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份發的一篇文章《大公司病(太形象了)》,後臺收到很多留言,很多讀者都表示感同身受。
有讀者甚至直呼:“我們公司已經無可救藥了。”
那麼,怎麼證明一個公司已經爛透了?
彼得・德魯克曾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然而在現實職場中,不少企業卻陷入了背離管理本質的怪圈,一步步走向自我消耗的深淵。
如果你的公司出現這五個危險訊號,那你可得提高警惕了。
01
戰略轉向
從“向外打”變成“向內卷”
以前大家目標清晰,團隊為了共同的市場目標日夜奮戰,每一份努力都能轉化為業績增長。
但當某天,市場增速放緩,許多企業開始 “戰略變形”。
在行業紅利消退後,管理層不再研究如何突破市場瓶頸,反而將精力投入到內部整頓。
考勤制度從原本的彈性打卡變為嚴格的指紋打卡,遲到 1 分鐘扣 50 元;日報不僅要寫工作內容,還要附上心路歷程;每週的例會時長從 2 小時延長到 4 小時,會議上充斥著空洞的口號。
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言:“當企業開始用形式主義代替戰略思考,就是衰敗的開始。”
這樣的 “向內卷”,不僅沒有提升效率,反而讓員工的創造力在繁瑣的流程中逐漸消磨。
02
形式至上
表演比實幹更重要
史蒂夫・喬布斯曾強調:“真正的創新是解決使用者問題,而非製造華麗的 PPT。”
可如今,不少企業陷入了本末倒置的怪圈。
朋友所在的某大型製造企業,為了向上級展示工作成果,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 PPT 製作中。
彙報材料從內容到排版都堪稱精美,資料圖表經過精心設計,看起來業績斐然。
但實際業務卻因缺乏投入,產品質量下滑,市場份額不斷萎縮。
公司在業績下滑時,沒有反思戰略方向,反而推行 “精細化管理”。
將每個專案拆解到員工每天的工作任務,要求日報精確到每個小時的工作內容,週報不僅要總結工作,還要剖析自身的 “成長與不足”。
員工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填表和彙報上,真正用於業務創新和生產的時間所剩無幾。
這種 “幹活不如演戲” 的風氣,讓企業逐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03
指揮混亂
外行領導裝“內行”的災難
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指出:“有效的管理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清晰的權責。”
然而,如今許多領導卻打著 “扁平化管理” 的旗號,紛紛 “下沉” 基層。
表弟前幾周向我抱怨,他們公司在開發新專案時,竟然出現了三個領導同時指揮的混亂局面。
上午,負責市場的 A 總要求專案突出創新元素,吸引年輕使用者;下午,財務出身的 B 總強調要控制成本,規避風險;晚上,技術背景的 C 總又要求對標行業頭部企業的先進技術。
不同領導的指令相互矛盾,導致表弟的團隊無所適從。
最終專案進度延誤,成本超支,產品上線後也因定位模糊無人問津。
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美其名曰 “跨部門協作”,實則是對團隊資源的極大浪費,消耗著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企業的發展動力。
04
績效失衡
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
“公平的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這是管理學的基本共識。
但在部分企業中,績效制度卻成為了壓榨員工的工具。
有很多創業公司,在初期為了吸引人才,制定了較為豐厚的獎金制度。
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公司開始壓縮成本。
員工即便超額完成業績,領導也會說 “這是你應該做的”,獎金大幅縮水。
KPI 考核標準卻越來越嚴苛,不切實際的目標讓員工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善於拍馬屁的員工卻能得到領導的青睞,升職加薪。
年終獎逐年減少,報銷流程變得繁瑣複雜,工資卻多年未漲。
這種不公平的績效制度,讓真正幹活的員工心寒,逐漸失去工作積極性。
05
人才流失
企業衰敗的終極預警
任正非曾說:“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人才流失意味著企業生命力的流失。”
當企業陷入上述種種怪圈時,老員工的離開便成為了必然。
某老牌電商企業,曾經憑藉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優秀的團隊在行業內佔據一席之地。
但隨著企業管理逐漸僵化,形式主義盛行,有能力的老員工紛紛選擇離開。
這些曾經為企業拼搏的人,有的選擇躺平,不再積極投入工作;有的默默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而領導卻自我安慰:“走的人都是跟不上公司發展的。”
實際上,企業內部已經形成了 “劣幣驅逐良幣” 的惡性迴圈,有能力的人才不願留下,沒能力的人混日子,剩下的大多是善於逢迎的投機者。
06
寫在最後
公司好不好,員工最清楚。
當一家企業管理方式變態、形式主義盛行、人才不斷流失時,它就如同一個內部腐爛的蘋果,即便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也難逃衰敗的命運。
最可悲的是,許多企業在走向滅亡的路上,依然沉浸在自我營造的 “輝煌” 口號中,殊不知,空洞的口號永遠無法掩蓋企業內裡的腐朽。
你的公司,是否也正在經歷這些危險訊號呢?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