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我認識的第6個胳膊肘脫臼的小孩,第一個是我自己….

我娃是我認識的第6個胳膊肘脫臼的小孩,第一個是我自己。
據說我不滿一週歲時的某一天,我媽發現只要抱著我,我就哇哇大哭。
經過反覆嘗試,她發現我一邊胳膊與大人貼合時會哭,換另一邊就不會。她百思不得其解,繼續實踐——這邊抱,安安靜靜,換個邊,嗚嗚哇哇!
姥爺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孩子是不是那邊胳膊疼不能碰啊!
媽媽連忙抱著我去了附近小有名氣的接骨診所,只見醫生上手在我的胳膊上摸了摸捏了捏,也沒看到有什麼大動作,就對我媽說:“沒事兒了,走吧。”
我媽一臉震驚:“啊?”
醫生:“哎呀剛才‘掉環’了啊,寶貝兒來,跟醫生叔叔拜拜……用另外那隻手!你看,好了吧!”
以上事情雖然是本人的親身經歷,但我毫無印象,全憑我媽演繹。
胳膊肘脫臼,可太常見了
若干年後,舅媽來我家串門,說到自己前幾天給表弟穿衣服時不慎把他的胳膊肘拽脫臼了,言語中很是自責。
我媽為了安慰她,祭出“俺也一樣”大法,繪聲繪色把上述事件描述了一番,彼時已經七八歲的我才知道自己小時候胳膊肘也脫臼過。
我小侄女三歲多時,坐著玩耍時把手放在屁股下面,手拿出來後她就拒絕抓握東西,去醫院一看是胳膊肘脫臼。
老公的外甥和他爸手拉手走路,小孩子突發奇想一個大力下蹲,“咔吧”,收穫了脫臼的胳膊肘和一天免去幼兒園的特權。
我和好友約好去露營,第二天早晨她發微信說,孩子昨晚摔了一下手撐地,然後胳膊抬不起來了,現在在去急診的路上。為什麼第二天才去?因為這對父母異常“給力”,竟然硬生生哄睡了哭鬧的娃,結果早晨起來發現孩子症狀沒有好轉,才想到去醫院看看。
聽到見到的案例多了,我就形成了一個認知——小孩子的胳膊非常容易脫臼,所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兒子未能倖免,
喜提小兒骨科急診一輪遊
生了娃之後,我儘量避免大力拉拽寶寶軟乎乎的小手,給他穿衣服擼袖子都將力量作用在衣服上,翻身時確認他胳膊沒有扭曲,練習走路時多彎著腰抓著他的大臂,覺得他要摔倒時就鬆手讓他自己慢慢摔(前提是地面沒有危險物)……
注意了這麼多,兒子近日依然喜提小兒骨科急診一輪遊,小孩子的胳膊果然非常容易脫臼啊(來自我內心的自我安慰)
某個深秋的傍晚,20個月的人類幼崽在吃晚飯,按照慣例,又是寶寶自制手抓飯手抓菜並且躲過重重阻攔成功糊臉的快樂一餐。
吃完後娃的奶奶把他抱到水池邊,在“啊啊”的抗議聲中速戰速決地幫他洗完手。這次的“啊啊”格外激烈,洗完後娃抽抽搭搭的,嘴裡還在叨叨:“壓到啦!壓到啦!
洗完回到客廳爬爬墊上,他只用左手單手撐了一下地面,我掏出一塊積木安慰他,他往後挪了挪,拒絕伸手:“不要,不要。”
喜歡的積木都不要了,事情貌似有點大條了。
我把娃抱起來,問他壓到了哪裡,並擼起他的袖子看,結果發現胳膊上有一塊紅。我摸了一下,那塊紅色的皮膚下面是硬的。好像是不該出現在那裡的……骨頭?
我心中有了點猜測,輕輕碰了碰他的小臂,他回報以哼哼唧唧。
👆P圖示意胳膊上的一塊紅,當時沒留照片丨作者供圖
再看看孩子耷拉在身側的胳膊,情況不能再明顯了。我娃,大概要成為我認識的第六個胳膊肘脫臼的小孩。
接下來的一切都像按下了加速鍵,我立刻要求家裡人不要再碰孩子的胳膊,抓起醫保卡、穿好衣服、裹著娃直奔兒童醫院急診。平時出個門要拖拖拉拉一小時,當天我心急火燎十五分鐘就坐上了計程車。
一路上娃一語不發,看到平時最愛的公交車、工程車經過也只是淡淡地掃一眼,可能小腦袋裡還在暴風思考,自己的胳膊為什麼突然不好用了吧。
在診室外排隊時,前面至少有兩個胳膊肘脫臼的小朋友,好傢伙,醫生一晚上見過的估計比我這些年見過的還多。
進診室後,醫生聽說娃胳膊不能動了,就站起來準備出手復位。多年“遭遇”還帶給我另一個認知——小兒骨科醫生都有一雙神手,胳膊肘脫臼這種小問題,手到病除。終於有機會親眼見證這一奇蹟時刻,我站在旁邊瞪大眼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醫生握住我娃的小胳膊,回頭問我:“摔沒摔?”
