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滿天
來源:郭滿天(ID:Guoy200014)
導讀:用數字講述中國的工業化歷程。
鋼鐵工業是最重要的基礎產業之一,“以鋼為綱”是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的核心思想!
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的工業化過程的縮影:
194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僅有15.8萬噸,在全球鋼鐵工業中微不足道。
202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在全球鋼產量中的佔比超過50%!
中國粗鋼產量是如何從15.8萬噸增長到10億噸以上的?
一
中國的粗鋼產量是
如何增長到10億噸的?
圖1:中國粗鋼產量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1949年,中國的生鐵和粗鋼產量分別是25萬噸和15.8萬噸。
舊中國鋼鐵工業遺留下來生產規模稍大、採用現代生產裝置的鋼鐵企業僅有鞍鋼、本鋼、首鋼、太鋼、重鋼等少數幾家鋼鐵廠。
中國鋼鐵企業的生產裝置落後,全國300m3以上的高爐一共只有16座,其中9座都在鞍鋼,最大的高爐是容積944m3的鞍鋼9號高爐。
圖2:1950年鋼鐵企業產量

資料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但是由於戰爭的破壞,中國僅有的這幾家鋼鐵企業都是千瘡百孔、殘破不堪,不經過徹底修復無法使用。鞍鋼9座高爐中6座高爐的機電裝置被蘇軍拆走只剩下空殼,剩下3座高爐不經修復也無法生產;首鋼兩座高爐被日本完全破壞,鐵水凝固在高爐中。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搶修,部分鋼鐵企業才恢復了生產。1950年鋼產量超過1萬噸的企業僅有鞍鋼、太鋼、唐鋼和天鋼,其它都是產量不足1萬噸的小鋼鐵廠。
這就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圖3:156項工程中鋼鐵工業建設的產能

來源:《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156項建設研究》,董志凱、吳江。
新中國鋼鐵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始於蘇聯的援助,在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鋼鐵工業有七項,分別是:鞍山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富拉爾基特鋼廠、吉林鐵合金廠、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熱河釩鈦廠。
鞍鋼、武鋼、包鋼、本鋼都屬於大型鋼鐵聯合生產企業,富拉爾基特鋼廠生產軍事工業所需要的的合金材料,鐵合金廠和釩鈦廠則是負責提供鋼鐵工業需要的重要原料。
鞍鋼和本鋼是改建專案,其餘5項全部為新建專案。
鋼鐵工業是“156項工程”中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部門,一五和二五時期鋼鐵工業實際完成投資56.6億元,七個鋼鐵工業專案歷經十年時間基本順利建成投產。
鞍山、武漢、包頭三個大型鋼鐵基地的興建,對鋼鐵工業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標誌著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新紀元。
蘇聯援建的4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鞍鋼、本鋼、武鋼和包鋼一直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核心企業。直至1965年,這4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粗鋼產量在全國鋼產量中的佔比一直都在50%以上。
1978年,四家鋼鐵企業的粗鋼產量合計1070萬噸,佔全國產量的33.7%。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蘇聯援建的四家鋼鐵企業仍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鞍鋼一直都是中國粗鋼產量最大的鋼鐵企業,一直到1995年才首次被寶鋼超過。
圖4:中國粗鋼產量(1949-1980)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蘇聯不僅幫助中國建設了多個大型鋼鐵企業,而且向中國轉讓了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幫助中國建設了生產鋼鐵工業裝置的重型機械廠如第一重型機器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這使得中國具備了自我發展能力,中國鋼鐵工業才開始逐步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圖5:攀鋼粗鋼產量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六七十年代中國鋼鐵工業最重要的發展是建成了攀鋼和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
攀鋼是“三線建設”中建設的最大鋼鐵工業專案,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是引進技術專案,兩個專案的建設都是中國鋼鐵工業技術能力發展的標誌。
攀枝花鋼鐵基地是第一座中國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製造裝置建設的百萬噸級鋼鐵生產基地,是中國徹底掌握蘇聯援助技術的標誌。
攀枝花大型鋼鐵基地1965年破土動工,1970年7月1日第一座高爐出鐵,1974年基本建成第一期工程。
攀鋼的主要生產設施包括:3座1200m3等級高爐,設計年產鐵160~170萬噸;3座120噸氧氣頂吹轉爐,設計年產鋼150萬噸;1套初軋機和1套軌梁軋機1套,設計年產鋼材90~110萬噸。
攀鋼完全依靠國內的技術力量設計、裝備、建設而成,是中國鋼鐵工業技術能力完全形成的標誌,是中國掌握百萬噸級鋼鐵生產成套技術的標誌。
攀鋼的成套裝置不是蘇聯裝置的簡單複製品,其中有相當部分是國內裝備製造業首次設計、製造,代表了中國在掌握蘇聯援助技術基礎上的發展。
圖6:1980年中國十大鋼鐵企業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198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是3712萬噸,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型鋼鐵企業包括鞍鋼、武鋼、包鋼、首鋼、攀鋼、太鋼、上鋼一廠、上鋼三廠和上鋼五廠等企業。
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是鞍鋼,1980年的粗鋼產量是697萬噸;中國其它鋼鐵企業的產量都未能超過300萬噸,即使是最大的鋼鐵廠生產規模也只有100多萬噸。
在這些大型鋼鐵企業中,鞍鋼、武鋼、包鋼都是“156項工程”中援建的鋼鐵企業,首鋼、太鋼和上海的三座鋼鐵廠都是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的鋼鐵企業,而攀鋼則是“三線工程”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設的百萬噸級大型鋼鐵企業,是中國鋼鐵工業完全掌握蘇聯援助技術的標誌。
圖7:各時期中國主要鋼鐵企業產量分佈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寶鋼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標誌性專案,中國透過引進技術和裝置不僅建成了一座現代鋼鐵企業,而且逐步掌握了鋼鐵工業的先進技術,推動了本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寶鋼的技術裝置基本達到了70年代後期的水平,在國際上也屬於領先水平,主要產品是無縫鋼管、熱軋板、冷軋板等當時國內急需且大量進口的鋼材產品。
寶鋼一期和二期建成後生產規模達到650萬噸,是中國一次建成的生產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寶鋼後來超過鞍鋼成為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粗鋼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鋼鐵企業。
200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到1.27億噸,相比1980年增加了9000萬噸,粗鋼產量全球第一。

