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十五五”宏觀環境展望

“十五五”,宏觀經濟
在經濟增速方面,從政策目標來看,假設2025年GDP增速達到5%的增長目標,那麼2025-2030年期間年均增長4.5%左右,2030-2035年期間年均增長4.0%左右,就能夠實現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從潛在增速來看,預計“十五五”期間潛在增速的中樞仍保持在4.5%左右,但全球貿易格局重構的過程中存在實際增速階段性低於潛在增速的風險。
在經濟結構方面,基於發達經濟體的經驗,“十五五”期間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將逐步提升,其中服務消費在消費構成中的比重也將上升,投資佔比則相應下降。但服務消費通常具有更高的收入彈性,服務消費的增長可能呈現K型分化的狀態。同時,“十五五”期間,我國出口將面臨更為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企業出海的版圖和領域也將不斷擴大。
在物價方面,“十五五”期間,若無地緣風險等超預期事件干擾,在老齡化、全球貿易格局重塑、部分領域存在閒置勞動力的情況下,我國物價或低位執行。
一、“十五五”經濟增速
我們從政策目標和潛在增速兩個角度分析“十五五”期間的經濟增長速度。
從政策目標來看,近年來,我國經濟逐漸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我國經濟增速呈現放緩,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目標也對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增速提出了要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綜合IMF、聯合國定義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平均值,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入門水平約為2萬美元左右(張永軍,2021)[1]。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20年我國人均GDP以不變價計算為1.04萬美元。若2020-2035年我國人均GDP翻番,達到2.08萬美元,則我國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21-2035年間我國實際GDP年均增速需達到4.7%左右。2021-2024期間我國實際GDP年均增速為5.5%,假設2025年GDP增速達到5%的增長目標,那麼2025-2030年期間年均增長4.5%左右,2030-2035年期間年均增長4.0%左右,就能夠實現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從潛在增速來看,經濟的潛在增速是自然失業率狀態下的經濟增長率,其捕捉了經濟增速的趨勢性變化,一般而言,實際經濟增速圍繞潛在增速上下波動。因此,我們透過估計中國在“十五五”期間的潛在經濟增速來刻畫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狀況。
關於測算中國潛在增速的研究方法已較為豐富,其中濾波法是較為常用的估計方法。其原理在於運用計量技術將實際產出序列分解為趨勢成分與週期成分,其中的趨勢成分即潛在產出。本文借鑑張連城和韓蓓(2009)的做法,使用HP濾波法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估計。
我們首先使用HP濾波法將我國1985-2024年的實際GDP分解為趨勢項和週期項,其中模型引數的設定同張連城和韓蓓(2009)一致。隨後我們將2020-2024年的趨勢項線性外推,進而得到2025-2030年的潛在經濟增速。
根據上述方法,我們得到我國在2026-2030年各年份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8%、4.7%、4.5%、4.4%、4.3%。“十五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延續放緩,但潛在增速的中樞仍保持在4.5%左右的較高水平。
其他研究機構的測算結果與我們相近。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政策模擬實驗室主任、研究員肖宏偉2024年12月發表的文章建議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期目標定為年均增長4.8%左右和4.3%左右。[2]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預測2026—2030年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為4.88%(肖宏偉,2024)。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以來國際貿易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在全球貿易格局重構的過程中,我國“十五五”期間的實際增速存在階段性低於潛在水平的風險。
二、“十五五”經濟結構
支出法GDP分為消費、資本形成、淨出口三個部分。
2023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57%,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重為41%。從變化趨勢來看,2010年後我國GDP中消費佔比重逐步上升,投資佔比則有所下降。
和其他發達經濟體橫向對比來看,在相同的人均GDP發展水平下,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例要明顯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而資本形成佔比則相對較高。以美元現價計算的人均GDP來看,2023年我國人均GDP約為1.3萬億美元,美國、德國、法國在人均GDP達到1.3萬億美元時的消費佔GDP比例分別為77%、77%、75%,日本、韓國分別為65%、62%,皆高於我國當前57%的水平。而從資本形成佔比來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在人均GDP為1.3萬億美元時,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分別為23%、25%、26%、31%、38%,低於我國同期41%的佔比。
“十五五”期間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將逐步提升。一方面,從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消費在GDP中將佔據主導地位。如上所述,我國消費在GDP中的比重顯著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期水平,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大力提振消費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政策的關鍵著力點。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各項重點工作任務之首,“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排在全方位擴大內需各項任務的第一位。可見,未來消費將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中將扮演主要的角色,消費在我國經濟中的位置將更加突出。
