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無需吃藥,67%可自愈?多項研究:不吃藥,約42%高血壓患者能在六年內恢復正常血壓,但是有前提!且除了吃藥還有多種干預方法

高血壓,這個全球約30%成年人口的“無聲殺手”,正悄然成為許多人的健康隱患。據統計,全球共有近十億人飽受其困擾,而我國也是高血壓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如果說感冒發燒會讓人在一段時間內萎靡不振,那患上高血壓則更像是在身體裡放了一顆定時炸彈。作為基礎疾病,高血壓不僅讓人容易感到疲憊、頭暈,還可能悄悄損害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需依賴藥物維持血壓在正常範圍,終身堅持服用降壓藥物」也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困擾。
目前,高血壓的流行趨勢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工作壓力或遺傳因素而陷入這個“高壓陷阱”。
不過好訊息是,有最新研究表明,高血壓是有可能自愈的!
高血壓並非總是需要終身治療
202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團隊發表在《eClinicalMedicine》雜誌上的新研究顯示,很多老年人得的高血壓,其實不用吃藥也能好轉。他們對兩項大型長期研究的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表明對於某些患者,特別是剛被診斷出高血壓的頭幾年,可能更應該採取不那麼激進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中共納入了2760名33-99歲參與者的資料。所有參與者都患有高血壓,且未使用任何抗高血壓藥物,也沒有重大心血管疾病史。研究人員對這些個體進行了中位數為6年的跟蹤,監測他們的血壓變化。
他們發現在隨訪期間,52%的參與者收縮壓降低了至少6毫米汞柱,60%的參與者舒張壓降低了至少3毫米汞柱。而且令人意外的是,42%的參與者病情出現緩解,即研究結束時他們的血壓回到了正常水平(低於140/90毫米汞柱)。在這些病情緩解的患者中,大部分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正常血壓。67%的人平均保持了4年,43%的人保持了8年,29%的人保持了12年!
此外,與那些持續高血壓的人相比,病情緩解的個體患心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顯著降低。調整後的風險比為0.66(95%置信區間:0.47–0.92),這意味著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

