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放銀行到開放金融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儘管開放銀行市場相對還不成熟,但其影響已迫使金融行業超越組織邊界,從其他行業的互聯互通中進行學習,從而挖掘增長與發展機會。(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編譯|謝彬彬、李錫雯 <<<<
文|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
截至2024年1月,英國有超過900萬活躍的開放銀行使用者和近1450萬次開放銀行支付活動,這顯示出開放銀行的採用率正在逐年增加。無論開放銀行是由監管要求還是市場力量推動,成功的關鍵在於全行業的合作。儘管開放銀行市場相對還不成熟,但其影響已迫使金融行業超越組織邊界,從其他行業的互聯互通中進行學習,從而挖掘增長與發展機會。
開放銀行與開放金融
開放銀行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推動了金融行業將目光投向組織外部,學習其他行業的優秀經驗。透過開放API和資料共享,開放銀行促進了金融創新和服務的多樣性。
開放金融在開放銀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套件到銀行網路之外,涵蓋了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互操作性是開放金融的重要特徵,它提高了金融系統的靈活性和效率,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和更好的體驗。根據英國金融、創新和技術中心(CFIT)的報告,實現開放金融和個人資料流動可以使英國GDP每年增加305億英鎊。
構建監管合規的生態系統
透過開放銀行引入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獨特的機會。然而,在給予消費者更多財務控制權的同時,隱私的保護和安全至關重要。監管在保護客戶權益、防止欺詐行為、增加市場信任和確保開放銀行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監管框架的制定和實施有助於推動開放銀行的合規發展,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執行。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開放銀行監管方面存在差異,儘管如此,全球都在積極推動開放銀行的監管和發展,以實現更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以歐盟為例,《支付服務指令第二版》(PSD2)不僅引入了API標準化以簡化資料傳輸,還增強了資料共享合作伙伴之間的標準化安全措施;新版的PSD3又進一步修改,以促進開放銀行的採用,並協調整個歐盟的支付系統。
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也在採取政策措施來建立可信的銀行生態系統。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提出了第1033條規則,旨在促進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資料共享,同時確保消費者資料的安全和隱私;澳大利亞正在重新審視其2020年生效的開放銀行制度–《消費者資料權利規則》(CDR)。這些監管框架在傳統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間創造了一致性,透過促進更安全、高效的資料共享,在增強技術提供商能力的同時,減少這些企業的基礎設施支出。
Statista預測,到2024年,全球開放銀行使用者數量將達到1.322億,比2020年的2440萬用戶有顯著增長。為了進一步發展和創新開放銀行,需要全球範圍內加強合作。儘管由於法律體系、經濟優先事項和文化規範的差異,實現真正的全球監管具有挑戰性,但國際協調和金融服務標準化的努力對於鼓勵公平競爭環境仍然很重要。
從開放銀行到開放金融的轉變
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最近推出了新的《數字資訊和智慧資料(DISD)法案》,該法案以先前的《資料保護和數字資訊法案(DPDI)》為基礎,旨在實現創新的資料使用、支援研究並增強公共服務中的資料共享和標準。
DISD法案的核心要素是在授權後安全地與第三方共享客戶資料的框架,其本質上是將安全資料共享擴充套件至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之外的其他領域。這種跨行業的合作有助於打破資訊孤島,提高金融系統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作為開放銀行業務的先驅,這是建立智慧、開放的金融生態系統的第一步,該系統能夠讓客戶更好地管理金融工具。它還為全球互聯創造了條件,這種互聯可以跨行業無縫共享資料,從而提供增強、統一和高度個性化的使用者體驗。
總之,開放銀行業的監管合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在技術、流程和專業知識方面進行大量投資。這不僅僅是滿足當前標準的問題,還涉及到構建能夠適應未來監管變化和客戶需求的靈活系統。這種合規性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對於維護開放銀行生態系統及更廣泛數字環境中的信任至關重要。
*本文版權歸“未央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開通白名單請在評論留言,轉載時在文首註明來源及作者。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