“十五五”期間我國服務消費比重也將逐步提升。參考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隨著人均GDP的提升,居民消費呈現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的規律,居民服務消費在總消費的比重將逐步上升。美國、韓國、日本在人均GDP從1.3萬美元向2.0萬美元提升的過程中,居民服務消費佔全部消費的比重分別從54%、53%、46%提高至60%、59%、48%。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比為46%,可見我國服務消費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服務消費通常具有更高的收入彈性,服務消費的增長可能呈現K型分化的狀態。一方面,收入增長較為穩定的消費者對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產生更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面臨收入波動的消費者可能更多地壓縮服務消費支出,僅保留必要的服務支出或追求更具價效比的服務消費型別。
“十五五”期間,我國出口將面臨更為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一方面,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以來已對我國加徵關稅幅度累計達到145%,雖然當前美國對我國加徵的高關稅在未來可能下降,但美國貿易壁壘上升的趨勢恐難完全扭轉,我國對美出口佔比也將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受特朗普對全球徵收“對等關稅”的影響,全球貿易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進而導致全球貿易需求轉弱。根據IMF在2025年4月釋出的預測,2026-2030年間全球GDP平均增速為3.1%,全球貿易增速為3.0%,低於2010-2024年平均3.4%和3.8%的水平。
“十五五”期間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快。受逆全球化潮流、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佈局邏輯逐漸從以效率優先轉向兼顧效率和安全,全球的生產分工格局逐漸呈現出以中、美、歐為中心,周邊多個新興經濟體承接多樣生產環節的多國、多中心趨勢。在當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的背景下,這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趨勢將進一步加快。
在此趨勢下,我國企業的出海步伐也將進一步加速,企業出海的版圖和領域也將不斷擴大。當前我國企業出海主要體現在對東盟等經濟體轉移部分生產環節。2023年我國對東盟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最高,達到241.2億美元,其中91.5億美元投向製造業,佔2023年中國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3.5%。從日本的經驗來看,貿易摩擦後日本企業加速將產業鏈轉向海外,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顯著增長。為了規避美國高關稅的影響,我國也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一些生產環節外遷至東盟等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同時,在發達經濟體推行本土化、友岸化的產業鏈佈局戰略下,我國企業出海的版圖也將向世界不同地區延伸,並從出海佈局向紮根本地化經營轉變。而隨著我國企業出海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我國企業的出海模式也將從產能出海向技術出海、品牌出海、服務出海轉變。
三、“十五五”物價形勢
“十五五”期間,若無超預期事件干擾(如地緣政治衝突、大宗商品供給衝擊等),我國物價或低位執行。
一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或使物價中樞低於過去。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在中等情景下,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8.3%,較2020年的13.5%上升4.8個百分點。從日本、韓國、德國等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經濟體經驗來看,當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5%後,物價總體處於相對較低水平。
二是作為全球貿易中的生產國,逆全球化可能加劇供需結構性矛盾,使工業品價格承壓。全球製造業需求同我國PPI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未來全球貿易不確定性的加劇可能影響全球需求,從而對我國的PPI產生影響。當然,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如前文所述,我國的消費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居民消費升級也將對物價形成一定支撐。
三是如果未來需求重新步入上行週期,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閒置勞動力能夠成為物價上行的“緩衝墊”。2023年以來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呈現出總失業率平穩、本地戶籍失業率較高、外來農業戶籍失業率較低的現象,可能表明一些失業的外來農業戶籍人口返鄉,暫時離開了城鎮勞動力市場。待需求進一步復甦之後,閒置勞動力返回勞動力市場,可能緩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綜合來看,“十五五”期間我國物價可能處於較為溫和的水平。
參考文獻
張連城,韓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分析——HP濾波平滑引數的選擇及應用,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22-28。
注:
[1]料來源:張永軍,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21/1/13)[2025/5/8],https://www.cciee.org.cn/Detail.aspx?newsId=18672&TId=233
[2]資料來源:肖宏偉,人口要素變化背景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預測研究,(2025/2/4)[2025/5/8],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502/t20250224_1396284.html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