圖注:研究方法

初步分析表明,病情的緩解與幾個因素有關,包括不吸菸、不喝酒,以及保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除了這些,服用降脂藥物治療和恢復到正常體重也與高血壓緩解密切相關。
此前,我們總認為高血壓是一種需要持續藥物治療的終身疾病,而該研究顛覆了這個觀念。對於許多人來說,特別是在得高血壓的早期階段,生活方式改變和其他非藥物治療可能足以逆轉病情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見在高血壓確診後的頭幾年,不必急著上猛藥。
這一高血壓型別20分鐘即可治癒?!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血壓都能自愈。對這樣的情況,研究人員也有應對之策。
最近,倫敦大學團隊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s (FABULAS): a UK,multicentre, prospective, proof-of-concept trial”的研究,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高血壓的一大常見病因,其特徵是醛固酮這種調節血壓的激素分泌過多,影響了5%-13%的高血壓患者。該病症通常由腎上腺上的小型良性腫瘤——醛固酮瘤(APA)引起。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阻斷醛固酮作用和手術切除整個腎上腺,但前者無法根治,後者則具有侵入性,且需要精確定位腫瘤,通常要進行腎上腺靜脈採血(AVS),治療過程十分磨人。
研究人員針對這一問題,探索出了一種新型微創手術——內鏡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EUS-RFA)。該方法透過胃插入內鏡到達左腎上腺,使用超聲引導精確地將射頻消融導管置於腫瘤內,釋放短暫的能量脈衝加熱並摧毀腫瘤細胞,同時保留周圍健康的腎上腺組織。
研究人員在英國三家醫院一共招募了28名因左側APA導致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參與者,並分為三組進行不同強度的消融治療。手術結果顯示,EUS-RFA十分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沒有參與者出現不良反應;術後三個月的分子成像顯示腫瘤成功消融;術後六個月,75%的參與者的醛固酮水平和腎素比率得到改善,43%的參與者的血壓降低和/或抗高血壓藥物需求減少,甚至有四名參與者的高血壓完全痊癒,停止了所有降壓藥物!
圖注:消融前後的[¹¹C]-甲咪唑PET-CT影像及測量
該結果表明,EUS-RFA是治療左側APA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替代方案,而且微創、安全且有效,可降低醛固酮水平並控制血壓。
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替代腎上腺全切術,並有可能完全治癒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和高血壓。
控制高血壓,還有安全、副作用更小的自然療法!
除了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讓高血壓自愈或者透過手術之外,其實還可以用更加天然的辦法來控制血壓。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的科研團隊最近總結出了所謂的自然療法——不依靠藥物,而是透過攝入一些特定的食物來降壓。他們在《藥理學研究——天然產物》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系統綜述,該綜述評估了自然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發現自然療法確實能降低血壓,儘管其效果並不優於傳統藥物。
研究人員全面梳理了過往的關於高血壓自然療法的研究。他們在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主要資料庫中搜索相關臨床試驗,並使用標準化清單評估這些研究的質量。最終,該綜述納入了18項研究,涉及1915名參與者。
研究中涉及的自然療法包括:大蒜、芹菜、芙蓉(包括羅塞洛和金蓮花)、山楂、傳統中藥製劑(補腎清肝方、松齡血脈康膠囊、降壓清肝方、鎮靜肝方和益氣化瘀方)、日本傳統藥物(防風通聖散)、紅葡萄提取物、馬薄荷、甜紫羅蘭和蕁麻、西瓜、綠咖啡提取物(綠咖啡是指未經烘焙的咖啡豆)、葡萄籽皮、綠茶、銀杏葉和藍莓提取物的組合,還有貓須草。
他們評估了這些自然療法的效果:
傳統中藥:多項研究調查了傳統中藥方劑,發現它們能有效降低血壓,有時效果可與傳統藥物相媲美。這些方劑包括:
補腎清肝:由天麻、鉤藤、杜仲、黃芩和苦丁茶組成。
松齡血脈康:由葛根、鮮松針(傳統中醫中有時會使用的松樹的嫩葉或針葉)和珍珠粉組成。
降濁清肝:由大黃、黃連、決明子和鉤藤組成。
● 疏肝解鬱、鎮陽(簡稱為CGSHY):由天麻、鉤藤帶鉤莖枝、石決明、牡蠣殼和牛膝組成。
但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製劑通常含有多種成分且作用機制複雜,難以確定具體起效成分。
除了中藥,他們還總結了一些有降壓功效的食物:
大蒜:大蒜補充劑能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但對健康人群無影響。
芹菜:食用芹菜能降低血壓,這可能與其血管擴張作用有關。
芙蓉:關於芙蓉的研究結果不一,一項研究表明其效果與藥物卡託普利相當,而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其效果不如雷米普利。
綠咖啡提取物:綠咖啡提取物在一定劑量下能夠降低血壓,這可能與綠原酸的抗氧化作用有關。
西瓜:西瓜提取物能降低血壓,這可能是由於其富含L-精氨酸的前體L-瓜氨酸,可促進血管擴張。
山楂:研究發現,山楂提取物能降低已服用處方藥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舒張壓。
這些自然療法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它們的安全性通常較好,較少引發嚴重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都是輕微且短暫的,如胃腸道不適或皮膚過敏。不過研究人員認為,許多自然療法的安全性資料仍然有限且有不確定性,需要進行更多高質量的研究來全面評估其長期安全性。不過要注意的是,儘管自然療法可能在高血壓管理中發揮作用,但不應被視為傳統藥物的替代品。
小結
高血壓作為一種隱匿而危險的健康隱患,正逐漸受到更多關注。
研究發現,部分高血壓患者在初期可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實現自愈,包括戒菸限酒、維持正常體重及採取降脂治療等措施。此外,針對特定病因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新型微創手術如內鏡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展現出顯著療效。同時,自然療法如特定食物攝入也為高血壓患者提供了藥物之外的降壓選擇,儘管其效果可能並不優於傳統藥物,但安全性較高,副作用輕微。
總之,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研究繼續探索這一領域,為高血壓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與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Wang S, Yang Z, Tian L, Sha F, Tang J, Yang Z. Remission to normal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who did not receive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wo longitudinal cohorts. EClinicalMedicine. 2024 Jul 1;73:102678. doi: 10.1016/j.eclinm.2024.102678.
2. Argentesi, GiuliaBastos, Jose et al.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s (FABULAS): a UK,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proof-of-concept trial,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7, 202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2755-7 
3. Hussam Mizher et al. Natural remedies for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 Natural Products. Volume 6, March 2025, 100145 https://doi.org/10.1016/j.prenap.2025.100145
撰文|linwen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