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下午,21世紀教育論壇(2024)線上線下同步舉行。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根據網友投票,現場釋出了2024年教育十大熱點。以下為熊院長現場發言實錄: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按照慣例,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都會在歲末年初時對上一年教育領域的熱點進行盤點。本次也是經過研究院初步篩選,然後在網上進行投票,選出了2024年教育十大熱點。我代表研究院進行公佈。
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
非教學負擔沉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基礎教育的教師們。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給中小學教師減負,但從現實來看,很多老師抱怨“學生越卷、教師負擔越重”;有些地方佈置任務給老師,讓檢查學生上學坐電動車是否戴頭盔……這些非教學負擔嚴重干擾了教師,影響了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投入。
促進中小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必須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負擔。首先,要嚴格執行減負清單,不能進入校園的任務堅決不能夠進入;進入學校裡的任務,如有不合理的,堅決砍掉。從更深層次來講,必須要改革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尤其是針對教師的教育管理和評價。當前是以行政為主導,行政部門借用管理權和評價權給教師佈置一些非教學任務,教師自身也很難拒絕,推進教師專業評價,這是必須進行的深層次改革。
邯鄲13歲初中生遭3名同學殺害埋屍案宣判
邯鄲13歲初中生遭同學殺害埋屍這件事情非常惡劣,整個社會輿論群情洶湧,很多人甚至提出是不是對這 3 名未成年人判處死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於未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是不能夠判以死刑的,這也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要求。
目前已對這3名施害者進行宣判,其中對首犯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另一名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還有一名不予刑事處罰,體現了從嚴以及寬嚴相濟的原則。
這起事件反映出大家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問題的極大關注。治理校園暴力,不能僅僅依靠事後問責(當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長效機制,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發揮學校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的作用,透過對平時問題的重視、堅持防微杜漸加以解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生源危機逼近:幼兒園倒閉、農村小規模學校被撤
近年來,出生人口持續下降,首先影響到的是幼兒園,隨後會波及影響到小學及初中教育階段。據《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全國幼兒園比上年減少14808 所,普通小學比上一年減少5645所,小學教學點比上年減少10924所,均出現嚴重下滑的趨勢。
我們呼籲:隨著出生率的下降,推進小校小班建設、推進小班化教學。當前學校規模和班額數均過大,出生人口下降、適齡學生減少,這是推進小班化教學一個重要的契機。此外,要慎重對待學校的撤併,謹防因盲目撤併帶來幼兒新的“入園難”、鄉村孩子上學路程更加遙遠、成本更大的問題。
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954萬人,比 2023年增加了52萬人,這背後有諸多原因:2024年是龍年,生肖偏好加上之前受疫情影響的補償性生育。這並不意味著已經遏制了出生人口的下降。按照目前對2025年出生人口的預測,2025年有可能會跌破900萬。我們的教育要結合出生人口下降這個大趨勢做好相應的學校最佳化佈局、調整。
課間延長至15分鐘
針對“課間 10 分鐘靜悄悄”、“課間圈養”,甚至由此逼出了“廁所社交”這些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北京等地將課間延長至15 分鐘,這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學生有了更多時間開展課間活動。
與此同時,面臨著教師相應延長拖堂和課間活動安全的現實問題。學生在課間活動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如果家長或社會輿論動輒就要追究學校責任的話,那麼學校出於免責,還會讓學生呆在教室裡不出去。
課間延長至15 分鐘是一個好的探索,但真正要把課間交給學生,還需要改革當前“唯分數”評價體系,以及建立起學校校園安全的責任認定機制,讓學校更加從容地安排學生的課間時間,讓學生享有自由的課間時間。

