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在晶片代工行業已是一家獨大,不過它主要是在先進工藝方面,而在14奈米及以上工藝,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卻在穩步增長,已超過韓國,居於世界第二,原因是在成本方面卷不過中國晶片。
中國三大晶片代工企業繼續增長,其中華虹集團增速最快,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整合分別取得晶片代工市場5.5%、2.6%、0.9%,合計剛好9%的份額。
韓國僅有三星一家晶片代工企業,三星自從在7奈米及以下工藝敗給臺積電之後,在晶片代工市場的份額急劇下降,高峰期曾取得近兩成的市場份額,如今三星的份額已低至8.1%,這意味著韓國在晶片代工行業已敗給中國大陸。
中國臺灣除了臺積電之外,臺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幾家晶片代工企業的市場份額都在下跌,其中世界先進的跌幅最大,他們與三星一起成為前十大晶片代工企業中僅有的四家衰退的晶片代工企業,另外六家晶片代工企業都在增長。
臺聯電等中國臺灣的晶片代工企業的晶片工藝集中在14奈米及以上工藝,他們與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形成競爭關係,隨著中國晶片代工企業的產能不斷擴大,已不滿足於國內市場,開始走向世界搶奪晶片代工訂單,中國臺灣的這幾家晶片代工企業自然受到直接衝擊。
據悉去年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開出的代工價格只有中國臺灣晶片代工企業的六成,這吸引了中國臺灣諸多晶片設計企業紛紛降低給臺聯電等的訂單,而轉單給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推動了中國晶片代工企業快速增長。

韓國的三星在先進工藝方面落敗給臺積電之後,也轉向競爭成熟晶片市場,不過它的成本比中國臺灣的晶片代工企業還要高,自然比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高得多,導致三星在失去了先進晶片訂單之後,在成熟晶片訂單方面也大量流失。
韓國晶片除了在晶片代工方面與中國大陸的晶片企業競爭之外,還在儲存晶片方面與中國大陸的儲存晶片企業競爭,同樣在成本方面高於中國大陸的儲存晶片企業,中國大陸的儲存晶片企業大舉推售低價的儲存晶片給韓國儲存晶片造成衝擊。
中國晶片除了成本優勢之外,還有本土龐大市場的支援,中國採購了全球近七成的晶片,這就為自己的晶片代工和儲存晶片等晶片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韓國的儲存晶片則有六成銷售到中國市場,面對中國晶片的本土化優勢,韓國晶片處境相當被動。

可以看出韓國晶片在多個晶片行業都與中國晶片形成競爭關係,而由於韓國晶片的成本較高,他們處於步步敗退的尷尬境地,從目前來看韓國晶片根本無法阻止中國晶片的快速發展,韓國晶片的前景越來越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