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個影片被全網群嘲:
上海某步行街,一群年輕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頂著12月的寒風,旁若無人地做著瑜伽。
負責指導的老師,拿著話筒說著英文,下達下一步的動作指令;
旁邊還有一位小哥在真人吹奏薩克斯,慵懶舒緩的爵士樂立體環繞在街道上空;
四周擠滿了看熱鬧的圍觀群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在那裡拍照打卡、議論紛紛。
評論區裡,有人用寥寥數語對這魔幻的一幕做出了精闢的總結:
“在拆那,說著英語,做著印度瑜伽,吹著薩克斯,早安巴黎,歐這該死的鬆弛感。”
前有city walk,現有city exercise,看得出來,他們都在很努力地營造一種鬆弛感了。

有人承認自己還是不夠見多識廣:

“雖然我也參加過戶外瑜伽,但基本都是在沙灘啊草坪公園啊周圍風景比較好的寬闊地方。
第一次見步行街商店門口,佔用人行橫道,真的看著一點也不療愈啊,可能是我太落後了。”
有人為上海這種精緻、chill、小資的情調深深折服:

“你不用放地址我也知道是哪。”

“月底想去上海,但是簽證還沒下來。”
更有人一秒夢迴之前同樣火出了圈的“上海街頭跟著老外無聲dance”:

一群年輕人頭戴耳機,跟著一位黑人大哥,在上海的街道上,跳著整齊劃一的“靜音舞蹈”。
每個人都在刻意模仿著黑人大哥的動作,眼睛都不敢離開,生怕沒跟上。
這份獨有的緊繃鬆弛感,實在令人著迷上頭。但一想是在魔都,又覺得很合理。
02
就像最近那則被轉瘋了的帖子:上海高淨值City walk局,更是一整個腔調拉滿。

想要參加他們的這個City walk,你首先得達到這樣一個最低門檻:
身上穿的衣服不能低於1.3萬,配飾不能低於5萬,包包不能低於4萬,鞋子不能低於1萬。
風格必須是老錢風或靜奢風,不然就拉低了整個活動的層次。
參加這場city walk呢,也不是免費的,需要你交一個5200元一人的活動經費。

相應地,他們會全程給你配備一名雙語嚮導、保鏢、保姆車;
同時提供給你一杯精品手衝咖啡,和一頓精緻日料晚餐。
帖子當然也是迅速被嘲出了圈,評論區里人才輩出,有人發出了靈魂深處的疑問:

“請問痔瘡2萬5,全飛秒1萬8能參加嗎?”
有人把上海city walk和哈爾濱city walk做了一個橫向對比:

“在哈爾濱city walk,你去中央大街買兩根馬迭爾冰棒就算高消費了。”
你說像這種所謂的“高階city walk局”,真的會有有錢人參加嗎?
全身全副武裝,穿上自己最奢華的行頭,就為了在傍晚時分人擠人的外灘,來一場本應不要錢的散步?
這種用力過猛、割裂、矛盾的緊繃鬆弛感,幾乎貫穿了一整個“滬上生活圖鑑”。

你永遠能在上海,找到一群拼盡全力、只為了營造出一種鬆弛感氛圍的人:
比如排隊2個小時,還要早起搶預約,才能買到一杯60元的特調咖啡,拍完照15秒就喝完了。

比如在街頭罰站式吃漢堡,買完漢堡一定得就地坐在它們店門口吃,只為發上一條朋友圈:
“在上海的馬路牙子上啃漢堡,隨性又放鬆~”

即使一堆人一字排開席地而坐的畫面莫名悽慘,即使掃地大爺直接把大掃帚的灰往你的薯條上掄。


再比如坐在馬路牙子上喝酒,喝完垃圾也不收拾,還讓交通堵成了一鍋粥……

你說他們鬆弛吧,可做的每件事都讓人覺得刻意、尷尬、用力過猛;
說他們緊繃吧,可他們似乎看起來並不在意圍觀人群的眼光,也算活出了自我。
03
就像上海街頭瑜伽影片的評論區裡,有很多人都在刷“娟子”:

“怎麼沒人通知我們娟子,省的我們娟子滿大街找9塊9團購。”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娟子。”
娟子是誰?一個靠著山寨模仿別人,結果比正主還火的網紅,簡直就是“緊繃鬆弛感”最好的代言人。
她令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包括但不限於:
被她模仿的健身美女網紅大夢麗做了一道牛肉辣白菜魔芋面,娟子就掏出大白菜炒豬肉,放了一把掛麵;
大夢麗家住河北,冬天有暖氣,在家穿著運動背心露出直角肩;

娟子住在江蘇鹽城,沒有暖氣,也學著人家在家穿背心,凍得渾身打顫;

大夢麗站著吃飯是為了展示身材,娟子站著吃飯,是因為大夢麗站著吃;

大夢麗把自己烤的歐包拿去復烤,娟子就撕開一袋即食麵包放進烤箱,甚至連乾燥劑都忘了拿掉;


大夢麗去逛山姆超市,娟子就在樓下的惠民超市買了娃娃菜;


大夢麗做了關東煮,被娟子做成了東北大燉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娟子喜歡用手寫輸入法,把“嗚嗚嗚”寫了了“鳴鳴鳴”;

把“娃娃菜”寫成了“姓姓菜”;

喝水時還喜歡歪頭賣萌,或假裝打哈欠,營造一種慵懶不經意的氛圍。

娟子之所以越來越火,也正是因為很多人在她身上看見了一種刻意模仿卻無比拙劣的荒誕味道:
假裝鬆弛,只會產生令人哭笑不得的“東施效顰”效果,並不會讓你顯得更高階。
04
在當下,“鬆弛感”的釋義早已不知不覺中變了味,在層層包裝營銷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販賣焦慮”。
說到底,將“鬆弛感”當成一種目標去追求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不鬆弛。
真正的鬆弛感,其實是愛自己、悅納自己,告訴自己:不鬆弛也可以。
與其刻意、刻板、形式主義地去追逐表面的鬆弛,不如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水平。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
一個人成功適應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人生經歷的過程與結果。
真正有鬆弛感的人,其實就是心理韌性較強的人,他們能夠平靜地面對意外,樂觀地看待負面的遭遇。
就像海靈格的小詩《我允許》中所描述的那樣: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傷害的,只是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願我們,都能擺脫“假鬆弛感”的洗腦,學會真正悅納自己。
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共勉。
來源:小椰子專欄,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1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
往期好文推薦

關鍵詞
上海
就是
年輕人
上海
大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