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在2005年推廣國際小額信貸年時提出,並將其定義為“包容性金融”;2015年底,國務院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中明確了“普惠金融”在國家層面的定義;至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普惠金融列為重要議題,並將其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綱領性內容;在《國務院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更是進一步明確了構建高水平普惠金融體系的戰略目標——更普及、更便利、更有力、更健全、更有效、更完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還是“普惠”兩個字。
普之於眾,惠之於民,是為“普惠”。中國銀聯作為我國銀行卡組織和金融基礎設施,始終秉承“支付為民”初心,積極踐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支付 +”服務為著力點,深度聚焦支援鄉村振興、賦能小微經營、服務民生領域、助力綠色轉型等四大關鍵領域,總分子公司協同聯動,多措並舉,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可得性與覆蓋面,持續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序中彰顯重要擔當。
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滋養希望的田野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金融如同經濟的血脈,只有血脈暢通,鄉村振興的藍圖才能變為現實。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將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指明瞭方向。中國銀聯緊密圍繞政策指引,聯合產業各方構建起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透過完善服務網路與支付體系實現“輸血”功能,藉助農產品產銷平臺與技術支撐培育鄉村“造血”能力,以“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拓寬服務網路方面,銀聯積極推動支付受理網路及便民服務向縣鄉及農村基層深度延伸。縣域農村地區廣泛覆蓋銀聯支付渠道,商場、便利店、餐飲、公交、加油站等日常消費場景全面接入,構建起無縫對接的鄉村支付生態。同時,在線上支付領域,銀聯攜手拼多多、快手、抖音等電商平臺,定製契合農村市場需求的支付解決方案,有力促進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助力鄉村經濟融入數字經濟浪潮。
支付體系建設層面,銀聯與商業銀行聯合發行“鄉村振興卡”,精準定位縣域及農村使用者,全面覆蓋農業生產與生活消費場景。該卡提供多項費用減免優惠及特色權益保障——如意外保險等,有效減輕農戶經濟負擔。更為關鍵的是,其在解決農村資金週轉難題、緩解涉農經營主體融資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啟用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的關鍵金融工具。截至2024年三季度,銀聯已聯合243家銀行發行超過9900萬張鄉村振興卡,惠及萬千農戶。

產銷對接方面,銀聯打造的農產品收購平臺成效顯著。該平臺提供涵蓋訂單管理、支付結算與對賬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以高效、安全、精準的交易模式取代傳統手工記賬與現金交易,有效提升農產品交易效率與資金週轉速度。同時,平臺向農資領域拓展,引入移動支付購藥、銷售實名制與農藥追溯系統,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全國各大農業產區廣泛應用。2024 年 1 – 11 月,平臺服務農戶超 5.72 萬人次,交易金額達 6.7 億元,有力促進了農產品流通與農業產業升級。銀聯商務構建的助農服務體系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貫穿農產品產業鏈全程,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援。
技術支撐方面,銀聯聯合商業銀行搭建的金融惠農數字營業廳平臺意義深遠。該平臺整合政府、銀行、農業科技企業等多方涉農資源,藉助線上渠道將金融科技服務延伸至農村地區,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共用。依託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的標準化惠農服務介面,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與質量。例如,2024 年在天津,銀聯聯合當地 10 家銀行成功落地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貸專案,為涉農信貸提供標準化申請與資料轉接服務,有效優化了鄉村金融生態環境,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小微之光:普惠金融照亮成長的蛻變
小微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吸納就業、推動創新與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國銀聯充分發揮自身平臺優勢,整合產業資源,圍繞降低經營成本與滿足融資需求兩大核心任務,全力推動小微經營主體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減費讓利、降低經營成本方面,銀聯堅定不移地推動減費讓利政策落地生根。“助商惠民 – 紅火計劃”持續發力,聚焦餐飲、零售、旅遊等小微商戶密集行業,實施商戶銀聯二維碼收款交易手續費激勵措施。據悉,截至目前,該計劃已惠及超 2400 萬商戶,讓利規模突破億元,參與商戶交易金額同比增幅超 70%。同時,銀聯還聯合成員機構,對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減費讓利措施延續至2027年,為小微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在創新服務、融資賦能環節,銀聯創新驅動金融服務升級。面向企業端,聯合商業銀行推出升級版小微企業卡,融合個人與企業綜合授信機制,打造“一卡雙賬戶”創新模式,整合簽帳金融卡存款、信用卡支付與專項貸款服務功能,為小微企業開闢便捷融資新路徑。在銀行端則全力打造銀聯特色普惠金融輔助解決方案,運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深度剖析小微企業經營狀況與企業主特徵,為商業銀行提供涵蓋潛客識別、貸前評估、貸中監控與貸後預警的全流程普惠金融風控服務,有效降低了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提升了貸款稽核透過率。
