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多家庭自胎教起始,便為孩子的終身幸福精心擘畫。胎教班、早教課紛至沓來,從鋼琴、舞蹈的藝術薰陶,到奧數、英語的學業啟蒙……家長們憂心忡忡,生怕孩子落下一節課,就缺失了日後幸福的依仗。然而,考入一所頂尖大學難道就篤定能收穫幸福嗎?實則無人能夠確切擔保。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言辭懇切地向中國父母發出勸勉:於今時今日,我們理應給予孩子的,絕非僅是承受艱難困苦的能力,重中之重乃是使其擁有感知幸福、締造幸福的素養與力量!

父母莫要以為只要給予孩子愛,孩子就必然能收穫幸福。真正的幸福,唯有透過提供適宜的成長空間與環境,讓孩子自主去創造才能實現!
如果螢幕前的你想培養一個具有幸福感的孩子,那麼弄清楚下面的四個關鍵問題或許對你有幫助:
一.難道童年非得吃苦,
成年才會幸福嗎?
當下的孩子,往往有六位長輩的疼愛呵護,他們被悉心照料,享受著優渥的物質條件,長輩們也不圖孩子的回報,卻唯獨期望孩子成為優秀之才,考入理想的好大學。
中國的孩子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生存於競爭激烈、目標明確、功利色彩濃重甚至攀比成風的文化環境裡。
孩子的時間大多被競爭、考試、作業和功課所佔據,被各種生硬的量化指標所考量。

原本孩子上一門課程能夠汲取諸多知識,然而一旦考試來臨,若僅取得 60 分的成績,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便會急劇攀升!
如今的家長普遍深陷焦慮之中:只要孩子不夠健壯、不夠勤勉、不夠聰慧、不夠強勢、不夠出色……就生怕孩子會被社會所淘汰。
他們一週七天、每天 24 小時被各類課程塞得滿滿當當,幾乎毫無獨立自由的空間;
他們缺乏個人成長所需的空間,沒有可供自己拼搏奮鬥的天地;
眾多孩子耗費二十餘載求學光陰,卻既無法找尋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又迷茫於不知該如何行動?
所謂“今日吃苦,明日享福”的觀念,只會徒增家長的焦慮、引發孩子的厭煩以及加重老師的疲憊。
事實上,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應成為另一個階段的犧牲品,童年不應成為“幸福”的祭品,童年並非是為成年而預先籌備,更不是成年的“踏腳石”。
童年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理應享有屬於它自己的幸福!
二.時代已然變遷,
只會吃苦的孩子難有未來
“爸爸媽媽,我考試沒考好,實在對不起你們,我已決定離去,請勿找尋我……”

這是四川一位 12 歲女孩留給父母的訣別之語。
考得好,便自認為是好孩子;若考不過其他孩子,就覺得自己形同毫無價值的“廢物”。
在農業社會,資源極度匱乏,內卷現象嚴重,由於資源不足,我們不得不讓孩子相互競爭。
但如今已步入 21 世紀,人工智慧機器足以取代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工人,實際情形是:我們無需再將孩子塑造為知識的“儲存器”,那種單純依靠苦力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當下所處的是一個思想蓬勃發展、智慧閃耀光芒、審美引領風尚的時代,而這些均與吃苦並無關聯。
父母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在於,自幼所接受的便是吃苦教育,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父母自身的資源儲備極為匱乏!
其一,不敢引領孩子另闢蹊徑:我們極易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領取薪酬、養育子女。眾多父母傾向於隨波逐流,然而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橋下必然有諸多失意者。選擇與眾不同的道路,雖意味著風險與不確定性,但一旦成功開闢,便會驚喜地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二,我們教導孩子競爭,卻忽視了教導孩子與人合作:遠古時期,若僅憑個人單打獨鬥,人類決然無法戰勝那些兇猛的野獸豺狼,唯有團結協作方能取勝,這說明了什麼?這表明唯有超越他人才能生存的觀念實則謬誤。
如今是一個人人皆可自由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互惠互利、互幫互助、彼此成全至關重要。並非是你比他人更為卓越,而是你能夠與眾人攜手共進,這才是人類最為關鍵的特質。
其三,除了關注學習之外,更應重視發掘孩子人性的優勢:心理學研究表明,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其未來更具保障:
A. 審美能力,能夠敏銳地感知真善美,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他人難以想象的美妙圖景。
B. 創造力,學習若僅僅是機械的重複,而缺乏創新元素,那麼為了考試而進行的學習便毫無意義。
C. 同理心,能夠深切體會他人的情感與感受。
三.教育,
賦予孩子幸福的根基
1975 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教授發現:那些取得非凡成就、將自身事業推向巔峰之人,並非因其智商高人一等,亦非學歷出類拔萃,更非家庭背景得天獨厚,能夠精準概括這些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共性特徵在於:當他們投身於自身的工作與事業時,能夠全神貫注、心無旁騖,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盡情享受其中,暢快淋漓,如痴如醉,忘卻時間與空間的束縛。
這種因全身心投入而產生的愉悅心理體驗,被米哈里命名為“Flow”,我們將其譯為“福流”。
福流的體驗具備五個極為關鍵的特徵:
1. 從事一項活動時,能夠將注意力高度聚焦,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2. 心無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忘卻自我、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3. 事情進展極為順遂、流暢,毫無阻滯之感;
4. 內心渴望從事該項活動,愉悅地享受活動過程,不在乎外界的評價,亦非單純為了獲取某種結果;
5. 完成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暢快至極的深刻感受。
當孩子真正鍾情於某件事情時,必然不是依靠苦苦堅持才得以持續,而是在從事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內心充盈著巨大的滿足感。
你簡直難以想象,那些被考試弄得疲憊不堪的孩子,在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情而努力拼搏時,是何等的積極主動且充滿無限的激情。
我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他們彰顯自身生命的價值而活,是為了讓他們盡情享受生活而活,是為了讓他們收穫快樂與幸福而活。