2000年後中國鋼產量的增長速度顯著加快:2010年增長至6.39億噸,2020年增長至10.65億噸。
從2001年到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基本都保持了增長(僅2015年出現下降),而且每年的增長幅度大多在3000萬噸以上,甚至是6000萬噸以上。
2013年中國粗鋼產量增長幅度最大,居然達到了9096萬噸。要知道中國鋼鐵工業經過47年的發展直到1996年粗鋼產量才首度超過1億噸,而2013年一年的增量幾乎相當於中國鋼鐵工業前47年的發展成果!
2020年全球最大的十家鋼鐵企業中有7家中國鋼鐵企業,全球鋼鐵企業50強中中國鋼鐵企業的數量更是高達30家。
正是由於2000年後粗鋼產量的快速增長,才使得中國的粗鋼產量能夠達到10億噸以上的規模,達到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未達到的高度,遠遠超過世界任何國家。
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增長在2000年後能夠顯著加快,根本原因是中國鋼鐵工業基本掌握了技術,掌握技術是發展的前提。
二
中國是如何掌握
鋼鐵工業生產技術的?
圖8:中國鋼鐵產量增量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平穩的過程,鋼鐵產量的增速是不斷加快的:
從1949年到1980年,中國鋼鐵工業用了三十一年的時間才將鋼產量從15.8萬噸增加至3712萬噸,三十一年裡粗鋼產量增加了3696萬噸。
從1981年到1990年(80年代),中國的粗鋼產量從3712萬噸增長至6635萬噸, 十年時間粗鋼產量增加了2923萬噸。
從1991年到2000年(90年代),中國的粗鋼產量從6635萬噸增長至1.27億噸, 十年時間粗鋼產量增加了6089萬噸。
1996年對中國鋼鐵工業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年,當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
前三十一年,平均每年的鋼產量增量是119.2萬噸;
八十年代,平均每年的鋼產量增量是292.3萬噸;
九十年代,平均每年的鋼產量增量是608.9萬噸;
2000年後中國每年粗鋼產量的增長幅度基本都在3000萬噸以上,甚至是6000萬噸以上!
為什麼中國粗鋼產量的增長速度會不斷加快?
根源是技術進步!
圖9:代表性高爐產量對比

