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顧慮那麼多,也許你會更快樂 | 第4231期

▾ 點選收聽▾

百合
作者:瑪麗·奧利弗 [美]
我一直渴望
像田野上
隨風飄動的百合那樣
活著。
它們在風的利刃下
生長,凋零,
無從躲避
牛的舌頭,
沒有衣櫥或碗櫥,
也沒有腿。
我願意
像這陳舊的念頭一樣
精彩。
如果我真的是一朵百合,
我想我會整天等待
蜂雀
綠色的臉龐
觸碰我。
我的意思是,
在那羽毛覆蓋的田野中,
我才能遺忘自己?
當凡高
勸誡窮人時,
他當然想拯救某人——
充其量他只能拯救自己。
他並非一朵百合,
在明亮的田野漫步,
只不過賦予他更多理念,
而這將花費他的一生去處理。
我想,在這個世上
我將永遠孤獨,牛在這裡
吃草,像一條黑白色的河——
枯萎的百合在這裡
消融,它們的唇間沒有一絲抗議——
在這裡,無論是否有人大驚小怪,蜂雀,
只是躍起,飛走了。
倪志娟譯
選自《在萬物中醒來》,洋火文化|貴州教育出版社
-關於作者-
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1935—2019),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3歲開始寫詩,有“自然詩人”的美譽。她的詩歌贏得了多項獎項,其中包括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詩歌獎。主要詩集有《夜晚的旅行者》《燈光的屋宇》等。

﹀
﹀
在遠離喧囂的田野上,百合兀自生長著,坦然接受風的利刃,也不躲避牛的舌頭;不會為了身外之物奔波求索,即使沒有腿腳也足夠自由;允許蜂雀的造訪及觸碰,也不因對方離開就黯然神傷……
相比之下,不禁想到作家李娟的話:“我會跑,會跳,會唱出歌來,會流出眼淚,可我就是不能比綠更自由一些……我在這個世界上,明明是踩在大地上的,卻又像是雙腳離地,懸浮在這世界的正中。”

或許問題就在於我們習慣了努力做加法,而不再擅長減除。比如拋除對旁觀者的在意、減去不必要的憂慮。“始終都在思考,提出問題,懷疑自己的命運,感受生活的疲憊,被思考和生活折磨得筋疲力盡,在你身後留下煙和血的痕跡,作為你人生戲劇的象徵——所有這些意味著你是如此不快樂。”(E.M.齊奧朗)
沒有一朵花生來就是花,它一生所做的也不過專心盛開罷了,當花朵綻放,一切質疑和問題便隨之終止。即如作家林清玄所寫的那則寓言:
“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

屏退外界各種雜亂的聲音,同時記得拔除內心的荒草。對那些時常擾亂自己卻思考不出什麼頭緒的事情,不妨先把它們丟掉,騰出更多時間和空間經營當下,才能不辜負生命正在走過的每一天。
至於風什麼時候掏出利刃、牛什麼時候伸出舌頭、蜂雀什麼時候到來或離去,那不是百合能把握的事情,也沒必要提前憂慮。生活不會因為我們整日千思萬慮、心絃緊繃就變得事事順遂,無常亦是日常的一部分,有時越是試圖掌控越容易反被自己的情緒掌控。
鬆弛些,想象我們是田野上的百合花,隨風輕盈自在地舞動。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至於其他,相信歲月自有安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