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Freepik
撰文 | 張天祁
2025年4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釋出2025年院士增選指南,正式啟動新一輪院士增選工作。兩院此次增選名額各增至最多100名,中國工程院更首次為民營企業科技人才新增專項名額[1][2]。
本次增選的一個變化是名額的增加: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79名,實際當選59人;工程院院士增選計劃名額不超過90名,實際新當選74人,計劃名額與當選人數落差比例,自2009年以來歷次增選中最大[3]。而今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增選名額都是“不超過100名”。
其中,中國科學院的名額增加分佈在各個學部,而中國工程院的各學部名額在2023和2025兩次增選中保持不變,變化主要體現在特別通道候選人、支援在西部邊遠地區(貴州、雲南、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9個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20年以上的候選人,以及今年新增的用於支援民營科技領軍企業的候選人上。前兩者各增加1個名額,而後者則專門設立了8個名額。
這是今年院士增選的一大改革。中國工程院首次為民營企業的科技領軍人才增選院士設立了專項名額。《中國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選指南》中明確指出,將8個名額主要用於支援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候選人。
在此之前,民營企業科學家和管理者也有入選工程院院士的先例。比如2009年,中星微集團董事長鄧中翰,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三位來自民營企業入選工程院院士。但工程院院士人選仍然以高校、科研機構和國企為主,來自民營企業的人才始終比例較低。
官方首次明確鼓勵從民企中推選院士,要追溯到2019年。根據《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名2019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要求推選“在堅持標準條件的前提下,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及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要求,全國學會要“特別關注”在企業,尤其是基層和民營企業中做出重大技術創新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同時,省級科協也要“特別關注、發現和推選”在這些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專家[4]。
這一年,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百度高階副總裁王海峰、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等來自民企的科學家和管理者,成為工程院院士的有效候選人,引起了廣泛關注。最終阿里雲負責人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儘管從2019年起已有“特別關注”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的要求,但過去並未為民營企業的科技領軍人才設立專門的參選名額。自2019年以來,雖然有部分民營企業的科技人員成為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但最終入選的幾乎沒有。
此次調整新增的8個名額專門用於支援民營企業的候選人,為民營科技領軍人才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入選機會。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民營企業的院士數量有望持續增加,從而推動工程院院士結構的進一步變化。
今年院士增選中,針對民營科技領軍企業設定專項名額,既是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展現潛力的反映,也呼應了近年來中央支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方向。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24年6月,《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2012年到2022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8萬家增長至35.9萬家,佔比也從62.4%提升至90.9%。
全國工商聯釋出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則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研發費用總額達1.39萬億元,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41.88%。
另一方面,支援民營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條貫穿多項政策的重要線索。
從政策脈絡上看,早在本世紀初,《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就提出要“支援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而在2024年7月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這一表述被更新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從“技術創新主體”到“科技創新主體”,代表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還要在科學研究上發揮更多作用。《決定》提出,要“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類似的政策引導在此前也已有體現。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就要求“支援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具體而言,要“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行業發展趨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按規定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叢集”。
發改委等部門《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更為具體,鼓勵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工業軟體、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基因和細胞醫療、新型儲能等領域的攻關任務。
本次工程院院士增選新增加的8個名額,正是用來支援“民營科技領軍企業”的候選人。而過去只提到要在推選過程中關注民營企業中的工程科技專家,沒有要求候選人來自“民營科技領軍企業”。今年院士增選規則的細微調整,體現了民營企業在科技人才選拔體系中的定位變化。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 (2025). 2025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
[2]中國工程院. (2025). 中國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選指南.
[3]王茜, 嚴勝男. (2023, 11月23日). 當選院士難度變大了?今年36個計劃名額沒用,不再新增工程管理院士. 知識分子.
[4]李晗冰. (2019, 3月27日). 民企科技人員選院士,福兮禍兮?知識分子.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