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最近社交網路上滿屏都在講消費貸,但是對於這個問題要站在更高的層面才能有全面的認知。
我們首先從宏觀貨幣政策講起。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適度寬鬆”。
對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家的理解就是央行要開啟貨幣水龍頭放水,要“降準降息”。
這個理解好像也沒錯,從去年12月開始,國家層面就多次提出要“擇機降準降息”。
2024-12-1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
2024-12-16 【央行: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
2024-12-31 【中央財辦韓文秀:要適時降準、降息用好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
2025-01-03【央行:下階段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執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
2025-01-04【央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擇機降準降息】
2025-01-08【上證報頭版:“擇機降準降息” 貨幣政策調控強度有望升級】
2025-03-05【適時降準降息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
2025-03-06【央行行長潘功勝:今年將擇機降準降息】
2025-03-13【央行: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執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
2025-03-21【央行: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執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
2025-03-27【央行副行長宣昌能: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擇機降準降息】
從去年12月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近4個月。
高層先後有11次提出要“擇機降準降息”,但是結果呢?
只聽樓梯響,沒見人下來。
降準降息卻一直沒有實施。

現在問題來了,央行為什麼一直在等待“擇機”,而遲遲不採取具體的行動呢?
更奇怪的事情還有。
1月4日—1月10日這一週,央行連續開展了逆回購操作。
全周透過逆回購回籠資金高達2600億,如果我們繼續深挖竟然發現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現象——
這是央行連續4周開展逆回購的操作了。
也就是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央行就開始逆回購回籠資金的操作。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依然持續在開展逆回購操作,連續四周央行回籠資金超過1萬億。
不僅是逆回購,而且1月中旬央行還明確宣佈,暫停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
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央行在市場上買入國債也是釋放流動性的一個重要渠道。
比如12月央行大致在市場上買入了超過2000億的國債。,相當於央行給債券市場釋放了2000億流動性。
1月中旬央行暫停購買國債意味著就是關掉了透過債券市場釋放流動性的渠道。
現在問題來了,不是說貨幣政策要“適度寬鬆”嗎?
為什麼央行卻反其道而行之,一直在收緊銀根呢?
央行在“適度寬鬆”的主題下反而不停收縮流動性是迫不得已。
現在的經濟狀況是,不管央行怎麼寬鬆,大量資金實際是留在金融系統出不去。
大量資金留在金融系統空轉導致一個結果——資金蜂擁去買相對比較安全的債券。
資金瘋狂買入債券導致國債收益率節節下降。
到去年12月中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跌倒1.6%,3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跌破2%。
就這樣還有大量資金源源不斷湧入繼續購買。
國債收益率下降,導致中美國債收益率利差繼續擴大。
然後就有資金想盡一切辦法出境去買美國國債,或者外貿出口結匯乾脆就留在境外。
這就給我們人民幣匯率造成巨大的壓力。
今年1月份之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貶值就是這個原因。
人民幣匯率控不住不僅會給我們金融系統造成巨大的風險,同時也會對我們外貿進出口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保匯率就是央行頭等大事。
那麼怎麼保匯率?
首先就是央行要想辦法將金融系統空轉的資金回籠,免得它們無處可去跑到債券市場興風作浪——
這就是連續4周央行被迫透過逆回購回籠資金的原因。
其次,央行停止購買國債,免得對節節攀升的債券市場火上澆油。
以上就是中央定調貨幣政策要“適度寬鬆”,央行卻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去收緊銀根的根本原因。
現在大家能理解,央行為什麼連續四個月都在“擇機”而不實施降準降息的原因了。
只要美聯儲那邊不降息,中美利率差距不縮小,央行是不大會降準降息的,否則人民幣匯率壓力就太大了。
這個“擇機”某種意義上就是觀望美聯儲的動作。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
如果因為美聯儲的原因導致我們央行一直無法“擇機降準降息”,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這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遲遲無法實施呢?
也不是。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什麼?
是給市場注入充足的流動性,從而讓我們經濟擺脫“低物價迴圈”的陷進——
提振通脹,促進經濟向好。
要給市場注入充足的流動性有兩個辦法。
其1,就是央行開啟貨幣水龍頭,拼命給商業銀行灌水,讓商業銀行把這些水注入到市場。
其2,如果商業銀行本來流動性就足夠,那麼即便央行不開啟水龍頭,也能給市場注入充分的流動性。
現在的情況,恰恰是我們商業銀行蓄的水已經非常充盈。
截止到2024年年底,居民存款突破140萬億(今年又增加了幾萬億),加上企業存款與政府存款——
商業銀行持有的存款小兩百萬億!
只要銀行有足夠的放款動力,給市場注入足夠的流動性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但是現在因為經濟處於轉型階段,大家對未來的預期都比較謹慎,所以銀行放款也比較謹慎。
那麼能不能國家層面強制要求銀行加大對市場的放款力度呢?
這個有點難。
原因很簡單,銀行要放貸有一套嚴格的風控程式。
如果要放寬貸款標準,意味著銀行放款的風險會提高。
大量資金如果變成無法回收的不良貸款,這個誰來買單?
畢竟銀行的錢大部分不是自己的,而是老百姓血汗錢。
怎麼辦呢?
從去年10月開始,財政部就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動作,這個不同尋常的動作就是發行特別國債,給銀行注入資本金。
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連續兩次透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給銀行注入整整1萬億的資本金。
3月30日,中行、建行、交行、郵政儲蓄銀行釋出定增預案引入財政部戰略投資,總金額高達5000億。
中國菸草、中國移動、中國船舶集團參與本次定增注資。
這樣加起來財政就給銀行注資1.5萬億了。
那麼財政部為什麼要突然給銀行注入資本金呢?
是我們銀行資本充足率出了什麼問題嗎?
還真不是。
根據國際上最新的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不低於6%。
我國對國有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不低於8.5%。
截止到去年三季度末,我國六大國有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指標還是相當不錯的。
工行是13.95%,農行是11.42%,中國銀行是12.23%,建行是14.1%,交通銀行是10.29%,郵政儲蓄銀行是9.42%。
那麼財政部為什麼在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相當不錯的情況,突然給銀行注資呢?
還一次性的給了1萬億!
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我的理解就是,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國家為銀行給市場大放水兜底!
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下,銀行要給市場大放水就要放寬貸款標準。
放寬貸款標準意味著貸款不良率要上升,要核銷這些不良貸款銀行就要拿出自己的錢出來——
也就是拿出自有資本金來買單,現在國家給了銀行1.5萬億大機率就是為這個買單的。
所以,當財政部給銀行注入1.5萬億的資本金之後,商業銀行馬上就行動起來。