銀齡關懷:普惠金融提升養老的幸福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序加速,老年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凸顯。中國銀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聯合產業各方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全方位提升老年金融服務品質,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暢享金融服務便利,切實增強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彌合“數字鴻溝”方面,今年年初,中國銀聯啟動“錦繡行動2024”,與產業各方共識共投共建,持續打造包容性、便利性支付環境,在保障傳統銀行卡基礎服務的同時,深度最佳化雲閃付 APP,推出關愛版應用。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時遇到的字型小、功能複雜等問題,對介面進行了最佳化改造,並整合了常用服務場景,使老年人能夠輕鬆享受數字支付的便利。同時,開展適老營銷活動,引入北京養老助殘卡、湖南社保卡、青島養老服務等地方特色服務小程式,以及攜程老友會、唯品會等網際網路平臺資源,豐富老年金融服務生態,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此外,銀聯還與多家銀行合作推出了特色卡產品,如“錦繡繁花”主題信用卡、“銀齡福卡”等,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支付需求。
助力養老產業發展方面,銀聯依託社保卡創新應用,深度嵌入養老生活場景。以青島為例,銀聯協同銀聯商務與民政、人社等部門共建民政養老服務一卡通系統並在養老助餐機構開展試點。讓社保卡整合身份認證、惠民補貼發放與金融支付結算功能,老人透過人臉識別即可完成助餐費用支付並享受補貼。針對養老食堂運營難題,銀聯推出“如意”養老服務平臺,支援現金、社保卡、銀行卡、刷臉、雲閃付社保二維碼及付款碼等多種支付方式,簡化餐廳對賬流程,同時具備線上訂餐與代訂餐功能,有效解決高齡、獨居、空巢老人就餐不便問題。目前,該平臺已在全國數十個省市成功落地,成為養老產業金融服務的示範樣板。
綠色引領:普惠金融助力和諧的發展
在國家《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中融入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銀聯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深入拓展綠色金融服務邊界,創新綠色惠民金融模式,助力構建綠色低碳生活新生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金融智慧與力量,推動生態與經濟協同共進的和諧發展。
服務家電“以舊換新”。自相關政策出臺以來,銀聯迅速響應,構建起高效的補貼資金領取與核銷管理體系,精準滿足政府部門對活動全流程的閉環式管理需求,有力推動了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廣泛開展。據悉,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銀聯累計發放消費券超 200 億元,直接帶動消費交易金額超 1000 億元,成為拉動內需增長、促進居民生活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透過雲閃付 APP“低碳計劃”平臺,為綠色消費注入全新動力,鼓勵使用者在公交地鐵、單車出行、線上點餐等綠色場景中使用雲閃付APP完成支付或參與綠色公益、健步走等行為,以累積綠色能量及碳減排量兌換綠色權益。此外,銀聯還積極與各地政府、商業銀行、商戶等合作伙伴攜手共建綠色消費基礎平臺,實現碳賬戶的互通互認,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綠色金融服務合力。截至 2024 年 12 月,累計帶動減排量超 6 萬噸,在推動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助力生態生態保護。透過發起銀聯守護三江源公益行動,計劃在五年內協助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持續治理沙地、草地,建立動物保護區。2024 年策劃實施的“低頭撿星光”環保藝術展與“銀聯星光超市”專案在玉樹曲麻萊成功落地,當地生態守護者可透過收集垃圾兌換生態積分,再用積分換取日用品、書籍、繪畫工具等物資,以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守護三江源生態屏障。
普惠金融,“普”是廣度,“惠”是深度。要實現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兼顧“普”與“惠”,實現金融服務的普遍性與惠民性有機統一。透過對中國銀聯在普惠金融各領域實踐的剖析,可以清晰看到其在推動鄉村振興、扶持小微企業、關懷老年群體與助力綠色轉型方面所採取的策略及顯著成效。透過整合產業資源,持續最佳化金融服務體系,銀聯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務效能,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普惠金融服務生態。不僅為相關領域發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援,也為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提供了寶貴經驗與示範樣本,對於推動我國普惠金融事業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展望未來,銀聯必將繼續強化責任擔當,積極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領域,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助力經濟社會在公平、可持續的軌道上穩健前行,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社會民生的偉大征程中持續發揮重要引領與支撐作用。
內容來源:中國銀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