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金庸的真正倚仗之一,其實是數學

文/六神磊磊
前兩天,我去了數學名師胡小群老師的直播間。
有位讀者問了一個問題,讓我想了很久:
“磊磊,難道你中學的學習壓力不大嗎,為什麼還能一直看金庸武俠這樣的課外書?”
我還真的愣了一下,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也挺常見,但說實話我從來沒認真琢磨過。
當然,我也可以敷衍地回答,諸如:課外書也是對學習有益的;只要注意平衡,就不會影響學習之類。
但實事求是地說,這可能是避重就輕了。
想說一個真心實意的答案:在中學,乃至於在最緊張的高中,自己還能夠看閒書,其實得益於一件事,就是我作為一個文科生,數學一直還湊合。
事實上,我當過所謂差生,全班倒數的那種。回顧當時的經歷,自己能一直跌跌撞撞走過來,哪怕是成績最差、最貪玩不懂事的時候,數學這塊浮板還在,我就有遊向終點的底氣。
我的中學是江西省的一所縣中,教學水平、條件無法和現在那些超級中學相比。
但事實上,它仍然是一所省重點,並不是那麼差,就在前兩年還出了省狀元。老師也是認真負責的。
可惜到了高中之後,我只愛幹兩件事,看閒書、打遊戲。那年頭剛有網咖,我迅速迷上了網遊,就連《三國群英傳1》這種單機遊戲我都能玩上癮。
當時,經常是一下課就蹬著腳踏車往網咖衝,搶電腦。因為一臺電腦只能存十個檔,去晚了搞不好別人就把你上次存的檔案洗了。
高二時我住在奶奶家,因為奶奶原來是老師,為人也比較嚴厲,家長以為更能約束我。但事實證明是錯誤的,祖輩根本管不住孩子。
我奶奶家住一樓,有一個後院,能直通外街,對面就是我同學家開的網咖。等夜裡她睡下後,我就溜出後門,去同學家的網咖玩通宵,第二天一早冷水洗臉去上學。
這樣的玩法,當然就成績差,是全方位的差。當時全班五十多人,考試我基本在四十名開外,搞得隔壁班同學他爸聽說孩子跟我玩,氣得揪住他腦袋撞牆,一下撞在顆釘子上,後來很長時間他腦袋上都有個凹坑。
人設拉胯到這個地步,你說自己不難過嗎?肯定也難過的。
但說實話,我隱隱約約總覺得對自己還是有信心,覺得想振作還是有機會。
因為千幸萬幸,我沒有完全放棄數學。
哪怕是最無心學習的時候,數學課我也在比較認真地聽。心裡也一直繃著一根弦:如果這一科完了,我就真的完了。
反之,數學還能跟上,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就基本啥也不怕。
相信當時的數學老師也還有印象:這個傢伙雖然成績滑坡,但是數學課卻沒有看閒書、分心搗蛋,基本的知識都是學到了的。
當然,這也得益於我遇到的幾位數學老師都比較負責任。尤其初中教數學的汪老師,又是班主任,自然就管得比較嚴。除了不時扇我耳光之外(是真扇),她對我的成績還是一直盯得蠻緊的。
這也給後來高中數學打下一個基礎,沒有太離譜過。
到了高三後半段,我這一點對數學最後的“不放棄”發揮作用了,成績開始很快追回來。
因為還有不到兩百天就高考了,我也用了一些粗蠻的辦法。
很多文科生怕數學,尤其怕後面的大題,往往是不戰先怯,未鬥先降,就像金庸小說裡,花鐵幹明明有一戰之力,卻直接給血刀老祖跪了一樣。
但我是這麼想的,打仗一定要先敢正視敵人,你不怕它,它就怕你。
大題再厲害,也無非就是六道。這六道題也不外乎是數列、三角函式、機率、立體幾何、解析幾何這麼幾個東西。
如果怕三角函式,那麼就找三角函式的大題,先做它個五十道再說;同理,怕解析幾何,就找解析幾何的大題,先做它個五十道再說。
就好像郭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和歐陽鋒搏鬥,歐陽鋒再厲害,幾十天打下來,慢慢地兩人也就差不多了。
到高三最後一個學期,我的數學算是文科班裡最好的之一了。
後來我高考了兩次,第一次不細說了,以後再聊。第二次高考,考英語時出了狀況,但數學幸虧沒怎麼扣分。
最後雖然還是沒考出想要的總成績,但好歹靠著數學沒拉胯,總分是江西省文科第四、五十名的樣子。落榜之際,母校傳媒大學覺得我分還不錯,最後時刻錄取了我,否則我怕是沒有讀一本的機會了。
某種意義上說,是數學救了我。
人漸漸長大,就會走出混沌,再回頭看過去的事,會越來越清晰。
今天,我非常幸運地擁有了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解讀金庸小說。
當被問到所謂“經驗”的時候,我當然可以順嘴就說:因為自己愛看課外書,愛看金庸武俠,從來不間斷閱讀……等等等。
但事實上,這也許都不是根本的。
能讀金庸,是因為我學習成績還不錯,好賴最後上了大學;大學也還不錯,所以才能趕上了新華社校招的機會,從而得到了鍛鍊,長了見識和閱歷,這才能讓自己所謂“解讀金庸”能有特色。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放棄學習,尤其是沒放棄關鍵的一門數學。假如高一、高二的數學課完全躺平,光靠高三後半段,是不可能追回來的。每每回想起來,總覺得幸運。
老話總說“貴在堅持”,其實,一個人堅持自己狂熱喜歡的事,是容易的;真正難的反而是能堅持一些並不那麼喜歡、但又很重要的事。
每一個有趣的夢想都需要做好很多你覺得“無趣”的事情來呵護
就像田伯光興趣明顯不在於刀法但他一直都在苦練快刀。
最後,也想很開心地說一件事,也是今天要鄭重推介的主題。覺得文科好、理科差的同學們都可以關注一下。
我請到了一位數學名師,4號來做客我的影片號直播間,就是原復旦附中的胡小群老師。
他是憑真才實學火的,現在非常出圈。給尚不熟悉的介紹一下他的履歷。胡小群老師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在復旦附中做數學老師,負責帶復旦附中的各種實驗班(創新實驗班/文科實驗班等)。
後來他的數學課迅速在網上火了。注意他不是那種“主流口訣大招”,也不是鼓吹刷題打雞血的套路,而是講數學的底層邏輯,娓娓道來,各位可以去詢問別的聽過的家長,實力如何,一問便知。
囉嗦幾句,一位名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好老師能指點一下,也許就少走很多彎路。
金庸小說裡,做題家劉瑛姑苦研數學十幾年,卻算不過黃蓉,因為黃蓉有名師——她爹。
這也是網際網路的意義。很多孩子可能沒有機會去復旦附中上實驗班,也不會有那種全國拔尖的老師,但在影片號裡,大家一樣能夠得到真傳,哪怕是片言隻語,我想也會有意義。
微信影片號官方對這場直播也非常重視,特意給我們安排了8點15板塊。
有感興趣的朋友,點這裡,或者預約4號晚8點15的直播,免得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