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新增”套路被叫停,終於不用交“飲食智商稅”了?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何楓

3月27日,一項關於預包裝食品的新規引起了廣泛關注。
國家衛健委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釋出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提出,不允許再使用“不新增”“0新增”等用語。
在很多人樸素的認知裡,“0 新增” 是純淨配方與高品質的代名詞,願意為此支付更高的溢價。然而現實情況是,標榜“0新增”的高階酸奶、醬油等產品頻頻“翻車”,消費者本想避開“科技與狠活”,卻掉進了商家精心設計的陷阱。
預包裝食品新規將於2027年正式實施,企業有2年過渡期對商品包裝進行調整。那麼,當"0新增"這個大噱頭被叫停,我們在食品消費上能少交些智商稅” 嗎?
陷入爭議的“千禾 0”
不久前,某媒體報道,其向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的 13 款號稱 “零新增” 的醬油中,12款檢出重金屬鎘,含量範圍在0.00572~0.110mg/kg,7款檢出總砷,含量範圍在0.00606~0.102mg/kg,其中,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中,檢測出0.0110mg/kg的鎘。
鎘是人體非必需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變的風險,也是曾引起日本富山縣痛痛病事件的元兇。砷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 2022年海天“雙標門”事件後,大家對醬油的安全性又產生了深深的擔憂,家裡的醬油該不該扔” 的話題再次吵翻了天。
隨後有人注意到,這十多個品牌中,向來以“0新增” 著稱的千禾醬油,其包裝上醒目的黑底黃字“千禾0” 實際上只是一個商標。
面對輿論風波,千禾公司迅速發文澄清:“醬油中的微量鎘來源於原料(大豆、小麥等),並非人為新增。且原料採購符合國家標準。而「千禾 0」商標註冊的初心就是為了對零新增產品做區分,不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但消費者的疑慮並未被打消,資本市場對此做出了反應:千禾股價連續五日下跌,五個交易日市值蒸發超 13 億元。
令一些網友不滿的是,醬油作為家家戶戶每頓飯都離不開的調味品,價格貴一些大家尚可接受,可說好的“0 新增,為何會檢測出砷和鎘?是不是背地裡添加了其他有害成分?這些物質到底會對人體造成多大的危害?
事實上,“0 新增” 和檢測出重金屬汙染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檢測出的鎘和砷並不屬於食品新增劑,而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且容易因各種富集作用而增多的元素。即使在無汙染的情況下,水和土壤也會含有微量的重金屬。考慮到醬油的製作工藝,檢測出的鎘和砷可能主要來源於原料(如大豆、小麥)和加工用水。
其次,還是那句老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從鎘的檢測數值來看,千禾醬油鎘含量最高,為 0.0110mg/kg,萬字醬油鎘含量最低,為 0.00572mg/kg。容易被忽略的是,此次檢測設定了一個下限 0.005mg/kg,也就是說,當一款醬油的被檢物含量低於該數值時,即便有就不會顯示,從檢測結果上看,相當於不含” 這些危害元素。而最高值和檢測限之間,不過 2 倍多的差距。

《小敏家》劇照

根據 GB 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的規定,醬油主要原料中鎘的限量為:大豆的鎘含量應≤0.2mg/kg。參考其他類食品鎘的限量要求,送檢的醬油中鎘含量均處於很低的水平。
但這場風波直到 3 月 23 日晚才逐漸平息。四川省眉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通告,對千禾相關產品進行了 23 批次檢測,結果顯示符合企業標示的釀造醬油國家標準GB/T 18186,抽檢產品均未檢出苯甲酸鈉、山梨酸鉀、三氯蔗糖、安賽蜜等食品新增劑。擔心醬油安全的消費者,終於鬆了一口氣。
“0新增”的好生意
在千禾味業之前,以高階著稱的簡愛酸奶被曝出產品有消毒水異味,也曾陷入商標註冊爭議。135克一杯的酸奶能賣上8元,離不開那句深入人心的宣傳語—— 生牛乳、糖、乳酸菌,其他沒了,實際上,其他沒了” 只是個商標。
與其說“0 新增” 代表更天然、更健康,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類精心設計的營銷噱頭。
近年來,在辛吉飛“海克斯科技”的渲染下,許多人一提到食品新增劑就談虎色變,轉而對配方純淨的食品格外追捧。“買食品先看配料表” 已從個人習慣演變為一種消費新常態。某電商平臺去年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有近30%的消費者自2019年開始關注食品領域的“0新增”,到了2023年,關注這種生活方式的受訪者已超八成。在選購食品飲料時,68.8% 的人傾向選擇0糖0脂0卡的商品。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
品牌早早敏銳捕捉到消費者這一訴求,紛紛對配料表進行“瘦身”,市場上打著“0 蔗糖”“0 脂肪”“0 香精”“0 色素”“0 防腐劑” 標籤的食品琳琅滿目。但其實,我國一直沒有關於“0 新增” 的國家標準,甚至連企業標準、團體標準都處於空白狀態。
為將產品賣出價錢,食品廠商們各顯神通。有些把本身無需新增劑的食品宣傳成“0新增“,比如“0 防腐劑”的臘肉和鹹菜、“0新增”的蜂蜜。要知道,高濃度的鹽和糖本就是天然防腐劑。還有些咖啡茶飲刻意強調“0 香精”,茶和咖啡之所以能成為風靡世界的飲品,不就是因其獨特的風味和香氣麼。
還有“聰明”的廠商擅長對“0 新增” 進行自定義,在醒目的“0 新增” 三個字旁,附上一個毫不起眼的註釋。例如,宣稱「不含脫氫乙酸鈉」,卻添加了丙酸鈣、山梨酸鉀等其他防腐劑;宣傳「新增防腐劑」,增稠劑、甜味劑、著色劑卻一樣不少。這種模糊的表述和誤導性的宣傳,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0 ” 領域更是玩文字遊戲的重災區。元氣森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吃盡了“無糖營銷”的紅利,卻也遭到其反噬。
2016 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 “控糖” 建議後,全民掀起了一股抗糖風潮,此後五年內無糖茶飲線上銷售額增長近 10 倍。元氣森林乘著這股東風,憑藉無糖氣泡水、燃茶、果茶、低脂奶茶等品類迅速走紅。據市場估計,2018 年元氣森林年銷售額還不足 2 億元,到 2021 年,其銷售額已達 75 億元,足見 “0 糖” 生意的火爆。
2021 年 4 月,主打“0 蔗糖”的元氣森林乳茶產品被爆出“不含蔗糖,卻添加了結晶果糖和天然代糖(赤蘚糖醇、甜菊糖苷)”,此時拿元氣森林當續命水的消費者才驚覺自己被騙了,結晶果糖實際上是高純度的果糖,攝入過量同樣有健康隱患。