童年的價值在於孩子能夠依據自身的興趣自由發展,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之中。
幸福能使孩子始終保持愉悅的心境,讓其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如此一來,孩子在做事時便能更輕鬆地集中精力並全身心投入,進而顯著提升做事的效率。
反之,若孩子總是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時刻準備與痛苦相抗衡,那無疑是極為可怕的自我內耗。我們期望孩子既擁有承受困苦的能力,更具備坦然享受快樂的底氣。
四.擁有“幸福力”的孩子
究竟能收穫多少益處呢?
刻意去吃苦,實則是在缺乏戰勝苦難能力時,看似高尚卻又飽含無奈的抉擇。那些在童年曆經苦難的孩子,即便日後被動地擺脫了困境,卻也可能喪失了享受非苦難生活的能力。他們唯有繼續維持受苦的狀態,才能獲得一絲安全感。
有諸多成年人,每當遇到開心之事時,內心總會有個聲音悄然響起:切勿得意忘形!
一個幸福感強烈的孩子,身體更為健康,患病的機率更低;他們更招人喜愛,更樂於主動幫助他人,社交能力也更為出色;他們目標明確且堅定,更具追求精神,堅信未來充滿希望與美好,對學習充滿熱情,對未來滿懷憧憬與期待;其智慧也更加出眾,在解決問題、思考問題以及創新思維方面的能力更為突出。畢竟,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幸福,這幸福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快樂,還應包含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感悟。
構建幸福家庭,務必做好以下三件事:
其一,家庭成員應多些時間相伴共處。父母與孩子需要時常待在一起,花些時光握握手、相互擁抱、嬉戲打鬧、歡聲笑語。這種在時間、空間以及心理層面的相互交融與親近極為關鍵。
其二,家庭成員之間要多交流溝通、暢所欲言。人類與生物、機器的顯著區別之一便在於我們能夠運用語言。語言具有感染力、號召力以及情感溝通的魔力。倘若一家人一週內交流的時間不足五個小時,那麼在週末就一定要好好暢談一番。唯有如此,家庭才能洋溢著愛、充滿希望、蘊含智慧並彰顯人性的光輝。
其三,要多探討藝術、音樂與電影。引領孩子沉浸於藝術的美妙世界之中。很多時候,與孩子一同談論藝術、音樂和電影,是一種極為美妙的生活體驗,也是家庭應有的生活常態。此外,還有許多通向幸福的途徑,每個家庭各有不同,關鍵在於探尋到適合自身家庭的幸福之道,並持之以恆地踐行,如此便能收穫滿滿的幸福與意義。
古人云:“各有因緣莫羨人,各人頭上一頂天”,其寓意在於每個人的成長皆需依靠自身去努力創造。幸福既非上天的恩賜,也不是他人所能給予或傳遞的。父母切勿錯誤地認為,只要給予孩子愛,孩子就必然能收穫幸福。

幸福並非物質實體,亦非某種產品,家長無法直接給予。真正的幸福,唯有透過營造適宜孩子成長的空間與環境,讓孩子自主地去創造才能實現!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