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智庫昆西研究所近日發表了一篇由多位國際政治專家共同執筆的文章,題為“剋制性外交政策:給Trump第二任期的建議”,本篇簡要介紹並點評裡面的核心觀點。

1、烏克蘭戰爭
昆西的專家們認為,俄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獲勝標準。
烏克蘭幅員遼闊,抵抗意志堅決,俄羅斯很難征服、佔領和治理該國大部分地區。
與此同時,基輔已公開承認無法將俄軍趕出被佔領土,不僅如此,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還可能失去更多的領土。
假如任由戰爭發展下去,要麼導致美俄直接衝突,要麼使烏克蘭成為一個失敗國家,並對歐洲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文章批評了拜登政府拒絕與俄羅斯接觸的做法:
“拜登錯誤地將這場戰爭定性為領土衝突,認為烏克蘭的影響力取決於恢復全部領土,但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爭主要是為了化解美國和北約構成的威脅。(《一種預測戰爭的方法》)”
昆西認為,美國可以在北約擴張和在歐洲部署進攻性武器等議題領域與俄羅斯接觸,將其作為有力談判籌碼,保障和平協議順利簽署並長期維持。
2、北約和歐洲
昆西反對北約進一步擴張,認為美國應該回到冷戰期間的歐洲戰略,重新專注於在現有邊界內確保北約的安全。
昆西認為,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歐和中歐大國(而不是烏克蘭等歐洲外圍國家)是美國在歐洲利益的關鍵,然而今天法國、德國等均出現政治不穩定與經濟疲軟的跡象,部分原因即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
北約擴張不會加強北約,反而會削弱北約,讓美國捲入涉及巨大危險的承諾中。
正如Trump所強調的那樣,歐洲應致力於安全自主,美國軍隊的作用僅限於充當北約成員國抵禦外部攻擊時的最終後盾。
另外,昆西不建議啟動跟歐盟的貿易戰,因為這將進一步削弱歐洲追求戰略自主的能力和意願,一個經濟衰退、政治不穩定的歐洲無法單獨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3、中國
昆西研究所是美國少有的現實主義智庫,在外交政策領域強調剋制而非干預。
對於臺灣,昆西認為應該重振美國對於“一箇中國”政策的承諾,對任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案持開放態度,減少政治人物高調訪臺,緩解臺灣海峽的軍事緊張局勢,致力於在威懾與安撫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南海等海域,美中應將海岸警衛隊船隻的海上遭遇加入已有的海空軍遭遇協議,透過減少對中國海軍基地的近距離監視,換取中方在航行自由等問題上的配合。
對於危機管理,昆西建議成立總統批准的兩級危機預防與管理對話,一級由文職人員主導,重點關注與政策相關的危機來源;另一級由文職人員和軍隊共同主導,重點關注具體危機管理等問題。
對於經貿關係,昆西認為兩國應建立基於互惠交換而非排斥的新型關係,避免全面脫鉤(注:中美商界“挽救”兩國關係的基本思路就是擴大共同利益)。
4、朝鮮半島
最近幾年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安全競爭急劇惡化,一度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使人們對現狀的可持續性提出了質疑。
朝韓雙方均越來越多地將軍事態勢導向進攻性戰略,而不是防禦性戰略。
尹錫悅政府公開表示不排除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威脅摧毀朝鮮核設施並斬首平壤領導層。
朝鮮則宣稱將在衝突時首先進行預防性核打擊,同時開發低當量戰術核武器以增強威懾度。
昆西反對拜登和尹錫悅政府的一系列做法,認為美國的真正利益是將美韓聯盟引導向“防禦性同盟”,並尋求與朝鮮進行軍備控制談判。
昆西在文章中稱:
“美國利用軍事和經濟壓力實現朝鮮無核化的現有政策已經失敗了三十年,不斷增加的軍事壓力反而產生了相反的效果。由於朝鮮核技術的進步,現階段利用軍事威脅來迫使其解除武裝正變得越來越危險和不可行。
與此同時,由於俄羅斯和中國等主要參與者不願與美國協調,實施制裁以迫使朝鮮進行核談判也越來越不切實際。”
昆西建議Trump政府探索一個更現實的安全談判框架,與韓國合作,淡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推動軍備控制和建立信任措施的談判。
不難體會,昆西的觀點其實跟Trump頗為接近,即不支援挑動半島局勢緊張、將大量美軍資源吸引在韓國,主張緩和局勢、減少駐韓美軍數量。
昆西在文章中指出,過去四年美國在東亞地區加強和組建了若干個雙邊/多邊安全合作框架,然而面對國內財政狀況惡化、地區國家不願選邊站以及橫跨太平洋投射軍事力量的根本性困難,使得這種冷戰模式的壓制對手方式變得越來越困難。
昆西認為,美國在西太平洋重新確立完全軍事主導地位的努力不太可能成功,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太平洋將呈現一種“力量均勢”狀態,這種不被任何一個大國所主導的均勢局面也正是許多域內國家希望看到的。

戰術核彈頭當量越小技術越高,俄羅斯據說擁有2000件戰術核武器,可以放在各種型別的導彈上,最小當量約1000噸TNT(廣島原子彈為1.5萬噸,戰略核武器可達數十萬噸)。
5、中東
2023年秋天,在哈馬斯發動襲擊前不久,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將中東描述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安靜”。如今一年多過去了,該地區仍處於戰爭狀態,加沙一片廢墟,黎巴嫩、敘利亞、紅海亂成一鍋粥。
昆西認為,美國應阻止以色列與其鄰國間的進一步軍事升級,在外交上重新與伊朗接觸,同時採取明確步驟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撤軍。
上述三條政策的1、3很合Trump胃口,唯一的逆耳忠言是第2條——在外交上重新與伊朗接觸。
昆西在文章中稱:
“伊朗目前的弱點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外交機會,透過談判解決一系列問題,推進將美國軍人從中東帶回國的目標;如果不抓住這一外交機會,事態可能走向失控,不排除伊朗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引爆新一輪伊核危機。
為什麼美國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保持紅海航道的暢通?這是一種代價高昂且基本無效的策略。
相反,我們可以與聯合國合作建立一個聯絡小組,邀請來自胡塞武裝、沙特、伊朗、阿聯酋、中國、俄羅斯和歐盟的代表,永久性結束胡塞對航運的攻擊——加沙實現停火將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
6、全球南方
過去幾年全球南方的主張日益突出,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南非、土耳其等國家都開始發出獨立的聲音,大膽追求自身利益。
昆西認為,全球南方國家的目標是在經濟和國際地位等方面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在大國關係方面更喜歡多結盟或不結盟,美國應避免推動弄巧成拙的意識形態偏好,接受這種不結盟現實。
文章提醒新一屆美國政府,謹慎思考對於制裁的使用:
“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對單邊制裁深惡痛絕,近幾十年來,華盛頓大量使用制裁工具,而且往往是條件反射性的,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
這些制裁不僅造成重大的人道主義苦難,還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去美元化嘗試和反美情緒。”

秘魯錢凱港
7、尾聲
昆西在文章結尾寫道:很多時候,美國的外交政策是由特殊利益驅動的,而不是由整個國家的利益驅動的。
國會議員和五角大樓高階官員們經常一轉身就從“為政府服務”轉變為“為遊說政府的企業服務”,外國勢力和政府承包商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用於公關,以將美國外交政策引向更加干預化的方向。
建議新一屆政府要求智庫披露其資金來源,關閉政府與遊說公司、承包商之間的“旋轉門”,比如:應要求所有關鍵職位的“再就業冷靜期”至少為四年——這樣以前的同事關係將變得不那麼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