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血淚實錄:回國三個月後,我明白了可怕的真相

曾經,留學海外、成為海歸是無數人眼中的精英之路,頭頂名校光環,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可如今,當越來越多的海歸踏上回國的土地,短短3個月後,卻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有著巨大的落差。

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

在全球化浪潮和教育國際化的推動下,近年來海外留學生數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就拿白俄羅斯來說,官方資料顯示,短短5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從 4000人飆升至1.2萬人,增長率高達200% 。
與此同時,印度留學生數量也不容小覷,目前估計有150萬名印度學生在其他國家的大學學習,自2012年以來這個數字猛增8倍 。而美國作為熱門留學國家,2022/2023學年招收的印度學生數量同比增長了35% 。
如此龐大的留學生群體湧入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據教育部統計,2024年中國預計有1200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其中包含大量回國的留學生。海歸們不再是稀缺人才,曾經的 “香餑餑” 如今面臨著文憑 “通貨膨脹” 的難題。
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
26歲的莉莉(化名),畢業於法國一所知名美術學院,本以為憑藉碩士學歷能在國內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可現實卻給了她沉重一擊。回國後,她在上海參加春招,投出無數簡歷,卻石沉大海。無奈之下,只能前往一座陌生的二線旅遊城市,在一家小創業公司上班。
在這裡,她身兼策劃、設計、文案和執行數職,工作繁雜,可每月到手的薪水只有5500元,而她的生活費卻要六七千,公司繳納的五險一金也是按最低標準,幾乎沒有任何福利。
同樣26歲的劉夢(化名),從 “亞洲第一” 的南洋理工大學留學歸來,一心想進入媒體行業,卻收到30多封拒信。即便最後得到一個試用機會,補貼也只有2400元,實習結束後成為正職員工,每月七八千的工資也難以維持生活,房租都要靠家人補貼。

與此同時,幾年的留學生活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學費方面,歐美國家的高校學費較高,2023 – 2024學年美國私立大學平均學費42162美元,約合人民幣30.4萬;公立大學外州學生平均學費 23630美元,約17萬元;
英國本科課程學費一般在每年9000 – 30000英鎊不等,研究生課程可能更高。相比之下,歐洲部分國家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的公立學校,若申請小語種授課專案,通常免收學費,僅需支付註冊費和生活費 。
亞洲國家中,日本國立和公立大學學費每年3萬多人民幣,私立大學每年約 5.5 – 23萬元不等,藝術、醫藥類專業費用更高 。
生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涵蓋住宿、伙食、交通、娛樂等方面。
如今,海歸不再是職場上的金字招牌,隨著每年回國的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海歸發現,自己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市場需求存在脫節,曾經的名校光環在找工作時並沒有太大優勢。
許多公司認為海歸碩士學歷可能會帶來較高的人力成本,且留學歸來的學生年齡普遍比本科應屆生大,更傾向於選擇年輕、價效比更高的國內畢業生。
在很多海歸的父母眼中,孩子出國 “鍍過金”,理應獲得更好的崗位和待遇。但實際情況卻是,海歸的標籤非但沒有帶來就業優勢,反而在就業市場中變得尷尬。
從國外自由、舒適的生活環境回到國內,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不少海歸出現了心理上的不適應。在國外,他們習慣了相對寬鬆的工作氛圍,下班後有自己的時間享受生活;而回國後,加班成了常態,生活被工作填滿,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他們難以接受。
面對這些困境,很多海歸開始反思留學的意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出國留學,最後卻陷入就業難、薪資低的困境,這讓他們對當初的選擇產生了懷疑。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就一片黑暗,只要調整好心態,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努力適應國內的就業市場和生活環境,相信他們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畢竟,每一段經歷都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而這些挫折也將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墊腳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