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經濟增長(2)——中國經濟目前的位置和未來GDP增速目標

文/老C

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中的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不需要太高的GDP增長率。如果2035年順利實現這個目標,已經是提前十五年實現了鄧小平1987年提出了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中規定的目標了。

1、
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鄧小平。鄧小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時,把我國經濟發展規劃的時間由20世紀末延伸到21世紀中葉。他對中顧委的老同志們說:我們雖然活不到那個時候,但有責任提出那個時候的目標。
1984年5月,鄧小平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談道:在20世紀末翻兩番這樣一個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我們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鄧小平對21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作了一個並非引人注目但是非常重要的,更為保守的調整,即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改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或“成為中等發達國家”。
4月16日,鄧小平會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提出了中國21世紀的發展戰略。他說:“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基礎,再過五十年(2050),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雖然還是在幾十名以下,但是中國是個中等發達的國家了。”
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萬美元。但是2020年的1萬美元和1987年的4000美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1987年,人均GDP4000美元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1987年,美國的人均GDP正好是2萬美元,日本還要高一點,是2.1萬美元。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人均GDP在1.43-1.68萬美元之間。再差一點的歐洲國家,西班牙大概8000美元,希臘6500美元。葡萄牙4700美元,在西歐國家中墊底。
也就是說,4000美元,大概是美國日本的五分之一、英德法意的四分之一、西班牙的二分之一、和西歐最差的葡萄牙處於同一水平。
2020年,美國人均GDP6.3萬,英德法日4-5萬美元,義大利3萬多,西班牙2.7萬,葡萄牙2.2萬,希臘1.7萬。人均1.7萬美元也是IMF定義中發達國家(Advanced Economies) 的最低人均GDP數字,這個大概是美國的27%。
如果按此推斷,如果達到2020年標準的1.5萬美元,基本上就是美國的四分之一,英德法日的三分之一,怎麼著都能夠上當年鄧小平所說的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了。如果達到1.7萬美元以上,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按這個標準,1987年時鄧小平提出的目標,大概就是205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20-25%,英德法意的30%。
1984年,鄧小平提出修訂前的高目標,2030-2050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就是達到美國25-30%的標準,就算是接近發達國家了。
2、
我們回到今天這個時點,再來看看中國最新的經濟狀況和和未來的發展戰略。
在2021年3月份正式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沒有提出GDP增速指標。

在2016年的十三五規劃,以及之前的歷次五年計劃中,都有GDP增速指標,比如,十三五規劃中的年均增速是6.5%。而十四五規劃並未設定2015年GDP總量以及年均增速,改為“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況提出”。

十四五規劃中,不再對GDP增長率給出明確指標,標誌著我國經濟政策從以GDP為中心,轉化為以經濟健康發展為中心,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的合理經濟增長率應該是多少》。十四五規劃中沒有GDP增長率了,那我們的政府是怎麼給未來訂目標呢?
在2020年11月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有以下表述:
關於“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檔案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稿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然而,在2021年公佈的最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只寫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沒有提出具體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具體表述如下: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在《說明》一文中提到的兩個具體的經濟增長量化目標,在最終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中,都被取消了。只保留了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我們首先看一下達到《說明》一文中兩個目標所需要的經濟增長率。
  • 十四五末(2025年)達到現行高收入國家標準
  • 高收入國家標準:世界銀行最新的標準是人均GNI(等同於GNP)達到12695美元。這個標準過去10年基本上沒有增長。(過去10年從12275美元,增長到12695美元,年均增長0.3%)

