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降息來了!

文:任澤平團隊
事件: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9月25日開展3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標利率2.30%,最低投標利率1.90%,中標利率2.00%。操作後,中期借貸便利餘額為68780億元。
核心觀點:繼924貨幣政策組合拳,僅隔一天,MLF跟進降息,政策進入加速落地期,力度30bp,是創設MLF以來最大調降力度。將提振經濟信心,適當緩解銀行淨息差壓力,提振股市、債市信心,助力走出通縮陷阱,預計未來存貸款利息進一步下降。
貨幣政策已經盡力了,期待財政政策、樓市政策,協同推出一攬子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採取組合拳,一攬子提振市場信心措施的規模在10萬億以上,包括4-5萬億元的超長期國債,用於地方化債,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減輕被拖欠企業的負擔;3-5萬億規模的住房銀行,收儲地方政府庫存土地和開發商庫存商品房,用於保障房;放鬆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此前市場過熱時期的收緊措施,迴歸市場化,一線城市可以從放開郊區和大戶型限購開始放開;大力推動新基建、新能源、新質生產力投入;加大生育補貼力度。規模要大,資金成本要低,民眾獲得感要強。
1、原因:迅速落實穩增長政策,降低實際利率,助力走出通縮陷阱
一是迅速響應924一攬子政策組合拳。MLF降息在OMO降息之後,穩固新的利率傳導機制。9月24日,央行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宣佈一攬子貨幣政策組合拳,OMO利率調降20個基點,且潘功勝行長在回答記者提問中明確:“預計本次政策利率調整之後,將會帶動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大概在0.3個百分點”。這是MLF降息的直接原因。
二是抓住穩經濟的時間視窗。國內方面,今年經濟重現“前高後低”走勢,近兩個月出現超調跡象,國內消費和投資疲軟,1-8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8.0%,出口面臨外需回落和貿易摩擦制約,年內完成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壓力仍大。海外方面,9月19日美聯儲降息50bp,全球進入寬鬆週期,人民幣匯率升值,貨幣政策空間開啟。
三是當前實際利率仍高。PPI連續20多個月負增長,CPI在零附近徘徊。當下,我國名義利率雖然持續下調,但剔除通脹後的實際利率處在高位,實際利率在全球偏高,不利消費和投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目前CPI趨近於0,實際利率仍高,借款成本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較重,這可能會抑制投資和消費,影響經濟復甦。有必要透過貨幣政策手段推高物價回升預期,鼓勵居民和企業增加借貸、投資和消費,助力走出通縮陷阱
2、方式:跟進調降,量縮價降,利率角色轉變,幅度為近五年之最
時點上,跟進調降,及時性強。新的貨幣政策框架以OMO利率為政策基準,MLF指導意義弱化轉為跟隨,傳導機制暢通。本次降息僅時隔一天,MLF迅速響應跟進,釋放穩增長積極訊號。
幅度上,力度大,未來仍有下降空間。本次MLF降息力度符合預期,而且創歷史新高。MLF定位為銀行向央行的拆借的1年期流動性的工具,與發行同業存單向其他銀行拆借流動性相比,當前1年期銀行間同業存單利率中樞在1.9%左右,MLF利率2%仍有下降空間。
操作量上,雖然縮量續作,但流動性無虞。投放規模3000億元小於本月到期的5910億元,但本次MLF重點在價不在量,924降準0.5百分點,已經釋放萬億流動性,疊加本次3000億MLF,足矣抵消到期影響。四季度還有36890億元MLF將迎來到期高峰,未來仍有降準、MLF、央行下場購債釋放流動性的空間。
3、影響:配合政策“大禮包”,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和資本活力
     一是對經濟,MLF利率下調有助於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成本,從而刺激內需,提振經濟。MLF調降後,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降低,或將進一步降低銀行向企業和居民提供的貸款利率刺激消費和內需,帶動經濟回暖。
二是為銀行提供低成本、長期資金,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存款利率同步下行,穩定銀行淨息差。當前銀行淨息差處於歷史低位,上半年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54%,本次MLF超預期調降30個基點,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穩定淨息差。
三是對股市,有助於提振市場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吸引外資流入,對股市形成支撐。9月24日,上證指數收漲4.15%,突破2800點創業板大漲5.54%,政策利好帶來的情緒提振作用或將持續。
四是對債市,資金面受益於貨幣政策寬鬆,利好債市走強,中短債強於長債。短期內,降息帶動貸款利率下調,中短債券價效比提升。但利率下調並不代表長債收益率下行空間開啟。長債代表未來經濟預期,當前,我國長債利率過低,需警惕可能潛藏的長債風險。
五是對匯市,雖然降息會透過利差影響匯率,但當前在全球降息大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壓力較輕,而且降息為經濟基本面注入信心,更能提振匯率升值,吸引外資流入。截至今日,人民幣匯率應聲破7,為去年5月份來首次。
4、展望:一鼓作氣,期待財政政策,協同開啟大規模刺激計劃
貨幣政策已經盡力了,財政政策還在等啥呢?在1-7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5.4%的背景下,以罰沒等為代表的非稅收入增速高達12%,金額達2.44萬億。地方政府欠薪已經是普遍現象,大量中小企業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導致裁員降薪潮出現。更為嚴重的是,市場信心受到打擊,企業缺少安全感。
建議推出4-5萬億元的地方債或特別國債,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減輕被拖欠企業的負擔。與此同時,制定全國一致的一攬子化債方案,讓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各擔其責;出臺法規和行政措施,建立地方政府資產交易機制,讓地方政府以資產化解存量債務。最終,完成三中全會的改革,編制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發揮地方人大的作用,控制新債務的產生。
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必須得到治理,但方法值得斟酌。近幾年來,地方政府的經常性赤字已達4.2萬億元,財力已經捉襟見肘,此時要求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清理存量隱性債務是不現實的。依靠現有財力,許多地方政府償還債務利息都有困難,更沒有財力償還本金。在化債和地方收入減少的雙重壓力之下,地方政府只能一方面開闢罰沒收入渠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透過降薪、欠薪節約支出。地方政府的財政收縮是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期待財政、住建、發改也開一場類似今天上午央行的釋出會。推出一攬子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採取組合拳,一攬子提振市場信心措施的規模在10萬億以上,包括地方化債、新基建、消費補貼、生育補貼、住房銀行等,採取特別國債、超長期國債、央行再貸款等工具,規模要大,資金成本要低,民眾獲得感要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