我們以中國高爐鍊鐵技術的進步來解釋中國粗鋼產量增速不斷加快的原因。
不同技術水平的高爐生產效率差距巨大,我們以中國鋼鐵工業歷史上的代表性的高爐為例:
近代中國建設的第一座現代鋼鐵企業漢陽鐵廠最早兩座高爐的日產量只有100噸左右;
50年代蘇聯援建鞍鋼的1000m3等級高爐日產量是1100噸左右,1500m3等級高爐的日產量是2000噸左右;
改革開放後寶鋼引進技術建設的1號和2號高爐的容積是4063m3,日產量達到9100噸;
21世紀中國建設的沿海鋼鐵基地是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代表,其中首鋼京唐高爐的容積達到5500 m3,日產量達到12650噸,平均年產量高達450萬噸。
從日產100噸到日產12000噸,是技術進步使得鋼鐵工業的生產力實現了飛躍!
中國掌握鋼鐵工業技術是一個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解放前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裝置全部依靠引進,本國沒有能力製造冶金裝置。
新中國高爐技術的起點來自蘇聯的援助,蘇聯援建了專門生產冶金裝置的第一重型機器廠,並提供了1000m3和1500m3兩個等級的高爐技術。
鞍鋼三大工程中的7號高爐就是1000m3高爐的代表,這種高爐每年的產能是40萬噸左右,平均日產量1100~1300噸。
鞍鋼10號高爐是1500m3等級高爐的代表,這類高爐每年的產能是70萬噸左右,平均日產2000噸。
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上掌握了蘇聯援助的1000m3和1500m3兩個等級的高爐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
攀鋼的高爐裝置都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攀鋼建設了3座高爐:1座1000m3和2座1200m3,這些高爐的建成投產是中國完全掌握蘇聯高爐技術的標誌。
中國在七十年代還建設了4座2000m3的高爐,其中最大的高爐是鞍鋼的新7號高爐,高爐容積達到2580m3,年產量達到120萬噸左右。中國最大高爐的容積從1500m3擴大至2580m3,最大高爐的年產量從70萬噸增加至120萬噸。
這批2000m3等級的高爐的建成標誌著中國鋼鐵工業有能力發展蘇聯高爐技術,但是此時中國高爐技術與西方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
為什麼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了三十年,粗鋼產量仍然只有3000多萬噸?
因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仍然較低:中國的最大高爐只有2580m3,而且技術水平還不成熟,生產技術經濟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與此同時日本鋼鐵工業已經在大規模建設4000m3甚至5000m3的巨型高爐,這些高爐的生鐵產量在300萬噸甚至400萬噸以上。
中國鋼鐵工業的高爐技術雖然在發展,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實際上被拉大了!
圖10:寶鋼粗鋼產量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50年數字彙編》
以寶鋼的建設為標誌,中國開始從日本、德國等鋼鐵工業發達國家引進技術,透過寶鋼的建設逐步掌握了先進冶金裝置的設計製造技術,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
寶鋼1號高爐和2號高爐的容積都是4063m3,生鐵年產量達到325萬噸,平均日產量達到9100噸,相比中國以前的最大高爐增長了近3倍。
寶鋼1號高爐是新日鐵總承包,裝置幾乎全部是引進的;寶鋼2號高爐則是國內企業總承包,除了部分技術裝置引進之外,大部分裝置都是國內企業設計製造的,其技術指標完全達到了1號高爐的水平。
寶鋼2號高爐1991年建成點火,當年武鋼3200m3的5號高爐也建成投產,其技術水平與寶鋼1號高爐相當,這兩座高爐的建成投產標誌著中國高爐鍊鐵技術基本追趕上了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21世紀中國沿海大型鋼鐵基地的建設則是中國鋼鐵工業技術完成從追趕到領先的標誌,這些沿海大型鋼鐵基地包括鞍鋼鮁魚圈生產基地、首鋼京唐曹妃甸生產基地、寶鋼湛江生產基地和柳鋼防城港基地等。
在這幾個沿海大型鋼鐵生產基地中,高爐容積最大的是首鋼京唐曹妃甸5500m3的巨型高爐,平均日產量在12650噸,年產量可達到450萬噸左右。
中國鋼鐵工業最大的高爐是民營企業沙鋼2009年建成點火的5860m3高爐,平均日產量在13000噸以上,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高爐之一。
4063m3高爐的年產量是325萬噸,3200m3高爐的年產量是250萬噸,90年代中國的粗鋼產量增長了6000多萬噸,算下來只要建設20座這種型別的高爐就可以達到目標。
5000m3高爐的年產量基本在400萬噸以上,在21世紀隨著中國高爐技術的成熟,就連民營企業也有能力建設5000m3以上的高爐,因此對於平均每年6000萬噸的鋼鐵產量增長幅度,只需要建設十幾座高爐即可。
同樣是每年新建十座高爐,在六七十年代只能增加1000萬噸的產量,但在21世紀就可以增加5000萬噸左右的產量。
這就是技術進步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工業化的核心是掌握技術,中國的鋼鐵工業是透過掌握先進技術才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的。
2000年後,中國一年的鋼鐵產量增量可能就超過了美國全年的產量,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當年提出“超英趕美”這樣的口號時,打算也是用一二十年的時間,現在中國的鋼鐵工業只用一年的時間就能超額完成以前不敢想象的目標。
圖11:各國鋼鐵工業連鑄比率

