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工業化奇蹟:竟然全靠美西方資本?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5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說到二十世紀的歷史,前蘇聯的興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的一個紅色帝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崛起,並且由於各種國際上的因素成為了超級大國。這樣一段歷程如夢如幻,即使現在仍有不少人對蘇聯抱有幻想,認為它再不好,至少是做對了一些事情,讓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在極短的時間裡有了重工業,所謂“兩個五年計劃超過英法三百年”,這充分顯示了蘇聯體制的優越性。
 圖為相關網文截圖
這段歷史猛一看是這麼回事,但如果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內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說農業還有無師自通的可能,但近代的工業化門檻極高,就算給蘇聯十個斯大林式的領袖,沒有技術,人才和資金照樣白搭。而幫助蘇聯突破這些門檻的,就是被蘇聯定為仇敵的資本家,尤其是美國的大企業主。那麼蘇聯為啥要請自己的階級敵人給自己建設工業?這些工業後來又怎樣了?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圖為1913-1937年,沙俄蘇聯工業總產值在歐洲和世界的位次
蘇聯建立的時候整個國家經歷了歷次戰亂已經是滿目瘡痍,而且蘇聯不承認任何沙俄政府欠西方的外債,國際信譽破產再加上在意識形態上旗幟鮮明地跟西方為敵,因此遭到了西方的封鎖,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到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蘇聯的整個經濟規模不但跟美國沒法比,甚至連遭遇戰敗賠款的德國都遠遠不如。而對於當時的蘇共高層來講,舉傾國之力發展工業,尤其是事關國防的重工業,這是打破封鎖鞏固政權的唯一途徑。因此,重工業被理所當然被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拋開發展重工業的資金和人力不談,這倆蘇維埃總能用超出正常人想象力的辦法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是重工業的門檻應當找誰當老師來突破。
 圖為蘇德《拉帕洛條約》簽訂現場
一開始他們找的德國人,畢竟德國是戰敗國,也在遭遇英法等國在凡爾賽和約之下的制裁,所以跟蘇聯抱團取暖的需求非常強烈。早在1922年兩國就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德國也在軍事領域對蘇聯進行了大量援助,但光是軍事領域的進步對蘇聯遠遠不夠,何況不久之後德國和英法之間關係趨於緩和,就跟蘇聯的關係明顯冷淡了,這時候蘇聯還是得找另外的資本主義國家。
 圖國在蘇聯《最好的鞋油棒》產品海報
 圖為在列寧旗幟下開展第二個五年計劃宣傳海報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蘇聯找到的正是當時最強大的工業國美國。早在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時候,蘇聯就成立了全俄羅斯合作社,藉著開公司的名義秘密地同英國進行貿易。
1924年,全俄羅斯合作社成功說服了美國親蘇的資本家阿曼德哈默,一起成立了蘇美貿易公司。這位哈默在蘇俄內戰時期就想辦法鼓搗糧食藥品到布林什維克那裡,幫了蘇聯大忙,因此被列寧親切的稱為“哈默同志”,這完全是把資本家當成自己人看了。
◇ 圖為 阿曼德·哈默(1898年5月21日——1990年12月10日),西方石油公司主管,企業家和藝術品收藏家。出生於美國紐約,猶太人後裔。父親朱裡埃斯·哈默是美共創始人之一
◇ 圖為1921年列寧送給哈默的照片,照片上有列寧的親筆題字
蘇美貿易公司成立之後僱員逐漸增多,分部遍佈美國各大城市,哈默也充分發揮自己在美國工商界的人脈,遊說一些工商資本巨頭來為蘇維埃的工業化添磚加瓦,比如美國的汽車大亨福特,本來就是個堅定的反布林什維克人士,但架不住哈默一頓巧舌如簧,於是在1929年5月和蘇聯簽署協定,同意向蘇聯出售價值3000萬美元的汽車,而且願意提供技術在蘇聯的下諾夫哥羅德建立世界最大的汽車廠。如此大手筆的福特在蘇聯看來簡直就是活菩薩降世,斯大林對他也不吝溢美之詞,說福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業家之一”。
◇ 圖為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掛牌找工作
就在福特准備在蘇聯建廠之後不久,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之下爆發了大蕭條,這次蕭條為害程度之烈,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在美國,大量的技術人員找不到工作,大量的工廠沒有訂單,活下來都是個問題,而這個時候蘇聯又急需各種技術和人才,既然一邊有需求另一邊有供給,那麼雙方一拍即合。福特在蘇聯的汽車廠規模日益擴大,並且在莫斯科和亞羅夫斯拉爾用最新的機床給當地的舊工廠全部升了級。
 圖為捷爾任斯基工廠(即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廠區
◇ 高爾基汽車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都是由美國公司設計製造 圖為1930年代的斯大林拖拉機廠
