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願將我的愛釘在地球的某處 | 第4225期

▾ 點選收聽 ▾

作者:于堅
為你讀詩:曹磊 | 演員
人活著
不要老是呆在一間屋裡
望著一扇窗戶
面對一隻水杯
不要老是掛著一把鑰匙
從一道門進去又出來
在有生命的年代
人應當到處去走走乾乾
你才不會發胖
不會得高血壓床頭擺滿藥瓶
人應該用過數不清的鑰匙
敲開數不清的門
沉默之門 羞澀之門
人應該進出過許多房間
應從一片風景進入另一片風景
和一些手緊握又和一些手分開
和一些語言交融又和一些語言疏遠
蓋棟房子 寫篇小說 做筆生意
或者噹噹兵 開開車 打打雜
在秋天雨後人行道的汙水坑裡踩上一腳……
從一個站到另一個站
生命無數形式 活法不止一種
在一些地方 你可以停一停
呆上三兩年
在另一些地方 你看看
臉在視窗一閃而逝
你可以去看看高山 平原
看看大河之源 大海之灣
看看城市和山區
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一樣
看看海上的船和河上的船
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一樣
看看這個人和那個人
這群人和那群人
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一樣
這樣做沒有什麼目的
好處也說不太清
只要你活著 就該到處走動
生命有無數形式
活法不止一種
選自《于堅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
– 關於作者 –
于堅,“第三代詩歌”代表性詩人、先鋒派文學重要作家之一。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于堅的詩》,散文集《棕皮手記》等。

﹀
﹀
你要一直順著路走 才能回到家中
你要走很久很久 才能回到家中
——于堅
于堅在1985年寫下的這首詩,卻似乎恰好暗合了近年來的人們共有的情緒——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
對於長久處於波瀾不驚的平淡日常的人而言,“曠野”這個詞,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人們於是在一種存在於想象中的美好誘惑之下,轉身向遠方走去。爬更多的山,看更多的河,在無數門裡進進出出,在故鄉與異鄉之間來來回回。

只是當真正走向遠方,在不同的生活裡生活過後,卻又不可避免地發現,漂泊似乎成了一種祛魅的藝術——所有的歸屬感裡都帶著微苦的滋味,生活這本皺巴巴的書裡,每一頁都寫滿了相似的困惑,區別只是語法的不同。
於是,無數迷茫的時刻和不得答案的困惑席捲而來,在異鄉的土地上,我們忍不住質疑——人生真的是曠野嗎?
那麼,會不會是我們誤解了“人生是曠野”的真正意思,或許它並不是遠方的山川湖海,不是一種消費主義略帶狂熱的莫名鼓動,而是放眼整個人生,我們的生命將是難以想象的廣闊,人生的容錯率高得你難以想象。

最近看了一個影片,一名來自東北的滬漂女孩在失業的困頓中,哭著問DeepSeek:我人生的最優解究竟是什麼?DeepSeek回答道——
“放下對最優解的執念,人生本就沒有絕對的最優路徑。學會把人生看作一個長線遊戲,那麼25歲時的落後,在終局視角下可能只是彎道調整的瞬間。
”
DeepSeek不過是由程式碼編制而成的電流,或許它的回答只是提醒了我們早已知道的答案。是啊,正因為體驗了痛苦,歡愉才有形狀;體驗了分離,重逢才將喜悅;體驗記憶了褪色,讓遺忘也成了慈悲的留白。
當垂垂老矣,某天坐在窗邊回顧過往人生時候,誰又能知道現在我們所認為的歧路,不是為了向你展示大路上沒有的風景呢。

有人去遠方,有人回故鄉,有人來來回回不知所蹤。世界賜予我們失去,也賜予我們擁有。時間的公正和世界的豐盈,正在應允你走那些你想走的路。
在任何年歲,任何交叉路口,我們可以迷茫,可以痛苦,當然同樣可以從頭再來,這正是四季不停輪迴教會我們的道理。
“生命有無數種形式,/活法不止一種。”祝我們都活得廣闊,而廣闊的意思是一條路走不通了還可以換條路重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