資料來源:殷瑞鈺,《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
中國鋼鐵工業不僅掌握了最先進的高爐鍊鐵技術,在鍊鋼和軋鋼技術上同樣追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鋼鐵工業的重大技術變革包括氧氣轉爐鍊鋼取代平爐鍊鋼、連鑄取代模鑄,日本鋼鐵工業正是藉助新技術的東風成為超過美國成為鋼鐵強國。
蘇聯教給中國的鍊鋼技術是平爐鍊鋼技術,但中國從50年代也開始研究氧氣頂吹轉爐鍊鋼,首鋼是我國鋼鐵工業第一個採用氧氣轉爐鍊鋼工藝的鋼鐵廠。
鞍鋼、武鋼在70年代也建設了氧氣轉爐鍊鋼廠,中國氧氣轉爐鍊鋼技術與日本鋼鐵企業的差距主要在氧氣轉爐容量的大小以及控制技術上。
武鋼建設的氧氣轉爐容量只有50噸,鞍鋼第三鍊鋼廠建設的氧氣轉爐容量只有150噸,在寶鋼的建設過程中,我國從日本引進了250噸氧氣轉爐的製造技術,從而縮小了與日本鋼鐵工業的差距。
傳統鋼鐵生產流程採用的模鑄是將鋼水分別澆入一個個鋼錠模,鑄成單根鋼錠,冷卻後逐個脫模,經再次加熱、初軋成為鋼坯;
連鑄則是把一爐或多爐鋼水持續注入同一個結晶器,連續不斷地拉出鋼坯。
連鑄技術是一種節能降耗、優質環保、短流程、低投資、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術,連鑄技術的發展給全球鋼鐵工業帶來了巨大變化。
連鑄技術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並逐步應用於生產後,隨即引發了全球鋼鐵工業的一場大變革。
在建設寶鋼之前我國冶金裝置製造企業還沒有技術能力設計製造大型板坯連鑄機,而板材是鋼鐵工業生產規模最大、使用最廣泛的鋼材品種,因此生產板坯的裝置——大型板坯連鑄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透過寶鋼板坯連鑄專案的技術引進和合作製造,我國掌握了現代板坯連鑄機的核心技術,使我國大型板坯連鑄技術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且在成套裝備國產化程序中開始顯出巨大成效。
1991年3月,寶鋼板坯連鑄專案獲得了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頒發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特等獎”。
圖12:中國鋼鐵工業連鑄比例

資料來源:殷瑞鈺,《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
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的連鑄比率首次超過90%,追趕上了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水平,這距離1991年寶鋼二期專案全面建成僅過了十一年時間。
2000年以後,國內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實現了“全連鑄”生產,鋼鐵企業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追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鋼鐵企業。
我們能夠實現追趕的根本原因——在於掌握了技術。
在軋鋼技術上,中國鋼鐵工業也是透過寶鋼二期成套裝置製造完成了技術追趕。
寶鋼2050mm熱連軋機是中國冶金裝置企業與德國西馬克公司採取“聯合設計、合作製造”的方式供應的,中國企業透過合作製造基本掌握了先進熱軋機的製造技術。
寶鋼熱連軋合作製造成功以後,國內各鋼鐵企業從國外購買大型軋機裝置時都積極效仿寶鋼的模式,全部實現合作製造,絕大部分裝置都留在國內製造。
鞍鋼1780mm熱連軋機、武鋼2300mm熱連機,太鋼2300mm熱連軋機以及 CSP 軋機、厚板軋機等大部分裝置都由一重、二重等裝置製造廠製造。
透過2050mm熱連軋機的聯合設計、合作製造工作,以及以後多套軋機的合作製造,我國重型機械行業製造熱連軋機的能力大幅提升,一重、二重、上重等重機廠都有強大的冷、熱加工和設計能力。
類似2050mm熱軋水平的熱連軋機都能自行設計製造,而且製造週期也大為縮短,一般一套熱連軋機的設計、製造週期為18個月左右,對我國鋼鐵工業的騰飛起到重大作用。
至此,中國鋼鐵工業完全掌握從鍊鐵、鍊鋼到軋鋼的全套鋼鐵生產技術,有能力設計製造鋼鐵工業需要的全套裝置,奠定了中國鋼鐵工業在21世紀騰飛的基礎。
三
1950年~2020年
全球鋼鐵工業格局的演變
圖13:1950年各國粗鋼產量比較

