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媽突然來了大動作!
3月24日晚,央行釋出公告:
自本月起MLF將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操作。同時3月25日開展了4500億MLF操作,期限為1年期。

本次MLF操作公告,實屬不尋常,讓人倍感意外!
首先是時點上提前了。
從過往操作來看,MLF到期續作是在操作當日(25日)公告,這次卻提前了一天。
或許是考慮到釋放的資訊量大,因此提前公告,以給市場消化時間,避免盤前公告增加市場波動。
其次,本次規模上加量續作,結束了2024年7月以來的MLF淨回籠操作,寬鬆意味濃厚。
從去年8月開始至今年2月,MLF到期後都是“縮量操作”。
而本次MLF續作規模4500億,略高於本月到期規模的3870億元,實現淨投放630億元。

630億的淨投放,能緩解市場資金壓力嗎?
幾乎是杯水車薪。
據華西證券研報資料,3月25-28日將進入跨季準備期,資金面將面臨兩方面考驗。
一是大額政府債淨繳款。
政府債淨繳款,簡單來說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單週或單月),政府新發行債券的募集資金總額-同期到期債券的本息償還金額,得出的淨資金流動值。
簡單來說就是,新借的錢-要還的錢。
很明顯,政府債淨繳款越高,意味著將從市場吸收大量資金,也即會收緊市場流動性。
而本週政府債淨繳款升至6213億元,為今年以來單週繳款量最高點,對資金面形成一大壓力。
二是有1.4萬億元逆回購資金到期(意味著收回流動性)。
其中週一到期量達到4810億,週二至週四到期量也在2500億+。
可見,本次MLF續作實現630億元的淨投放,從對緩解市場資金緊張的實際作用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短期內,資金面或許仍然是比較緊張的。
只是,630億元的淨投放,雖然數額不大,但這是從淨回籠到淨投放的轉折點,兌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訊號意義明顯更大!
所以,儘管一季度並未實現降準,但本月MLF轉向淨投放,依然釋放了央行維護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政策訊號。

而第三大意外、也是最重要的,則是提到MLF的改革,這可以說是針對銀行體系的“定向降息”了,具有針對性呵護。
所謂“改革”,也即公告中提到的, MLF中標方式改為“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
這都是什麼意思?又意味著什麼呢?
搞清楚什麼是“多重價位中標”,一切就都清楚了。
我們常說的“麻辣粉”MLF,它的真名叫“中期借貸便利”。
簡單來說是央行給商業銀行提供的有息“過橋資金”,這筆資金有時間期限,比如半年、或者一年,而且是有利息的。
此前,這個利息由央行拍板決定,比如定為2%,這就是所謂的“固定利率”。
現在,採用報價機制,有些銀行比較缺錢,可能會報到2.2%、2.3%之類的;有些銀行不怎麼缺錢,就會報低些,比如2%、1.9%等。
央行要給商業銀行資金,首先就會給到2.3%、2.2%這些利率報價高的機構,還有剩餘資金,再給到2%、1.9%這些利率報價低的。
這就是“多重價位中標”。
這麼幹的意義在哪呢?
一方面,MLF政策利率角色正式淡出,迴歸流動性投放工具定位。
MLF政策利率淡出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去年6月,潘功勝行長在陸家嘴論壇上就明確,以7天期逆回購利率承擔主要政策利率功能。
此後,7月起,MLF的操作時間從以往每月15日變成每月25日。
要知道,2019年8月央行確定了LPR以MLF加點的報價機制。
此後LPR利率的變動主要受制於MLF利率,跟隨MLF利率上升和下降,於每月15日一起公佈。
而MLF公佈時間推遲到25日,放在LPR報價公佈後,也就實現了LPR與MLF利率的“解綁”。
解綁後,再採取“多重價位中標”,使得MLF更加的市場化,利息水平不再由央行拍板決定,而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
另一方面,採用“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操作,意味著不同銀行獲得融資的成本可能不一樣,有利於降低銀行體系的融資成本,這是重中之重。
以上月來說,MLF的中標利率是2%。
而據財新資料,截至3月25日,1年期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農商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分別為1.92%、1.9383%和2.0214%,國有行和股份行均低於2%的MLF利率。
換句話說,銀行如果透過MLF融資的話,成本相對還是高一些的。
而若果採用“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進行MLF操作,MLF邊際中標利率可能降到2.0%以下,這相當於為商業銀行定向降息。
銀行的融資成本將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早幾天大家熱議的消費貸,四大國有銀行消費貸利率直接降到2.8%以上,大型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銀行也降到2.6%。
如果把銀行拼命“卷”消費貸,看做是在資產端的“開源”,畢竟把錢貸出去才能拿到貸款利息;
那麼,這麼央媽把MLF利率改為“多重價位中標”的操作,可以說是為銀行“節流”了,降低了負債端的成本。
不過,由於當前MLF餘額佔商業銀行負債的比重大約只有1.21%,
但也還是要理解一點,本次MLF帶來的商業的負債端成本壓降,總體上還是比較有限的。
自從要淡化MLF的政策利率地位,MLF餘額就不斷被壓降。
本次MLF操作實施之後,MLF餘額為4.157萬億元,較去年7月72700的高點已有大幅下降。
而2024年末,商業銀行總負債為343.17億元,當前MLF餘額佔商業銀行總負債的比重只有1.21%。
但在當下銀行息差壓力大的情況下,所有的努力都是積極的訊號!
此前,市場對寬鬆貨幣政策預期發生改變,這也成為債市調整的一大推手。
當市場還在糾結“寬鬆是否退潮”時,央媽再次用實際行動向我們釋放寬鬆訊號。
這波看似溫和卻暗藏鋒芒的操作,恰似春夜細雨,雖未滂沱傾瀉,卻意味濃厚。
只是政策的傳導需要時間,但信心的火種一旦點燃,資本市場的萬物生髮便只是時間問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