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規範管理年:
禁止掐尖招生、教育系統反腐受關注
”
2024是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重點規範整治安全底線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師德師風失範等三方面問題,並提出“十二條負面清單”:嚴禁義務教育學校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考試,或採用各類競賽證書等作為招生依據等在內。
近期,教育系統反腐受到關注,多地中小學多名校長接連被查處或受到處分,一批“蠅貪”“蟻貪”被揪出。
2、邯鄲未成年人殺害同學案宣判,
暴力問題需全社會共同應對
”
2024年3月,河北邯鄲發生了3名未成年人將同學殺害並掩埋的案件。2024年底,此案進行了一審宣判,主犯被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另一名主犯也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嚴峻,校園暴力問題不容忽視,需全社會共同應對。2024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對各地開展的校園暴力與學生欺凌防範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具體要求。
3、多地實行“作業熔斷機制”,
促使學生更有效學習
”
2024年12月,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釋出《致園區家長的一封信》,提到學校實行“作業熔斷機制”,小學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業的,請讓孩子停止作業,及時就寢,保證充足睡眠。第二天向老師說明情況即可,未完成部分無需補做。老師根據情況做出教學調整。
近年來,安徽阜陽、江蘇常州、浙江寧波、廣西南寧等多地學校都在嘗試實行作業“熔斷機制”。但,“作業熔斷”能否真正落地?其背後問題值得深究:精心規劃設計作業,實現作業的少而精;培養學生有效規劃時間,提升學習效率等。
4、課間延長至15分鐘
”
近幾年,中小學“課間靜悄悄”“課間圈養”“消失的10分鐘”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
2024年以來,北京、長春、青島、無錫、晉江等多地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推行新的作息時間,將課間10分鐘改為了15分鐘,開展特色課間活動。
山東青島李滄區從2023年11月開始試點推廣15分鐘小課間,受到學生的歡迎後,2024年1月份全區推廣。與2023年相比,2024年全區小學體質監測的優良率同比提升了八個百分點,近視率降低了四個百分點。
還有一些學校對上課時長進行了最佳化調整,透過對課堂提質增效將上課時間縮減至40分鐘、35分鐘。
5、自2024年起,每年5月定為
“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
”
2024年5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等機構公佈《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調研顯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子樣本,首次確診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一半孩子患病時長處於1到4年之間;超過四成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
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低齡化,甚至一二年級小學生患者不再罕見。自2024年起,將每年的5月確定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形成“預防在校、家、社—診療在醫院—康復回校、家、社”的鏈式服務框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6、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
”
“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2024年多地在行動!
多個省市落實教師減負相關要求,如河北省公佈了全省2024年省級層面中小學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包括6項社會事務,分別是法治、科學教育、衛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化、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未列入白名單的事項,一律不得進入校園。
全面減輕教師負擔,以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7、老師困於不實舉報
”
據《半月談》報道,西南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臺賬顯示,2024年1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資訊,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其餘不屬實的舉報中,不乏惡意舉報行為。
由於成本小、門檻低、渠道廣,少數學生或家長隨意舉報老師的情況逐漸多發、頻發。
如何讓教師走出“投訴內耗”?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能對投訴“來者不拒”地接納,要以公開、公允的態度處理舉報,若舉報不實,及時為教師正名澄清,對惡意舉報者嚴肅問責。
8、“姜萍事件”
”
17歲中專生薑萍以預賽第12名的成績,闖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這條訊息在今年夏天火遍全網。引發全網共情的關鍵點,是其中專生身份和普職分流這個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
2024年11月3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組委會發布稱,根據決賽結果,姜萍和她的指導教師王某某二人未獲獎。據調查,王某某在預選賽中對姜萍提供幫助,違反了預選賽關於“禁止與他人討論”的規則。這也暴露出競賽賽制不夠完善、管理不夠嚴謹等問題,對此組委會表示誠摯歉意。
一時輿論譁然。
9、普高和中職互轉,
釋放積極訊號
”
2024年6月,浙江溫州市教育局提出新政:普高生和中職生可互相轉學,由過去一個互轉時間視窗增加為三個(學生共有3次轉學機會,即高一第二學期初、高二第一學期初和高二第二學期初),引發社會關注。
普職互轉旨在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提供更多教育路徑,學生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調整學業規劃,也體現了教育公平。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為學生創造更寬闊的就業通道。
10、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
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
”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浪潮洶湧,具體到教育領域,亦是推動傳統教育的變革的重要力量。
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迫在眉睫——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將人工智慧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營造濃厚的人工智慧教育環境;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支援力度。
11、2024:撤銷本科專業最多的一年,
將國家戰略急需人才擺在更突出位置
”
今年本科專業進入密集調整階段,共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今年3月,《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定工作的通知》釋出,其中一大明顯變化在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要每年更新。連續5年停止招生且無在校學生的專業,原則上應予撤銷。
學科專業的調整最佳化旨在引導高校的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及時響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2、1222萬人!
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
”
2024年11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召開工作會,部署做好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據統計,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對到位於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13、20萬大學生夜騎開封引社會關注:
青春、自由與權責
”
“青春沒有售價,夜騎就在當下!”數萬名大學生,浩浩蕩蕩的夜騎隊伍,從鄭州湧向開封,點燃了一場關於青春、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討論。
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該現象映照出當代大學生青春的活力與迷茫,同時也暴露了社會和管理中的一些問題。
14、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
如何協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普通大眾的教育,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封閉的、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會不會加重教育的功利化?會不會對基礎教育生態帶來一定的破壞?這是不少人的擔憂。
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需要從個別走向全體,讓整個教育系統真正成為因材施教的體系,促進各類人才自然湧現。此外,注重大中小學段銜接和貫通,如依託一貫制學校,探索小學—初中—高中創新課程。
15、《學前教育法》出臺,
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
”
202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出臺,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招收三週歲以下的兒童,提供托育服務。
《學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以首次立法形式將學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16、人口持續下降、生源危機逼近:
幼兒園倒閉、農村小規模學校被撤併
”
最近,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 2024 版》的中方案預測,中國2024年出生人口預計為882萬人。
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源危機已悄然逼近。2024年10月,教育部公佈《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092.98萬人,比上年減少534.57萬人,下降11.55%。僅從單個點來看,河南鄲城縣2024年撤銷了義務教育階段小規模學校71所,全縣幼教機構撤銷了114個。
人口變化必然使教育資源的需求產生變化,需積極應對學齡人口變化,持續健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17、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
2024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等多地大力推進家校社“教聯體”建設,實踐案例豐富,涉及課程資源共享、家校社溝通、共育等多種形式,助力孩子成長。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部門與市婦聯合作,在全省率先試點“家庭教育共育體”,以1個社群連結周邊3所學校和6個單位的“1+3+6”形式,輻射全市114個村社群,透過組織聯建、工作聯席、專案聯合、活動聯辦、服務聯動、資源聯享,結成區域化家庭教育協同育人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