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派商業週期理論,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衰退期?

按:巴菲特為什麼大幅減持美股,增持美債?他嗅到了什麼風向?美國經濟怎麼樣了?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該怎麼回答這些問題?
下週二晚上7點,直播間來聊點燒腦有難度又很重要的。張老師不僅給你答案,還跟你分享分析框架和方法,學會以後自己都能分析了,來吧預約↓ ↓ ↓

奧地利學派商業週期理論

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衰退期?

文 | 張是之
2025年巴菲特致股東信披露,伯克希爾現金及短期國債持倉達1440億美元,其中1200億美元為一年內到期的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約為4.5%-5%。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聯儲維持聯邦基金利率高位(5.25%-5.5%),推動短期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伯克希爾因此大幅增持短期國債以提高現金收益。
對美股,巴菲特以“音樂停止”隱喻市場狂歡終結,並強調“現金為王”以應對潛在市場風險。那麼,這個市場風險是什麼?本文從奧地利學派視角,在理論、歷史與現實三個層面來回答一下,今天美國經濟正在經歷哪個歷史階段。

一、奧地利學派商業週期理論

1、無中生有的信用貨幣時代

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貨幣與黃金徹底脫鉤,人類社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貨幣背後不再對應任何實物。
這個變化帶來的結果之一便是,銀行不再是貨幣的“保管者”,而是變成了貨幣的“創造者”。這是人類社會從實物貨幣轉向信用貨幣之後,銀行角色一個非常特殊的轉變。
銀行角色轉變之後,從表面上看,銀行的貸款行為,確實是把錢給了客戶,但這個錢其實並不是來自銀行吸收的存款。銀行貸出去的錢,實際上是貸款行為本身創造出來的。
傳統上認為,存款是銀行的資金來源,先有存款然後才能貸款,銀行的貸款量受到存款量的約束。在實物貨幣時代的確是這樣,因為涉及到實物,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先要“有錢”然後才能拿出來借給別人。也就是說,實物貨幣時代,借貸雙方都不可能做到“無中生有”。
但是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借貸雙方無需見到實物貨幣,甚至無需見到現金,只需要改變一下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就可以做到“無中生有”。此時銀行貸款行為的本質,已經從原來實物貨幣的“借貸關係”,變成了與客戶之間的債權交換。
比如銀行貸款給企業,只需要借貸過程中,在雙方的資產負債表上,同時增加對對方的債權和債務。而這個過程需要雙方的互信,如果沒有信用作為基礎,這個過程不可能發生。所以這種債權交換,也可以說是一種“信用交換”。
在信用交換過程中,銀行得到了利差收入,企業付出了利差成本。但企業同時得到了剛剛創造出來的“新貨幣”,他們就可以拿著這些“新貨幣”,去做進一步的投資來賺取利潤。而拿這些“新錢”去投資是否能夠賺錢,跟借錢的利息高度相關。很明顯,利息低就更容易賺錢,而利息高了就更難賺錢。
這個過程創造出來的“新貨幣”,既沒有實物支撐也與居民儲蓄無關,完全就是一種純粹的“信用貨幣”,所以這個過程本質上是一種“信用創造”。當然,銀行也會受到一定約束,需要具備一定的償付能力,不可能節制地創造貨幣,這個約束主要來自央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

2、貨幣調控的兩種常見手段

暫且拋開具體操作方法和工具,理論上來講,貨幣調控的兩種手段主要是控制存款準備金率和利息。比如增加貨幣供給的常見方法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或者是降低利息,簡稱降息。
先說下準備金率。準備金率是中央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保留的存款比例,這部分資金不能用於放貸,必須存入央行作為“保證金”。降低準備金率,就是減少這個比例,讓銀行能將更多存款用於放貸或投資,從而增加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
一般情況,中央銀行(比如美聯儲或中國人民銀行)會根據通脹率、失業率等經濟資料,來決定是否降低準備金率。比如,美國1913年《聯邦儲備法》將銀行準備金率從21.1%降至11.6%,後又進一步調至9.8%。今天美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多少呢?是零。
2020年3月,為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美聯儲宣佈將所有存款類別的法定準備金率統一降至0%,徹底取消準備金要求。這一措施旨在釋放銀行流動性,鼓勵貸款支援實體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起,美聯儲逐步弱化準備金工具,轉而依賴利率調控和公開市場操作(如逆回購、國債買賣)。資料顯示,美國準備金率的長期平均值(1980-2024年)為10%,但自2010年後持續下降,最終歸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