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越來越普遍?可能是因為這些“隱形推手”!PLoSMed|多種食品新增劑混合物與機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關聯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超加工食品充斥著我們的餐桌,從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零食到餐廳裡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它們都離不開食品新增劑的“魔法”。這些新增劑被廣泛用於改善食品的口感、外觀、保質期等,然而其安全性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過去食品新增劑的安全評估大多是針對單一物質進行的,但現實中,人們往往同時攝入多種新增劑。
近日,法國的科學家們在《PLoS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Food additive mixtures and type 2 diabetes incidence: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的研究報告,首次揭示了食品新增劑混合物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之間的潛在聯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也引發了對食品新增劑監管和健康飲食的深入思考。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飲食習慣的西化,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而飲食因素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超加工食品中大量使用的食品新增劑,如人工甜味劑、乳化劑等,近年來被多項研究與代謝紊亂、慢性炎症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健康問題聯絡在一起。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單一新增劑的潛在危害,忽略了人們日常飲食中多種新增劑混合攝入的複雜情況。這種混合攝入可能會產生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從而對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項研究依託於法國的 NutriNet-Santé 前瞻性佇列研究,涵蓋了超過10萬名成年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7.7 年。研究人員透過讓參與者反覆填寫詳細的24小時飲食記錄,包括所食用食品的品牌和工業名稱,來評估其飲食攝入情況。同時藉助多個食品成分資料庫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研究團隊精確評估了參與者對食品新增劑的暴露情況。
研究人員共識別出了五種主要的食品新增劑混合物,其中,兩種混合物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的增加存在顯著關聯。第一種混合物主要包含多種乳化劑(如改性澱粉、果膠、瓜爾膠、卡拉膠、聚磷酸鹽、黃原膠)、一種防腐劑(山梨酸鉀)及一種著色劑(薑黃素)。第二種混合物則主要由人工甜味劑(如乙醯磺胺酸鉀、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著色劑(如焦糖色、花青素、辣椒提取物)、酸度調節劑(如檸檬酸、磷酸、蘋果酸)及一些乳化劑(如阿拉伯膠、果膠、瓜爾膠)和被膜劑(如巴西棕櫚蠟)組成。

食品新增劑混合物的攝入與2型糖尿病發病率之間關聯

研究結果表明,與攝入這些混合物較少的人群相比,攝入較多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8%和13%。這一發現指出,某些食品新增劑混合物可能對2型糖尿病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種風險與飲食的營養質量無關。
這項研究是科學家們首次在大規模人群中評估食品新增劑混合物的暴露情況,並探討其與2型糖尿病發病之間的關係,相關研究結果不僅為食品新增劑的安全性評估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和公眾健康飲食的指導提供了有力依據。
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這些發現支援了限制非必要食品新增劑使用的建議。減少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選擇更多天然、未加工或少加工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和魚類等,不僅可以降低食品新增劑的攝入量,還能提供更豐富的營養素,有助於預防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與飲食相關的慢性疾病。
對於食品監管機構而言,這項研究強調了在評估食品新增劑安全性時,需要考慮新增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僅僅是單一新增劑的潛在危害,這可能促使監管機構重新審視現有的食品新增劑法規,加強對新增劑混合使用的監管,確保公眾的飲食安全。同時食品工業界也應重視這一研究結果,並積極探索替代方案來減少超加工食品中新增劑的使用量,同時開發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儘管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食品新增劑混合物與2型糖尿病發病之間的潛在聯絡,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侷限性,比如由於研究的觀察性設計,研究人員無法完全排除未測量的混雜因素對結果的影響,也無法確定因果關係。未來研究中,研究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其中的潛在機制,同時還需要開展更多長期的前瞻性佇列研究以驗證和擴充套件這些發現,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飲食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來提高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和適用性。
總之,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在享受超加工食品帶來的便利和美味的同時,也要警惕其中食品新增劑混合物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Marie Payen de la Garanderie,Anaïs Hasenbohler,Nicolas Dechamp, et al. Food additive mixtures and type 2 diabetes incidence: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PLOS Medicine (2025). DOI:10.1371/journal.pmed.1004570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