
限薪
一則傳言在金融圈炸開了鍋。
根據路透社訊息,中國將對金融央企限薪,集團員工年薪限制在100萬以內,那些收入超過100萬元的薪酬將被削減。
根據網路爆料,更為詳細的版本是:央企上限100萬,二級子公司299萬,三級子公司370萬。
更有訊息透露,時間表已經出來了,部分金融央企從2月開始全面降薪,新的薪酬體系已確定,超出標準的固定工資一律削減,績效工資、季度獎金、年度獎金、專案獎金將全面取消,部分崗位固定薪酬降幅達 60%。
按照財新的報道,此次降薪涉及27家金融央企,包括三大政策性銀行、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六大保險公司、四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中投公司等及其子公司。
這一連串的訊息,無異於在金融界投下一顆原子彈。
雖然百萬年薪依然很高,無數人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但對金融行業而言,這才剛到起點。
就以中信證券為例。公開資料顯示,中信證券的控股股東是中信集團,而中信集團是由財政部100%控股的中央所屬國有獨資企業,實打實的央企。
作為央企的下屬金融公司,中信證券的薪酬如何?
東方財富網資料顯示,中信證券的高管裡,有13位年薪超過400萬,還有5位超過了500萬。
更早的時候,2021年,有25家上市券商高管人均薪酬超過百萬元。而中信證券32名高管年度薪酬總額有1.66億元,人均薪酬520.31萬元,排名高管人均薪酬榜第一位。
而且,在金融行業裡,中信證券還不是薪酬最高的那個。一旦傳言的訊息真的落地,那些拿著高薪的金融人,恐怕要睡不著了。
風暴
金融行業降薪的訊息,其實早就有了。
時間回到2022年,證券業協會規定券商的高管和核心業務員工建立工資延期支付機制;基金行業協會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至少 3 年內將業績報酬延期發放。
同年8月,財政部要求國有金融企業最佳化收入分配,向一線工作人員傾斜,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
2023 年,高層強調金融要回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目的,在意識形態上形成共識。多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強調“已建立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追索扣回機制”。
到了2024年,新“國九條”更是將重點放在了證券基金的薪資管理上,證券行業的薪資隨之下調,頭部券商的薪資明顯下調。
回看這兩年,一股名為“降薪”的風暴已經籠罩整個金融圈。
看銀行。
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2023年公佈年報的38家A股上市銀行的薪酬資料顯示,與上一年相比,有20家銀行的人均薪酬同比下降。其中,人均薪酬降幅超過6%的上市銀行共有6家。
同時,2023年至少有11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詳細公佈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累計“反向討薪”金額近億元。典型的是招商銀行,2023年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4329萬元,涉及員工4415人,佔員工總數的3.79%。
看券商。
已公佈2023年報的27家上市券商中,80%以上的券商管理層年度薪酬總額下降。
典型的是中金。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2021-2023年,中金公司員工人均薪酬由116.42萬元下降至70.04萬元,降幅高達39%。
從高管薪酬看,中金公司2023年高管年度薪酬由兩年前的9441.6萬元降至3266.6萬元,減少了65.4%。
此外,根據此前媒體訊息,中金公司擬自2024-2026年,削減三分之一境內投行員工,每年減員約13%。
內部監管也愈加嚴格。此前還有訊息傳出,某頭部券商組織去監獄團建,估計想震懾一下從業者。
再看基金。
據券商中國統計,2024年,基金經理離任人數高達359名,為公募基金業26年以來“歷史之最”。
從原因看,薪酬下降是一個重要因素。傳聞中,基金公司的薪酬峰值已從1500萬元一路降至120萬元,縮水90%以上。此外,根據財聯社報道,部分央企公募基金已啟動退薪工作,達到一定標準後,部分退回。
北京基金業協會編制的《PE/VC機構薪酬調研報告》也顯示,2023年創投行業整體年薪水平較2022年下降20%—40%。
金融行業這個“金飯碗”,是越來越不好端了。
割裂
金融行業一度是高薪的代名詞。
遙想2022年,中金一名交易員的妻子在網路上曬出了丈夫的收入證明。印有中金公司公章的證明材料顯示,該交易員的月均收入為8.25萬元。
一個93年生的人有這個收入,讓大眾對金融行業的高薪有了直觀感受。
這並非個例。財報資料顯示,2020年中金人均年薪115.57萬元,平均下來:每個員工月薪近10萬元。
這個收入啥概念呢?簡單做個對比,當時中金員工的平均工資,大致相當於:
阿里的3倍,中國菸草的6倍,中科院的10倍。
這還只是普通員工的薪資,中金公司董監高的薪酬更驚人。2020年,中金公司董監高報酬合計(稅前)1.68億元,其中有7位稅前年薪超過1000萬元。
如果折算為日薪,黃海洲每天能掙5.29萬元,王晟每天能掙5.1萬元!
