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養雞
根據美國“38 North”網站報道,朝鮮從2023年開始的預警機改裝工程近期取得了——至少是視覺上的——重大成果:一個巨大的、有三面陣天線特徵的圓盤狀雷達天線罩,被加裝到了去年還光禿禿的機背支柱上。


△圓盤 圓盤 你也是裝在伊爾上
圓盤 圓盤 你為何長得這麼胖(下圖為空警-2000)
2023年11月左右,尾號可能為P-913的高麗航空伊爾-76運輸機,被移動到平壤順安機場西北側的伊爾-76專用維護廠房中,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改裝工程。外界從2024年的幾張衛星圖片,以及訪朝遊客拍攝的機場影像中發現,該機背部加裝了其他伊爾-76平臺預警機均有的天線支架,由此確認了它的改裝目的。

△俄羅斯遊客去年10月遊覽時拍攝的順安機場一角,可見該機沒有更換PS-90A大涵道比發動機,仍然保留D-30KP-2,加裝的大面積腹鰭也清晰可見。值得注意的是,右側還有另一架進廠接受維修的伊爾-76
如今大圓盤到位了,而且即使排除衛星照片的角度、陰影等因素,這個大圓盤似乎仍比空警-2000的圓盤(直徑11.5米)大很多,筆者就嘗試分析一下這個過於巨大的圓盤背後的邏輯:
實現預警機全向探測最為簡單的方式,自然就是背上一個“大圓盤”——類似我軍空警-2000和空警-500,以及印度A-50EI“費爾康”那樣的三面陣佈局,這樣無需轉動圓盤,就能獲得360°探測能力。

△不玩梗的說,印度其實與朝鮮也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合作關係,例如從1995年開始,印度的遙感和太空技術教育機構就長期招收朝鮮學員,部分軍校也曾招收過少量朝鮮學員,2015年印度甚至一度成為朝鮮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頗為魔幻
但由於朝鮮的預警雷達工程師缺乏相應的軟硬體與經驗,很可能不具備完成飛機-天線模型高模擬計算,測量全機天線輻射方向圖的能力;也就很難透過改進雷達本身去解決機體平臺與雷達天線距離較近,引發的陣列天線副瓣效果下降,影響相當範圍內探測效果的問題。
因此,在算力不足的情況下,朝鮮很可能最終選擇以一種“毛估比不估好”的方式,降低機體對天線副瓣效果的影響——將圓盤儘可能做大,讓天線離機體更遠一些。無論透過怎樣的手段克服製造超大直徑雷達罩的難關,這樣做都將使得圓盤的體積與重量水漲船高,不僅對支架的強度要求更高,還需要在伊爾-76尾部加裝更大面積腹鰭予以補償航向安定性,使得飛機整體重心和阻力變化,對操控特性的影響更復雜。


△此事在空警1號的研製中亦有記載
如果朝鮮決定不在乎預警機的飛行效能指標,徹底走“軍需工業部能買多少就往上堆多少”的“奇觀”路線,那麼將得到一架外觀足夠唬人然而實用性很有限的預警機;如果朝鮮還想追求更高的實用價值,要麼需要將盤體做得可能更薄一些,要麼限制單個陣列天線內封裝的T/R模組數量(也符合平臺在供電/散熱能力上的侷限)。
如果這架改裝後的伊爾-76能在今年展開測試,幾乎可以肯定金正恩會親臨現場視察,並將其作為朝鮮勞動黨建黨80週年重點展示的軍工成果之一。因此,關於該機的更多細節,就等待朝鮮官宣的時候,依靠“恩個兒係數”等方式再行觀察分析了。

△惡俗一點的公開方式,就是改完預警機之後還是一身LED燈條,在米格-29的護航下參加夜間閱兵——那樣也就看不出什麼細節了(圖為2013年參加戰勝節閱兵的伊爾-76)
朝鮮于1990年從蘇聯引進了3架伊爾-76,由於朝鮮缺乏安-12等級的中型運輸機,這使得它們在之後的35年間,以高麗航空貨機的身份(但也經常用於空降兵訓練乃至臨時載客),幾乎參與了朝鮮軍/民用航空運輸的所有重大事件,甚至還曾臨時噴塗迷彩用來在閱兵中“以壯聲勢”。



近年來,伊爾-76也見證了朝鮮與周邊國家的微妙互動。2022年5月上旬,朝鮮官方宣佈爆發新冠疫情,國家進入“最大緊急防疫體系”。經向中方請求,5月16-18日,這3架伊爾-76多次往返於順安機場與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之間,將大量抗疫物資運往朝鮮。

△右側即為2022年5月16日伊爾-76抵達桃仙機場的衛星照片
疫情結束後,隨著俄烏衝突引發的朝俄密切交流,不僅朝鮮伊爾-76的活動頻率大為提升,身影不時出現在俄羅斯遠東機場;來自俄羅斯軍方和政府機隊的伊爾-76乃至安-124等型運輸機也頻繁出現在朝鮮境內。而在朝鮮至少將1架伊爾-76用於改裝預警機之後,是否會透過對俄合作獲得一些二手飛機補充機隊,同樣值得關注。

△2023年4月的順安機場,可能是朝鮮現役3架伊爾-76最後一次均以運輸機狀態同框的公開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