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相關規定,真正的“0 糖” 食品,每100克或毫升中含糖量不得高於0.5 克,這裡的“糖”包含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麥芽糖、果葡糖漿等。對於想要嚴格控糖的消費者來說,商家的鬼把戲不可信,仔細檢視配料表和營養標籤才是王道。

食品智商稅,能少交了嗎?
在多次踩過“0新增” 的雷之後,我的一位朋友感慨,再也不想被商家收割智商稅了,“就說‘0新增’的醬油吧,開封后放一段時間,味道就變了,還不如吃普通醬油。” 這樣的吐槽並非個例,許多消費者在嚐鮮“0新增” 產品後,都有類似的感受。
從健康角度來看,“0新增”的食物不一定就更好,其溢價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更高的營銷成本、物流成本,和保質期縮短帶來的隱形成本。
一些不加防腐劑的食品,對儲存環境的溫度要求嚴苛,儲存不當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就拿醬油來說,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不含防腐劑的醬油在開封后是需要冷藏儲存的,而中國家庭做飯時習慣把調料放在灶臺邊,靠近高溫更加速其變質。一旦發生腐敗,病原菌汙染產生毒素,輕則是變味,重則導致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還有些廠家為迎合“0 新增” 需求,不新增防腐劑,轉而在食品中加入更多鹽和糖來防腐,可謂本末倒置。甚至有小作坊、個體戶,利用消費者的新增劑焦慮,打著 手工0新增” 的旗號售賣商品,這些商家衛生證照不齊全,原料和產品未經任何檢測,食品安全狀況堪憂。
《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劇照
好訊息是,當前市場監管正在持續收緊。2027 年正式實施的新規明確規定,以下成分不得宣稱“0 新增” 以及其他等同用語:一是食品新增劑,諸如 “0 色素”“0 防腐劑”“0 代糖” 等表述都將屬於違規;二是汙染物,像 “0 鎘”“0 鉛” 這類宣傳同樣違規;三是 “不允許 / 不應該出現在食物中的物質”,例如 “0 激素”“不含蘇丹紅”“不含硼砂” 等說法也在禁止之列。
當“0新增”的光環褪去,食品行業的競爭終將回歸本質:是時候用真正的產品,而非話術,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了。
不過在當下的資訊環境中,食品安全謠言依然肆虐。大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天然關注度,正逐漸淪為一些人眼中的商機。在AI生成影片的謠言攻勢下,不少人,尤其是難以分辨謠言的父母輩網友,已然草木皆兵。

《三星營養午餐》劇照

就在前幾天,樂事薯片被曝含致癌新增劑的訊息登上熱搜。據一位醫生介紹,“TBHQ 是一種叫做特丁基對苯二酚的人工合成油溶性抗氧化劑,能延長食品保質期,長期過量攝入會增加患癌風險。”稍微查證一下就知道,TBHQ是我國官方批准的食品新增劑,只要按照限定的範圍和用量新增到食品裡,是法律法規允許的,此外,並沒有確鑿證據表明TBHQ和癌症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這顯然又是典型的靠“脫離劑量談毒性”來製造焦慮、博取流量的資訊。
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或許比“拒絕新增劑”更重要的,是學會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畢竟,食品安全的第一課,永遠是科學而非恐懼。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