消費貸不僅從30萬提額到50萬,而且還從5年期展期到7年。
最為重要的是,貸款利息才2.5%—2.8%左右。
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過去對於銀行最優質的個人貸款是房屋按揭貸款。
房貸在有房子抵押的情況下目前利率都是3.5%—3.8%左右。
現在基本無抵押的消費貸利率才給到2.5%——2.8%!
這麼低的利率,大部分又沒有抵押物,意味著貸款不良率會遠遠超過房貸。
由於利率較低,所以銀行大規模做消費貸很可能是虧本生意,這個虧損部分誰來買單?
這還沒完。

以上都是毛毛雨,更為重磅的在後面:

三年為民營經濟提供8萬億是個什麼概念呢?
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
截止到2023年年底,建行給民營企業貸款餘額是5.4萬億,截止到2024年6月30日,建行給民營企業貸款餘額是5.87萬億。
也就是說,過去建行每年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大致是8000億左右,三年大致就是2.4萬億。
現在建行承諾的3年為民營經濟提供不少於8萬億,貸款規模整整差不多3.5倍!
然後工行也來了。

在此之前,工行每年給民企的貸款也就是幾千億左右。
現在也大規模提速,每年2萬億,3年不低於6萬億。
建行工行都站出來了,其餘的農行、交行、中國銀行等銀行大機率也會跟進提速。
這就是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下的大放水。
與傳統的央行開啟水龍頭放水不一樣的是——
這一次央行的水龍頭還在等待“擇機”,但是國家用財政為不良貸款兜底的模式,先讓銀行系統行動起來。
那麼銀行這一次行動起來會給市場注入多大的流動性呢?
這個資料很難準確計算,我只能利用現有的資料大致估算一下。
肯定不準確,但是大差不差讓大家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建行與工行目前不良率大致是1.35%左右(其餘國有銀行用差不多)。
我們假設銀行在放寬貸款標準後不良率會提高一倍達到2.7%。
那麼國家給銀行注入的1.5萬億資本金就能撬動新增近60萬億的貸款!
去年我國GDP是134萬億,如果未來3年商業銀行能給市場新增60萬億的貸款,每年就是新增20萬億左右。
哪怕是投3元產生1元的GDP,每年也能新增6.5萬億的新增GDP。
更為重要的是,如此多的錢湧入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低物價迴圈陷阱。
當然,銀行放水還是以貸款的模式,主要渠道對個人是消費貸,對企業是經營貸。
現場經濟處於轉型階段,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應該學習老美給全民發錢,但是全民發錢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全民發錢未必效果好。
很多人得到一筆錢未必會消費,反而會選擇儲蓄,
其次,就算是不顧一切全民發錢,14億人每人發1000,這就是1.4萬億。
這1.4萬億最後轉化為消費的可能也就是幾千億而已,幾千億的消費對於中國經濟130萬億的總盤子是杯水車薪。
國家宏觀政策講究一個槓桿效應,用1元錢怎麼也要達到幾元錢的效果。
如果花1元錢最後只能達到幾毛錢的效果,這樣的政策是無法進入決策者的視野的。
所以,即便要發錢拉動消費,也要想辦法把錢發到最有消費慾望的人群手裡。
那麼現在中國最有消費慾望的人群是那個人群呢?
最有消費慾望的人群與申請消費貸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
申請消費貸的人群大概可以分為幾類。
一類是真想消費的。
不管是買消費品包括奢侈品,還是買房買車,都是消費慾望最強烈的。
一類是現金流出了問題,需要消費貸來週轉一下。
國家大力推動消費貸款對於這兩類人群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前者可以拉動消費,後者讓這個社會大幅度減少失信人(破產的人)——
相當於給負債較高的人增加額度+展期,對於維護社會穩定,防止社會性情緒恐慌擴散都是有好處的。
同樣,放寬標準給企業擴大放貸規模也是有好處的。
2024年,我們居民部門+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即便扣除財政擴張的額度,同比2023年也有近3萬億的缺口。
這3萬億的需求缺口就是導致經濟陷入低物價迴圈的根本原因,也是物價指數一直無法提振的根本原因。
假如未來3年銀行系統能給市場新增60萬億的貸款規模——
不但可以讓我們徹底解決低物價陷阱,而且能讓我們可以順利度過這個經濟轉型期。
熬到產業升級轉型——AI時代的來臨。
這就是當前不一樣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意義。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