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張蘭和汪小菲在網際網路上的風評“塌”了,各路人馬都出來說幾句,還有人在討論他家產品中的“脫氫乙酸鈉”!
這個成分怎麼了?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仔細一瞭解,倒不是說麻六記有啥問題。但從2月8日起,這種新增劑被禁止用於麵包、糕點、預製肉製品等7類食品了。
脫氫乙酸鈉,單聽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實際上,它是一種常用的食品防腐劑,也叫脫氫醋酸鈉,從1998年開始,已經在國標中沿用了26年,是我們的“老熟人”。
在孩子常吃的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中,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但在最新實施的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新增劑使用標準》(GB 2760-2024)中,它除了不再被允許用在7類食品中以外,也下調了有些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

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攝入脫氫乙酸鈉,可能會引起肝、腎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表現為肝腎功能性減弱,出現驚厥、顫抖、共濟失調等神經症狀,還可能會引起體重減少和慢性肺水腫。

不過國家給了一定緩衝期,2月8日之前生產的含有脫氫乙酸鈉的商品,仍然可以正常售賣。
而這次新規裡,除了脫氫乙酸鈉之外,還有落葵紅、密蒙黃、酸棗色等6種新增劑被直接刪除。

如此大張旗鼓、改頭換面,無疑是食品行業的一次巨大震盪。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難免會感到困惑:使用了26年的新增劑,怎麼突然就被禁了?過去吃過,會不會對身體有傷害?讓人看花眼的配料表,到底該怎麼鑑別?
01
物美價廉,又暗藏危機
脫氫乙酸鈉之所以此前被廣泛應用,是因為——它真的很好用,物美價廉。
只需要用一點點,脫氫乙酸鈉就能對細菌、黴菌、酵母等產生抑制作用。
新國標之所以將它“踢出去”,一方面,是因為在安全性上有了新的證據發現。
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某市多名兒童出現呼吸急促、站立不穩、嘔吐腹瀉、嗜睡萎靡等症狀,最後確認,這起急性事件,是由違規新增脫氫乙酸鈉的牛奶引起的。

2022年左右,北京疾控中心和首都醫科大學合作,評估了“大鼠連續口服脫氫乙酸鈉28天”的毒性,結果顯示,當劑量達到100mg/kg,會導致大鼠食物攝入量和體重降低,還會影響它們的凝血活性等生化指標。
劑量繼續增加的話,大鼠的肝組織和腎組織,都會受到顯著影響。
另一方面,是因為近些年來,人們的食品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烘焙食品的消費量越來越大,潛在的健康風險自然也就升高了。

當然,我們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脫氫乙酸鈉出現嚴重危害,是在長期、反覆、大量食用後的結果。
按市面上常見的小麵包來算,需要一天吃60個以上的小麵包才會出現問題。
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吃,但也不排除一些人狂熱喜愛烘焙食品,可能會超量攝入。嚴格限制,是為了規避一切可能的風險。

脫氫乙酸鈉不能用了,烘焙製品怎樣保鮮呢?目前的替代品有丙酸及其鈉鹽、鈣鹽,山梨酸及其鉀鹽、乳酸鏈球菌素和ε-聚賴氨酸等。
02
恐懼新增劑是人之常情
食品新增劑自古以來就有,最早用於保鮮的鹽、糖、醋等,都可以被列入新增劑的範疇;“滷水點豆腐”中的滷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鎂,也屬於新增劑。
到了現代,新增劑的品種越來越多,讓來自天南海北的商品能夠同時出現在超市貨架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食品新增劑是“功臣”,可我們卻難免談之色變,認為新增劑是“科技與狠活”。
因為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新增劑,有23類,2000多種,包括防腐劑、著色劑(色素)、甜味劑、膨化劑、抗氧化劑、增味劑、酸度調節劑、增稠劑等等。

對食品新增劑的恐懼與防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們知道理論上說,合法、正確地使用新增劑,是能保障安全的。但是,我們不可能去盯著每一件商品的生產,又怎麼知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裡,某種新增劑有沒有被違規新增呢?
第二,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無數包裝食品、預製菜、奶茶甜品,鋪天蓋地地佔據了我們的生活,攝入新增劑的數量也隨之大大增加,可能不知不覺間就會超標。

有研究顯示,現代人每天接觸的新增劑多達60-100種,單種不超標,疊加起來風險巨大。
03
配料表中的陷阱
為了儘量降低食品新增劑的潛在威脅,學會看配料表,識別其中的“貓膩”,就顯得尤為重要。
● 核心原則
1、配料表越短越簡單越好。
2、排序看含量。
配料表中的新增劑按從多到少排列,前3—5位通常是主要成分,優先選擇前幾位是天然食材的商品,如牛奶、全麥粉、水果等。
3、優先選擇低鈉低糖低脂的產品。
檢視營養成分表,低鈉食品指鈉含量 ≤120mg/100g(或100ml),低糖食品是指糖含量 ≤5g/100g(或100ml),低脂食品是指脂肪含量 ≤3g/100g(或1.5g/100ml)。

● 重點關注
兒童對新增劑的敏感度更高,選購零食時,我們要重點關注一些高風險新增劑。
比如苯甲酸鈉,可能誘發兒童多動症;
檸檬黃、誘惑紅等人工色素,與兒童過敏、注意力缺陷有關;
糖精鈉、阿斯巴甜等甜味劑,會干擾腸道菌群,增加代謝紊亂風險……
● 注意陷阱
很多商家為了迷惑消費者,會在商品標籤和配料表中玩“文字遊戲”,需要我們多長一個心眼,仔細鑑別。
1、成分名稱模糊。
法律明確規定,配料表應該詳細、準確地標明食品的成分,但不排除有些商家為了掩人耳目,故意使用一些籠統、模糊的名稱,如“天然香料”“改良澱粉”等,來誤導消費者。
2、警惕“0蔗糖”。
某些產品號稱“0蔗糖”,卻只是將蔗糖替換成了其他甜味劑,如果葡糖漿、麥芽糖漿等,換湯不換藥。

3、警惕“0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我們都知道,一些商家為了討消費者歡心,在產品包裝上標明“0反式脂肪”,實際上卻只是換了個馬甲。
常見的“偽裝”包括:奶精、白油、植脂末、起酥油、氫化油、精煉植物油、人造脂肪、氫化棕櫚油、代可可脂、植物奶油、氫化植物油、人造酥油、人造奶油、人造黃油、人造牛油、精煉椰子油……
遇到這些名稱,就該警惕了。
4、不要迷信“兒童專用”。
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食品安全標準,“兒童食品”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不存在“兒童專用”商品。
甚至有些打著兒童旗號的商品,價格高出一截,卻並不比其他品類的更健康。
比如“兒童醬油”的鈉含量不一定低;某款兒童米餅執行標準是“膨化食品”,還加了不少含有遊離糖的濃縮梨汁。

▼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沒有其他的經驗心得,也歡迎留言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