  • 中國2020年的GNI是10610美元,2021年預計在12000-12500美元。基本上2022年,即可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2022-25年就算不增長,十四五末的2025年也能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這個指標實現基本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說明》一文中的十四五末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預計2022年即可實現。
另一個目標就困難不少。2020年-2035年,按不變價格15年翻一番,年均實際GDP需要增長4.7%。這個指標存在相當大的挑戰。如果2021年增長8%,未來14年需要年均實際GDP增長4.5%。
如果這個目標能實現,中國人均GDP能達到多少?
  • 2020年GDP 101.6萬億(2020年現價)。2011-19年的8年時間,中國的名義GDP翻了一番。其中名義GDP增長年均9.2%,實際GDP 增長7.1%,價格因素為2.0%/年。
  • 如果價格因素仍然保持2.0% / 年,實際GDP保持4.7%的成長速度,2035年現價GDP將達到2020年的2.68倍,達到272.3萬億元。即使人民幣不升值,保持在目前1:6.38,美元計價也將達到42.7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量級。
3、
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很不容易。也許這也是2035年遠景規劃刪掉了這個目標的原因。
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代表什麼?
首先這個目標如果實現,比1987年鄧小平提出的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提前了整整15年。這個目標實現,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理解成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個大錯特錯了,完全沒有理解中等發達國家的含義。
按IMF的最新定義,世界上有三十九個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這三十九個經濟體在2020年總人口10.74億人,GDP總量50.7萬億。人均GDP高達4.72萬美元…… 這個平均數,超過了德國(4.62萬美元)、英國(4.04萬美元)、法國(4.03萬美元)、日本(4.01萬美元)。

中等發達國家的真正定義是,介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那一批國家。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中,列舉的中等發達國家共27個,其中包括了義大利、希臘、以色列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了人均GDP低於中國的馬其頓、墨西哥、阿根廷、泰國等國家。如果按中科院這個標準,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
同時除了美國以外,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都非常不理想。下圖是以現價美元計算的人均GDP。可以看到,G7除美國以外的德日英法加拿大義大利,人均GDP在過去10年基本沒有增長。發達國家中墊底的斯洛伐克、拉脫維亞和希臘,也基本沒有增長。這也是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在過去10年基本沒有改變的原因。

今年是2021年,2035年離現在還有14年時間。讓我們考察一下2005-2019年,14年的GDP增長(現價,考慮通脹價格因素)。(2020年因為疫情,全球經濟負增長,所以保守考慮,排除在外)

從2005年-19年這14年中,即使把價格因素考慮在內,14年G7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增長最快的美國也只增長了48%。
2035年,按現價(2035年價格)計算,發達國家人均GDP的門檻頂多也就是從現在的1.7萬美元,上漲50%,到2.5-2.6萬美元。
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如果2020年按1.5萬美元計算,到2035年,頂多上漲到2.2-2.3萬美元。
4、
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的GDP總量達到823131億元,預估四季度GDP能達到32萬億元規模,全年114萬億。全年平均按1:6.45匯率折算,為17.7萬億美元,人均GDP約為1.25萬美元。
計算GDP增長增長率時,包括名義GDP增長率和基於不變價的實際GDP增長率。我們通常說的增長率,比如2021年三季度同比增長4.9%,是基於不變價的增長率。一般而言,因為通貨膨脹,名義GDP的增長率大於實際GDP的增長率。2021年三季度,名義GDP的同比增長率為9.8%,實際GDP為4.9%。
從2001年-2020年,我國名義GDP漲了9.2倍,每年增長12.4%。而實際不變價GDP增長了4.9倍,每年增長8.7%。這個折算下來,因為價格因素導致的名義和實際GDP之前的差距大概是每年3.4%。
從2011-19年的8年時間,中國的名義GDP翻了一番。其中名義GDP增長年均9.2%,實際GDP 增長7.1%,價格因素為2.0%/年。如果我們假設價格因素仍然保持在2.0%每年。
下表是中國在不同人均GDP增長率情況下,在2035年預計的不變價人均GDP和35年價格的人均GDP。

可以看到,當人均GDP(不變價)以3.5%的速度增長時,在2035年,我國以21年不變價計算的人均GDP既可以超過2萬美元,按35年價格計算接近2.7萬美元,這個指標,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都綽綽有餘了,更不要提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
2035年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未來14年有3.0% – 3.5%的實際GDP增長率即可輕鬆實現。
2035年願景規劃中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標準,未來14年有2.0-2.5%的實際GDP增長率就可以實現了。
未來14年,人均GDP(不變價)2.0-2.5%的增長率,即意味著我們達到了2035年遠景目標,提前15年實現了鄧小平1987年提出的,205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