都知道券商工資高,但看了中金的人均薪酬和高管薪酬後,大家才體會到,什麼叫做“金領”。
視野放大一點。《中國經濟週刊》曾做過統計,2018年至2021年,金融業員工年度平均薪酬是製造業的2.35倍、是其他行業的1.69倍。其中,證券業更是突出,員工同期年平均薪酬是製造業的3.76倍、其他行業的2.71倍。
但這種高薪背後,是割裂和懸殊的現實。
一是行業內部的割裂。在金融機構內部,既有年薪過千萬的高管,也有年薪百萬的專業人士,還有固定工資8000的營業部人員,更有月薪5000的合規專崗。
二是金融機構與投資者的割裂。典型的是基金,這兩年基民們虧得一塌糊塗,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卻旱澇保收。
支付寶公佈的基民報告就曾顯示,支付寶從有理財產品到2018年,盈利投資者只佔比所有投資者41.2%。其中盈利超過30%的投資者,佔比僅6.5%。如今,這個比例恐怕還要更低。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已經成了一個魔咒。
更重要的是,很多金融機構的高薪,並非建立在創造價值的基礎上。
以中金為例,根據媒體報道,2020年中金公司拿出108.31億花在員工薪酬福利上,給股東的分紅卻僅有8.69億。有人直言:
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連續2年為負,卻拿出分紅12倍的錢分給員工,這把股東以及眾多小股民置於何地?
而且,中金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國有控股金融企業,最大股東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金的業務主要涉及投行、股票、固定收益、資產管理、私募股權等。
這不禁令人好奇,一家憑藉著稀缺牌照資源賺錢的企業,憑什麼眾多高管能拿到如此高的薪酬?
這種“畸形”的高薪,註定不可持續。
尾聲
金融行業的降薪,同樣蘊藏著時代的週期。
招商銀行的年報曾顯示,中國0.06%的富人佔有31%的財富,1.9%的中產佔有51.12%的財富,而人數最多的98%普通人,僅僅掌握17.85%的財富。
2/8定律,已經變成了2/98定律。當券商高管領著近千萬年薪的時候,全中國還有6億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數畢業生對金融行業趨之若鶩:
900萬畢業生,有100萬學金融類專業,畢業後瘋搶15萬個崗位,堪稱內卷之王。哪怕是幾千塊錢一個月的實習生崗位,也有大把人搶著進去。
但從屬性上看,金融是分蛋糕的,不是做大蛋糕的。當一箇中科院科學家的薪資還不到普通金融員工1/10、不到金融高管1/50的時候,這是令人擔憂的。
正如經濟學者姚洋所說,“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轉向發展製造業。”
某種程度上,高薪是一個風向標。哪裡收入高,頂尖人才就會湧向哪裡,過去的金融、地產、網際網路,都驗證了這個邏輯。
當“金飯碗”的光環破碎一地的時候,正是繁花萬千破土而出的時候。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