資料來源:國際鋼聯
1950年,中國粗鋼產量是61萬噸。當年全球粗鋼產量1.89億噸,中國粗鋼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比例僅有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14:1950鋼鐵產量比例

資料來源:國際鋼聯
1950年,美國是全球鋼鐵產量最大的國家,粗鋼產量8785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46.5%。除了美國,蘇聯、英國、德國三國的粗鋼產量都超過1000萬噸,日本、法國的鋼產量也有幾百萬噸,這些老牌發達國家佔據了全球鋼鐵產量的絕大部分,其它國家的鋼鐵生產規模十分有限。
在20世紀50年代,全球鋼鐵生產幾乎完全掌控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的,特別是美國!發達國家的鋼鐵產能最大,壟斷了鋼鐵工業的技術和冶金裝置的製造。
1950年,中國的鋼鐵工業剛從廢墟上獲得重生。
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是日本人建立的鞍鋼,但是大部分生產裝置在日本投降後被蘇聯拆走了,剩餘的老舊裝置也殘破不堪。
國民黨政府在接收鞍鋼沒有修復一座高爐,鍊鋼廠也只修復了一座平爐生產了幾千噸鋼,基本上沒有恢復鞍鋼的生產。
中國沒有能力製造鋼鐵工業需要的各種冶金裝置,掌握現代鋼鐵工業技術的人才也屈指可數。
中國的鋼鐵工業還沒有資格談技術,連鋼鐵產能都少得可憐!
圖15:2000年各國粗鋼產量比較

資料來源:國際鋼聯
1996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併成功超越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到200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增長至1.27億噸,佔全世界粗鋼產量的15.0%。
中國的鋼鐵產量雖然成為全球第一,但是相對於其它國家並沒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2000年,美國和日本的粗鋼產量分別是1.02億噸和1.06億噸,分別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俄羅斯和德國的粗鋼產量分別是0.59億噸和0.46億噸,位居第四和第五。
2000年,全球鋼鐵工業格局還是比較平衡的。
此時全球鋼鐵工業的重心仍是發達國家,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粗鋼產量在全球的佔比達到39.4%,遠超中國的15.0%。
七國集團加上其它西方經濟體如西北歐、韓國等國,粗鋼產量在全球的佔比超過一半,影響力遠遠超過中國。
印度的鋼鐵產業此時尚未發展起來,2000年印度的粗鋼產量僅有0.27億噸。
中國鋼鐵工業經過50年的發展不僅生產規模達到全球第一,而且基本上掌握了現代鋼鐵工業技術,有能力設計製造鋼鐵工業需要的各種冶金裝置。
2000年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建設的寶鋼,當年粗鋼產量達到1130萬噸。鞍鋼、首鋼分別以881萬噸和803萬噸的產量緊隨寶鋼之後,武鋼則以665萬噸的產量位居第四。
不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單個鋼鐵企業的實力,還是冶金裝置製造和研發實力,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在各方面都已經達到全球領先,但這僅僅只是中國鋼鐵工業輝煌的開端,接下來的20年才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高潮。
圖16:2020年全球鋼鐵工業格局

資料來源:國際鋼聯
202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佔全世界粗鋼產量的56.7%。中國粗鋼產量在全球的佔比超過50%,這個比例歷史上只有美國在二戰前後達到過,但當時美國的鋼產量還不到1億噸。
經過七十年的發展,中國在鋼鐵生產規模和在全球鋼鐵工業中的地位都是歷史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達到的高度。
2020年全球鋼鐵工業格局是中國一家獨大。
2020年,發達國家中美國、日本、德國的粗鋼產量分別是0.73億噸、0.83億噸和0.36億噸,相比2000年都顯著減少。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粗鋼產量僅剩下2.42億噸,在全球鋼產量中的佔比進一步減少至12.9%。
與此相反,印度的粗鋼產量則首次超過1.0億噸成為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圖17:全球鋼鐵工業百年

