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這一年:減量,築底,向新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冰火兩重天。(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董雲峰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
2024年,中國銀行業經歷了極其艱難的一年,淨息差、資產質量等持續遭受考驗,經營壓力前所未有,很多小型銀行機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另一邊,在資本市場上,銀行股憑藉相對穩定的業績表現與較高的分紅比例,走出了波瀾壯闊的行情,全年漲幅超過40%,遙遙領先於大盤。
冰火兩重天。如此巨大的反差,恰恰體現了銀行業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生存環境。
儘管挑戰重重,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亦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向新而行的歷史機遇。
這是減量提質的一年,也是築底前行的一年。
01 減量
過去數十年裡,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從2024年起,減量成為主旋律。
早在年初舉行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年度工作會議上,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就被排在重點工作首位。
目前,全國共有4000多家銀行機構,其中大部分為農村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監管層鼓勵優質銀行參與併購重組農村中小銀行,加快推動中小銀行兼併重組,實現減量提質。
今年以來,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節奏明顯加快。據企業預警通最新資料,年內已有171家銀行被吸收合併、重組合並或直接解散,數量已超過去兩年之和,其中包括1家城商行、76家農信機構和94家村鎮銀行。
從減量手段來看,吸收合併、新設合併是主流方式。例如,4月,廣東南粵銀行獲批收購中山古鎮南粵村鎮銀行,並設立廣東南粵銀行中山分行,成為業內首個“村改分”案例;6月,遼寧農商行獲批吸收合併遼寧其他25家農商行、11家村鎮銀行等。
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銀行開啟“抱團取暖”之路,合併後組成區域內的大中型銀行,目前已有浙江、山西、四川、河南、廣西組建省級農商聯合銀行,遼寧、海南則成立省級農商行。
這背後,在淨息差收窄、大型銀行業務下沉背景下,中小銀行業務受擠壓更嚴重,透過合併重組,能夠整合銀行業資源,提升行業整體效率,促進風險持續收斂,維護金融穩定。
從國際金融發展經驗來看,金融機構也有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末,美國共有4236家銀行機構,較1983年高點時的1.4萬家大幅下降。
02 築底
減量不是目的,提高發展質量、降低風險隱患,才是監管層的著力點。
過去這一年,在內外部種種考驗之下,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穩中有升,前三季度累計實現淨利潤1.9萬億,同比增長0.5%,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這得益於淨息差的逐漸企穩。根據金監總局披露的資料,今年前三個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分別為1.54%、1.54%、1.53%。
以郵儲銀行為例,截至今年9月末,該行淨利息收益率1.89%,繼續領跑國有大行;前三季度實現利息淨收入2149.47億元,同比增長1.46%;實現淨利潤758.18億元,同比增長0.22%。
還有興業銀行,前三季度淨息差保持在1.84%,推動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長2.39%至1115.8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642.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1%;撥備前利潤1189.13億元,同比增長3.74%。
與此同時,穩中向好的資產質量,也成為商業銀行基本面的持續築底提供了紮實支撐。
從不良率來看,商業銀行三季度末與二季度末持平,均為1.56%。在全國性銀行裡面,郵儲銀行與招行表現最佳,不良率分別為0.81%、0.94%;緊隨其後的是平安銀行和興業銀行,不良率分別為1.06%、1.08%。
此外,雖然今年來商業銀行損失類貸款增幅較大,不過整體撥備覆蓋率穩步提升,處於較高水平,風險抵補能力依然厚實。
市場分析認為,考慮到存款掛牌利率調降速度加快、存款重定價進度提升以及手工補息、同業負債等業務加強監管,預計2025年全年息差降幅將略有收窄;同時政策的持續發力託底風險,商業銀行核心指標有望保持穩定。
03 向新
十八大以來,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居首位。
今年6月,央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指出,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過去一年裡,商業銀行紛紛向新而行,將科技金融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四大行為例,2024年以來,4家國有大行將科技金融列為重大戰略發展安排,科技貸款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其中,截至6月末,工商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近2.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超3300億元;建設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幅達12.31%。
在股份行裡,興業銀行將科技金融作為綠色銀行、財富銀行、投資銀行之外“第四張名片”來打造,以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前三季度,該行科技金融貸款較年初增長14.74%,明顯高於整體貸款增速,佔當期貸款(不含票據)新增額近50%。
還有區域性銀行,諸如上海農商銀行將科技金融業務作為對公業務的重要增長引擎,截至9月末,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102.8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21%;客戶數4080戶,較上年末增長24.58%。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積極透過組織架構調整推動科技金融戰略落地,除了在總行層面成立專門的科技金融機構,還結合國家區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佈局,打造多層次組織體系,例如興業銀行就構建了“總行科技金融領導小組+19家科技金融重點分行+150家科技支行”的“1+19+150”總、分、支三級專屬經營管理體系。
據央行統計,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3.2個百分點。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可以期待的是,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將成為銀行業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毫無疑問,即將到來的2025年,困難還會很多,挑戰依然嚴峻,然而,對於屢經風雨洗禮的商業銀行而言,仍有望是蓄勢向上的一年。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