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週報65(2025年3月24日-30日)
1.商業銀行:息差收窄與資產質量承壓
2.2024保險企業迎來豐收大年
3.MLF利率政策屬性徹底退出歷史
4.非稅收入增長93%,是什麼原因?
5.央行:就業感受指數降創15年新低
6.1-2月私營企業利潤持續下滑
7.美國房價同比上漲4.7%
8.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
隨著國內各大銀行與保險公司釋出2024年財報,本期週報做一個簡單分析。
1.2024 年商業銀行營收與利潤面臨較大壓力(微增或者下降),淨息差收窄成為核心影響因素。
隨著貸款利率的下滑,主要靠息差收入獲取利潤的各大商業銀行淨息差出現明顯收窄,從而導致利潤增速出現下滑。2024年末各型別銀行淨息差下降到1.4-1.6%,低於合意淨息差1.8%的水平。
2.儘管利息收入承壓,債券市場走牛推動商業銀行非息收入顯著增長。債券投資收益成為利潤 "穩定器",支撐行業整體利潤未現大幅下滑。
3.房地產業貸款、製造業貸款、個人經營貸款的不良率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資產質量管理壓力凸顯。
與銀行不同,2024 年是保險行業大豐收的一年,如上圖,無論是淨利潤還是利潤增速都取得大幅增長。
一方面是由於房地產市場的不斷萎縮,大類資產收益下滑,國內民眾開始將目光轉向保險市場,推動險企本身的業務上漲;
另外一方面由於保險的久期屬性,險企更有意願增配具有絕對收益、風險相對可控的債券,對自身的資產起到壓艙石作用(一般債券佔國內保險公司的資產投資在 60% 左右,並且在最近幾年迅速提升),去年的債牛行情中,險企持有的債券收益取得大幅增長。
今年 1 月,六部門聯合印發了一個保險資金的入市方案,相關監管部門在釋出會上提出,力爭大型國有險企 2025 年起將新增保費的 30% 投資於 A 股。
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轉型,正在推動大型保險公司轉型,這是一個重要趨勢。
近一年,銀行、保險、網際網路、房地產、製造業等大型公司高管社友邀請清和社長提供幾十次專業講課,如果您是企業高管或培訓部門負責人可以新增運營微信(zbs201812)聯絡諮詢。
如圖所示,在過去中國央行的利率框架中,央行主要靠7天逆回購與MLF來調節市場利率,特別是MLF利率透過銀行加點後就是我們最常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
而從去年開始,中國央行就開始了貨幣政策方面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弱化中期MLF利率的政策屬性,將LPR與MLF解綁、設立新利率走廊,只由短期7天逆回購利率來承擔政策利率的功能(上圖)。
本週一央行宣佈開展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並將MLF操作由之前的單一價位更改為美式的多重價位中標,這意味著MLF利率政策屬性徹底退出歷史。也意味著央行向價格型調控改革、建立現代央行體系轉變邁出重大一步。
從歷史來看,中國從1993年開始實施數量型調控,在2001年後,央行提出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到2015年左右,央行對向價格型改革的方向已經非常清晰。但是,這個轉型是緩慢的。長期以來,央行都以數量型為主,將M2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同時採納數量型和價格型兩類工具,使用MLF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工具箱變得非常豐富,甚至過度飽和。
直到2021年之後,貨幣數量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大量的信貸供給無法提振通脹,同時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下降,這時央行不得不啟動價格型改革。
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央行改革後控制短期利率,進而釋放中長期利率,可以提升利率調節作用,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但要注意的是,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問題是一個制度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僅僅依靠價格型調控是無法解決的,需要進行制度性改革,需要建立自由化的利率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和銀行市場。
我在去年7月份寫過一門《央行貨幣政策改革》的課程,透過5講的內容,完整的敘述了央行貨幣政策框架改革的方向、與美聯儲的異同、改革會遇到的困難、未來市場利率會怎麼走、能否解決當前經濟的核心問題等。歡迎各位社友學習。
近期,一張關於非稅收入的圖表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資料顯示2024年12月非稅收入達到了7642億元人民幣,同比2023年12月增長了93.8%。許多社友在智本社客服微信諮詢資料的真實性,擔心是否是政府在去年最後一個月進行了集中罰款。
資料中心查詢後,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這個資料是由官方釋出的。然而,與大部分人猜想的不同,這一增長的大頭並非源於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