教師困於不實舉報
據《半月談》的報道,西南某基層教育局在2024年1至8月共收到128條針對教師的舉報資訊,然而經調查核實後,僅有7起舉報基本屬實。這意味著大量是不屬實的舉報,很多可能是捕風捉影,甚至是無中生有。一旦舉報,教育部門、學校就要花時間去調查,有的地方為了應對輿情,還可能會對當事老師快速處理。
這實際上已經嚴重干擾到學校的辦學。當然,如果家長、學生遭遇到侵權事件,進行投訴、舉報,這是其合法的權利,但是,對待舉報,應該秉持依法依規的態度,不能以輿情治校,而應該堅持依法治教。
如果舉報反映的問題屬實,確實是教師有問題,當然要追究老師的責任。而如果教師沒有問題,教育部門需要及時澄清,對於惡意舉報,進一步鼓勵教師拿起法律武器維護權利,走出“投訴內耗”,以維護教育的秩序。

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
AI 給教育系統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提高師生的數字素養、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迫在眉睫。具體包括: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普適化的教學資源、推動規模化的教師供給、組織多樣化的交流活動,以及重視農村地區教育資訊、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我們強調“ AI +教育”,但要避免兩個趨勢:一是“ AI +應試教育”,今天很多人是在用AI做應試化的提分,這是需要警惕的;二是“AI +反教育”,本來 AI是要解放學生,結果現在很多地方用 AI監控學生,包括監督學生上課的表情等,這走到了教育的反面。所以,我們要利用好AI,也要防止 AI 在使用過程中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助長當前教育的內卷。
2024年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
2024年教育部狠抓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工作,其中,禁止“掐尖招生”引發社會關注。實際上,早在 2020年教育部就要求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但實際上還存在著“掐尖招生”。
當前,我們一定要抑制那些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名的、新型的“掐尖招生”。透過公平招生、陽光招生,促進學校從以前的“掐尖”轉向重視教育教學,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再者,我們也關注到了教育系統的腐敗問題,包括學校食堂腐敗等現象令人震驚。需要透過規範學校辦學以及促進學校的現代治理,讓學校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辦學環境。

多地實行“作業熔斷機制”
2024年12月,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釋出《致家長的一封信》,提出到點停止寫作業,不需要補做。

“作業熔斷機制”借用了“股市熔斷”的概念。但是,能不能熔斷其實還取決於家長。現在有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之外,還自己給孩子“加餐”,上校外培訓班的還要做培訓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如果作業不完成,家長就不讓孩子睡覺。
當前,中小學生的睡眠情況極其不樂觀,我們要求小學生睡眠要達到 10 個小時、初中生睡眠要達到9個小時,但真正能達標的非常之少。沒有充足的睡眠,孩子自然也就無法擁有健康的身心。雖然各地推出“作業熔斷機制”,但是否能起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保障學生睡眠的作用,其實還有待觀察。
“家教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2024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等多地大力加強推進家校社“教聯體”建設,努力實現學有良教、家有良方、社有良策。
對學生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並非只有學校教育。之前我們整個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都圍繞著知識教育在轉。學校是主體,家長和社會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附庸。學生被裹挾、被包圍在知識教育之中,由此導致了學業的內卷。
現在強調家校社協同育人,不是家校社協同內卷,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而是需要家校社各司其職,家庭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做人教育;社會教育應為孩子的個性和興趣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真正實現學生更好的發展。

2024:本科專業布點調整力度空前,新增1673個、撤銷1670個
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2024年增設了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調整?大學透過科學佈局學科專業,由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引導基礎教育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最近熱議的“文科衰敗、文科消失”觀念,我本人並不贊同。雖說壓減文科專業是國際趨勢,甚至有人拿出資料說哈佛大學只有7%的新生選文科來論證這個趨勢,但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文科專業的調整有著現實的背景,之前我國在擴大招生中增加的文科專業過多、質量不高。現在壓減文科專業,主要是讓文科回到本來該有的比例。
一個現代國家,離不開現代的文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文學、藝術學等,這些學科專業對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學生和家長一定要對學科專業的調整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不能盲目棄選文科、認為文科無用。
總體而言,調整學科專業不能盲目追逐熱門,也不能“一窩蜂”地把所謂的“冷門”都拋棄掉,而是要形成合理的學科佈局,由此來引導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帶動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讓學生擺脫內卷。

以上是我們釋出的2024年教育十大熱點。謝謝各位!
(注:插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