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 90 後,在我十幾歲的時候,父親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這些孩子啊,真是太脆弱了,受不得一點兒苦。」
相比父輩,我們這一代人的物質條件要好太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反倒大大退化了。
隨著年歲漸長,我開始在 00 後身上發現了類似的趨勢,甚至愈演愈烈。特別是近幾年來,我時不時會遇到一些因為很小的事情而抑鬱、厭學和退學的青春期孩子。青春期孩子自殺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當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現在的孩子對於人生的設想跟前代人不太一樣了。
首先,近三四十年以來從西方傳入的「快樂教育」理念非常毒害人。當一些「開明的」家長踐行這種教育理念時,往往會讓孩子對人生產生一種錯誤的期待。這些孩子會以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快樂中尋求自我滿足的過程。
但現實是:很少有孩子會對學習感到快樂。學校的規則、考試的評價體系、同學間的競爭、可能遇到的學習障礙、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枯燥……這些顯然都不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快樂而存在的。
即便是少數對學習感到快樂的孩子(他們通常天生學習能力超常),從長遠來看也終會遭遇挫折和失望;因為等他進到一個更好的環境,總會有比他更優秀的人。之前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如今對他也會成為重擔。
且不說孩子,你可以問問大多數成年人:「你在工作中覺得快樂嗎?」你會聽到無數成年人對工作的抱怨:領導的欺哄和專橫(人們通常稱之為職場「PUA」)、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業績的壓力……不少人感嘆:「錢難賺,屎難吃!」
我認為,與其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在學習中的「快樂」,不如讓孩子儘早認清現實。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艱苦和枯燥的過程。孩子必須認清這一點,然後學會適應它。
擁抱人生的慘淡,才有精力找到苦中作樂的方法。這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人生從來都不是容易的,無論是在學習、工作、家庭和婚姻中。你可以選擇退學休學、逃離原生家庭、辭掉一份工作、跟某個人分手或與配偶離婚,但是人生的痛苦煎熬你是躲不過去的。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痛苦並非來自從客觀環境中遭受的艱難,而是來自人生預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落差。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恢復一種斯多亞式的智慧。
僅僅是兩三代之前,人對生活的預期總體上是貼合現實的。那個時候人沒有太多的選擇,多數人甚至會滿足於一條預定的人生軌道。如果在這軌道之外能獲得成功,那就是命運格外的垂青和恩賞。相應的,他們在遭受苦難的時候態度是謙卑順從的,在一番掙扎之後總是會選擇「認命」。認命可能會讓人生變得「消極」,但它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點,就是讓人認清現實。
但是,現代人是頑固的存在主義者,更願意活在自己虛幻的人生設想之中,甚至為此不惜扭曲現實。現代人的大部分痛苦是不願意接受現實導致的。然而,現實之所以現實,就是它絕不會因為你的主觀意願而有絲毫改變。有多少現代人在這堵牆面前撞得頭破血流!
每一個被言情小說和偶像電視劇薰陶長大的女孩,遲早要面對愛情和婚姻中慘淡的現實。如果她不願意接受現實,那麼等待她的就是無盡的不滿和失望,這甚至比婚姻本身的艱難更讓她難以忍受。
每一個在學校裡如魚得水的「小鎮做題家」,都會在踏入職場時經歷「社會的毒打」。如果他不願意接受現實,留給他的只會是一連串的職業失敗和長久的憤憤不平。
如果你像當代的那些享樂主義者那樣,把人生設想為一場不斷探索、接觸新奇刺激的旅行,那麼你就很難接受生活中的平凡和枯燥——更不必說挫折和打擊了。但是生活中,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踏入社會,大部分事情都是枯燥的。你發現沒有?生活中凡是跟責任和義務掛鉤的事情,都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
如果你排斥生活中的平凡和枯燥,留給你的只會是失望和抑鬱。要知道,奉行「及時行樂」之人最容易陷入絕望。但是,忍耐生活之艱辛的人是有福的。接受現實的人反倒更容易受到現實的嘉賞。
一個人對於苦難的忍受程度,取決於他認為自己配受什麼樣的對待。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承受挫折的能力一定會非常差勁。通常是:還沒經歷多大的苦難,單是別人一句負面評價,都會讓他破防和崩潰。
陀思妥耶夫斯有句名言:「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如此想的人,他的生命該有多麼堅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