“沒摔”二字尚未落地,只聽娃“嗷”一嗓子,醫生已經淡定地坐回電腦前開繳費單了。
這就好了?一扭,一折,就好了?
👆復位時的pose,此圖為擺拍丨作者供圖
出診室門時,臉上還掛著淚珠的娃已經在高高興興地用剛剛復好位的右手摘帽子戴帽子了,並不時發出“鵝鵝鵝”的笑聲。
👆兒子的繳費單,這麼多年第一次知道胳膊肘復位的學名叫“橈骨頭半脫位手法整復術”丨作者供圖
醫生還囑咐,以後儘量不要拉拽兒子的胳膊,吊單槓之類的動作都要悠著點,以免多次脫臼,甚至變成習慣性脫臼。嗨,也沒指望他成為攀巖健將、體操健將不是。
本以為是個悠閒的晚上,誰知兵荒馬亂回到家已是十點半,以後我娃也可以深沉地說:“你見過晚上十點的北京嗎?我帶著脫位的橈骨頭見過啦!”
醫生點評
王丹 | 青島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小兒骨科 主治醫師
在看過作者關於孩子橈骨小頭半脫位的親身經歷後,深感家長對兒童骨骼健康問題的重視與困惑。
橈骨小頭半脫位,是兒童骨科門診常見的疾病,雖然治療手法簡單且效果立竿見影,但它發生頻率很高,對家長造成的心理壓力也很大,因此不容忽視。
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或“保姆肘”,是指橈骨小頭與肱骨小頭之間的關節發生部分脫離、但並未完全離開其正常位置。這種半脫位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尤其是6個月到6歲的兒童,高峰年齡段為2~3歲。
👆橈骨小頭半脫位示意圖 | 騰訊醫典
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兒童肘關節的環狀韌帶相對鬆弛,當肘關節處於伸直狀態時,突然受到縱向牽拉,如家長強行給孩子穿衣服、牽手過馬路或孩子翻身時上臂被壓,便可能導致環狀韌帶滑過橈骨頭,進入肱橈關節並被固定,從而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需要注意的是,有1/3左右的孩子並沒有縱向牽拉病史,如之前提到的翻身時上臂被壓在身下所致,或習慣性脫臼。
文中提到的多個案例,無論是作者自己小時候的經歷,還是親朋好友家孩子的遭遇,都生動展現了橈骨小頭半脫位發生時的典型表現:孩子突然哭鬧不止,拒絕使用患側手臂,手不能舉過頭頂,甚至對觸控上肢表現出恐懼。
這些表現往往讓家長驚慌失措,但只要及時就醫,透過醫生的手法復位,大多數孩子都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活動。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判斷。家長對於受傷過程充分詳細的敘述,將有助於醫生儘快做出判斷。需要注意孩子有沒有倒地患肢著地的病史,有沒有發熱的病史,以便與骨折、骨髓炎等常見病相鑑別。
面對孩子的突發狀況,家長應保持冷靜,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小兒骨科就診,避免輕信民間偏方或兒童推拿等不確定的治療方法。醫生的判斷和經驗對於快速準確地進行手法復位至關重要。復位過程雖然短暫且可能伴隨疼痛,但成功後孩子通常能立即恢復上肢活動。
重中之重是預防,以下預防措施非常實用且關鍵:
  • 儘量避免牽拉手腕及前臂,特別是5歲以下的孩子;
  • 預防跌倒,並在孩子不慎跌倒後避免從地面牽拉手腕拉起;
  • 穿衣服時避免強行牽拉等。
這些措施看似簡單,卻能有效降低橈骨小頭半脫位的發生風險。
此外,文中還提到了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復發問題。雖然大多數孩子在4~5歲後隨著環狀韌帶的增厚增強,脫位不再發生,但仍有部分孩子可能出現習慣性橈骨小頭半脫位。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更加註意孩子的骨骼健康,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綜上所述,兒童橈骨小頭半脫位是一種常見但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長要加強對兒童骨骼健康問題的認識與瞭解,提高預防意識,及時就醫並遵循專業醫生的建議。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你或者你家娃有過“脫臼”的經歷嗎?
在留言區聊聊吧~
作者丨釋多毗離
編輯丨刀客特魏、黎小球
題圖丨圖蟲創意
來源丨本文來自果殼病人(ID:health_guo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