除了汽車,建設重工業最關鍵的就是鋼鐵和電力。蘇聯在這個時期集中建造了三座大的鋼鐵廠,這些鋼鐵廠都是採用的美國圖紙,用美國技術人員來指導進行修建的。與此同時,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也是在美國專家的指導下於1933年建成。有了鋼鐵,電力和汽車,蘇聯的重工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日後很多人比較熟悉的一些工廠,比如斯大林格勒和哈爾科夫的拖拉機廠,以及烏拉爾機車車輛廠,也都是美國人運來裝置,在美國工程師的指導下建造起來的。
◇ 圖為第聶伯河水電站
除了重工業,蘇聯在農業和一些輕工業上也極度依賴美國和西方。美國大通銀行給蘇聯提供資金讓他們引進優質棉花種子,而高加索一帶的陽光適合種植棉花,但卻缺乏必要的灌溉設施,曾經擔任過巴拿馬運河顧問的美國工程師就出手幫助設計修建了一系列灌溉的運河。
就這樣,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靠著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迅速的工業化。1931年,美國生產的機器裝置有一半賣給了蘇聯,而1930年開建的一百零四個大型工程當中,有八十四個都是跟美國德國等國家簽訂的協議。在當時的美國,不但企業資本家和技術裝置要往蘇聯流動,就連普通美國人也由於蘇聯的迅速發展和宣傳對這個國家心生嚮往。

圖為掌握的熱裂解技術的弗雷德-科赫,他幾年間幫蘇聯辦起了15家大型現代化石油提煉廠。後來,弗雷德又去德意志第三帝國,為納粹德國在漢堡建成第三大煉油廠

◇ 圖為蘇聯由外國設計和建設的煉油廠及裂化裝置生產能力的百分率變化
大蕭條期間,“蘇美貿易公司”平均每天都收到三百五十份要求移居蘇聯,甚至加入蘇聯國籍的請願書。有一次蘇聯修建大型工廠,需要六千名熟練技工,結果僅僅報名的就有十萬。只要有技術的工人,蘇聯原則上都歡迎。就這樣,有不少美國人長期定居蘇聯,甚至也拿到了蘇聯國籍。
而對於大規模工業建設來說,技術門檻突破之後的資金和人力問題,蘇聯也是想盡辦法,比如發動勞改營的犯人勞動,動員普通人進行義務勞動,等等等等,再比如想盡辦法從民間搜刮黃金,甚至變賣沙俄時期的文物繪畫,靠這個募集了大量資金。就這樣,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成效斐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國家重工業的建設,當然,蘇聯對外宣傳,也會把這個說成是自己體制優勢創造的人間奇蹟。
等到這些工業設施基本建造完成,斯大林在國內的地位也比過去穩固許多,蘇聯對於西方的資本技術工人就不那麼歡迎了。斯大林強行把這些企業收歸國有,比如福特的公司就成了嘎斯汽車廠,並且給予西方資本家的貨幣也是不能自由兌換黃金和美元英鎊的盧布,主打一個蘇聯賺錢蘇聯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 圖為1930年代,美國援建的蘇聯三大鋼鐵廠之一的——馬格尼託格爾斯克鋼鐵廠
◇ 圖為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的大門
圖為烏拉爾廠生產的T-34為蘇聯打贏二戰立下汗馬功勞
面對這樣的對待,哈默同志當然是要抗議的,這時候斯大林表示你們可以用盧布高價購買沙俄藝術品文物帶走,這總算是給資本外逃留了個口子。不過,像哈默同志這樣的畢竟還是少數,大蕭條期間被蘇聯誘惑來蘇聯長期定居,甚至加入蘇聯國籍的西方人士,那才是倒了血黴。
想離開蘇聯就基本別想了,此後不久蘇聯展開了大清洗,此時西方援助蘇聯的一些工廠已經因為資本不再投資,技術不再輸入,出現了生產倒退的景象。而被派到現場執行大清洗的蘇聯官員真就認為這一切都是擁有外國背景的工程師搗鬼,破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業,抓一批,殺一批就好了。如果不行,那就再抓一批,殺一批。就這樣,不少對蘇聯抱有善意的工人工程師,到最後也就做了蘇聯大清洗的刀下鬼。當然,這在斯大林及其擁躉眼中,也不過是“建設人間天堂”必須付出的代價罷了。
 圖為蘇聯鋼鐵工業海報
 圖為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下線的T-34坦克
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旗幟鮮明地站在了西方國家的對面,縱使之後的二戰中蘇聯和西方共同抗擊納粹德國,而且西方也的確實打實給了蘇聯不少援助,但是雙方合作的基本信任也就脆弱到等於沒有,所以二戰結束之後沒多久鐵幕降臨,冷戰開啟,這時候蘇聯想從西方獲得資本和技術,難度就直線上升。
◇ 圖為勃列日涅夫同志與哈默同志談笑風生
只不過對於西方而言,非常諷刺的一點在於就是他們自己的工商界和工程師,親手一點一點培養了自己在二十世紀意識形態上最大的敵人。而對於蘇聯而言,自己也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選擇跟西方對抗到底,這也註定了它的路會越走越窄(詳見:養虎為患:是誰促使蘇聯重工業迅速崛起?| 循跡曉講)。
圖為晚年的阿曼德·哈默同志和他的私人飛機
圖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
◇ 圖為山西朔州體育館前哈默與小平同志握手銅像,兩位老朋友共同催生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
當然,整個故事中最可悲可嘆的就是那些普通人了,像哈默同志這樣的當然有一百種辦法全身而退,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謹記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哪怕它說得再天花亂墜,也實在是一個可以保命的古訓了。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