2020年中國鋼鐵工業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全球第一。
在生產技術方面,以寶鋼湛江生產基地、柳鋼防城港生產基地、鞍鋼鮁魚圈生產基地、首鋼京唐曹妃甸基地為代表了沿海鋼鐵生產基地代表了中國鋼鐵工業最高的技術水平,也是全球鋼鐵工業最高的技術水平。
中國的沿海鋼鐵生產基地基本上都是自主設計、自主建設,所使用的冶金裝置基本上是國產的,代表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
2020年,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武集團粗鋼產量達到1.15億噸,是全球第一家鋼產量超過一億噸的鋼鐵企業。
從1900年到2020年,在全球鋼鐵工業120年的發展史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的!
在鋼鐵產量的絕對規模和增長速度上,中國鋼鐵工業都做到了一騎絕塵!
從全球鋼鐵工業百年產量圖上,中國鋼鐵工業超越所有國家的時間點主要是2000年後,但是發展的基礎是前面五十年打下的!
新中國鋼鐵工業基本上從零開始起步,用了不到50年的時間就成為全球第一,用了70年左右的時間就佔據了全球鋼鐵工業的半壁江山。
四
中國鋼鐵工業
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從前三十年的篳路藍縷,到改革開放後的奮力追趕,再到2000年後的一騎絕塵,中國鋼鐵工業用五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202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鋼產量超過10億噸,超過全世界其它所有國家鋼產量的總和,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工業強國都未實現的成就!
中國鋼鐵工業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個成就,根源在於掌握了鋼鐵工業的技術。
中國可以設計製造鋼鐵企業需要的所有裝置,包括高爐、轉爐、連鑄機和各種軋鋼裝置,這是鋼鐵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掌握技術的背後,是中國鋼鐵工業以及機械工業(裝備製造)持之以恆超過50年的持續努力。
在改革開放前,雖然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但是中國基本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體系,不僅能夠自主發展,而且具備了承接引進技術的基礎。
改革開放後的技術引進加快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發展,而中國鋼鐵工業也抓住了機會,透過寶鋼的建設基本追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掌握鋼鐵工業生產技術上,改革開放前的努力和改革開放後的繼續發展是連續的,是不能割裂開的。
中國鋼鐵工業並不僅僅是因為改革開放才獲得了發展,而是在改革開放前我們就已經培養了自身的技術能力,建立了完整的裝備製造業體系,有能力自主設計建設大型鋼鐵企業。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鋼鐵工業有機會接觸到世界最先進水平,並透過技術引進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不同的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重點是不同的,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掌握技術!
為什麼印度越南等國家也都可以引進技術,卻無法模仿中國的發展策略,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制度和政府領導沒有長遠的目標,沒有產業基礎,沒有技術人才,無法承接發達國家轉讓的技術。
鋼鐵工業是最重要的基礎行業,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大部分物品的製造都離不開鋼鐵。
正是因為中國掌握了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所以我們才能享受到廉價的鋼材,我們的居住和出行條件才會在2000年後有大幅度改善。
當前中國的鋼鐵工業已經渡過了發展的高潮期,未來中國鋼產量將會逐步減少,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但我們不能否認和忘記鋼鐵工業曾經在改善中國基建、住房條件時發揮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忘記中國鋼鐵工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日的。
鋼鐵工業未來仍將會存在,我們不僅需要保留鋼鐵工業,更需要進一步發展鋼鐵工業技術,這樣才能繼續領先。
工業化過程就像建房子,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這一磚一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產業。
雖然鋼鐵工業的技術在2000年前就已基本成熟,但如果我們沒有掌握這個產業的技術,那麼我們的發展必然受制於外國。
中國掌握了鋼鐵工業技術並發展了本國的鋼鐵工業,同樣的中國也透過努力掌握了能源工業、材料工業、交通運輸等多個基礎產業的技術,實現了產業的發展。
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經驗是什麼?
一是目標明確:建立強大的鋼鐵工業,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現在,這個目標從未改變。
正是有了這個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一直堅持下來。
二是抓住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從掌握蘇聯的鋼鐵工業技術,到改革開放後引進日本和德國的技術,再到自主改進技術,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核心是掌握技術。
正是因為掌握了技術,我們才能登頂。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