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心除草(深度好文)

文 | 有書克娜 · 主播 | 楊槍槍

有書君說
日暮時分,倦鳥歸巢。
蘇東坡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拖著疲憊的身軀朝家中走去。
被貶黃州後,這位年過四旬的才子迫於生計,開始躬耕於隴畝。
仕途失意,人生起落,讓他幾度崩潰,墜入困頓。
好在,有陶淵明的作品,聊以慰藉。
蘇東坡曾感慨道:“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
人生再多的委屈、再深的遺憾,在陶淵明的筆下,不過是一壺清酒,兩行詩。
作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究竟有何魅力,竟被文壇巨匠奉為偶像呢?

除掉執念的草
佛說:
“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
陶淵明的這一“念”,叫入仕。
他出身於潯陽柴桑一官宦世家。
曾祖父任大司馬,戰功赫赫,祖父官居太守,頗具威望,到了父親這一代,卻家道中落,只剩幾畝薄田度日。
八歲那年,父親離世,陶淵明不得不跟隨母親投靠外祖父生活。
外祖父是當地有名的隱士,陶淵明受其影響,嚮往安貧樂道。
時值東晉亂世,烽火連天,餓殍遍野。
隨著心性成熟,陶淵明開始對社稷安危,黎民疾苦憂心忡忡。
遙想祖上的豐功偉績,他決心要入朝為官,建功立業。
奈何,官員的選拔流程早已被世襲門閥所控,籍籍無名的陶淵明唯有等待時機。
二十九歲時,陶淵明謀得江州祭酒一職。
他躊躇滿志,對低微的官職並無怨言,只願得“貴人”相助,大展拳腳。
陶淵明口中的“貴人”,就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不承想,此人迷信五斗米道,在兵臨城下時竟跪地禱告,求鬼兵相助,荒謬至極。
陶淵明心灰意冷,便以“不堪吏職”為由,辭職歸鄉。
然而,這次失敗,並未澆滅陶淵明的報國熱情。
六年後,他應軍閥桓玄之邀,出任幕僚。
陶淵明原以為桓玄是匡扶社稷的棟樑,誰承想,此人竟在暗中厲兵秣馬,圖謀篡位。
適逢母親離世,陶淵明再次辭官。
丁憂期滿後,陶淵明又相繼投奔到大將劉裕以及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南征北戰。
誰料二人皆為謀權奪利之輩,全無濟世救民之心。
在政治的腐朽和人心的貪婪面前,陶淵明一再失望。
這一次,他如清除雜草般,放棄了自己對仕途不切實際的幻想,憤然離去。
亂世之下,禮崩樂壞,一介書生終究難以改變大局。
與其在舉世皆濁的社會里,隨波逐流,不如獨善其身,尋回內心的安寧。

除掉慾望的草
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寫道:
“有疑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
所謂“寄酒為跡”,即借酒抒懷之意。
陶淵明與渾濁的俗世格格不入,只能借七分醉意,在紅塵中尋得片刻歡愉。
然而,賦閒在家,非但無酒,連一家老小的生活都難以為繼。
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出任縣令者除俸祿外,還有百餘畝公田可支配。
這份待遇讓陶淵明頗為心動。
因此,迫於養家的壓力,他不得不接受叔父舉薦的彭澤縣令一職,再度出仕。
上任後,陶淵明命人在良田上種滿莊稼,為今後歸隱積攢資本。
除此之外,他還打算盡己所能,做一些造福百姓的事。
當時,彭澤縣隱匿戶口的現象嚴重,加重了在籍農民的繳稅負擔。
經核查,弄虛作假的無非兩種人:財大氣粗的鄉紳,依仗權勢的官員。
歷任縣令對此視而不見,陶淵明卻不屑溜鬚拍馬之道。
他下令嚴查,僅半個月時間,就查明瞭權貴門下隱瞞不報的人口三千有餘。
此舉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卻也得罪了地方勢力。
有人指使負責考核潯陽郡官員政績的督郵劉雲,藉機懲戒陶淵明。
劉雲生性狡詐貪婪,平日常以巡視為由,四處向官員索取賄賂,令人不齒。
一日,他突然到訪彭澤縣,汙衊陶淵明整日無所事事,不務正業。
一名縣吏熱心地為陶淵明解惑:
“你得整衣束帶地去見督郵,並且打點些銀兩。”
陶淵明不願趨炎附勢,違心而活。
他怒斥道: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當晚,便脫去官服,拂袖而去,任職僅八十一天。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人之所以感到不自由,無非是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導致內心荒草叢生。
及時清理多餘的慾望,才能邂逅真實的自己。

除掉情緒的草
回家途中,陶淵明提筆寫下《歸去來兮辭》,為自己輾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畫上句點。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妻子見丈夫辭官,並無怨言。
她仰慕丈夫的才華與正直,理解他身處官場的煎熬和痛苦,為了寬慰丈夫,她還特地準備了歡迎儀式。
兒女繞膝,有酒盈樽,陶淵明愈發堅定了隱居的決心。
他不慕榮華富貴,只求妻兒在側,詩酒為伴,不負韶光。
然而,歸隱意味著躬耕自資。
貧窮和操勞,將成為陶淵明面臨的兩大難題。
他早出晚歸地耕作,身軀略顯佝僂,兩鬢平添滄桑。
結果,豆苗稀疏,雜草叢生。
有人笑他愚蠢,有人嘲諷他辭官為農,故作清高。
面對他人的不解,陶淵明淺嘆道: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出走半生,他愈發活得透徹。
世風日下,仕途艱險,與其苟且而活,委曲求全,不如尋得一隅,放逐身心。
在陶淵明44歲那年,家中突發大火,宅院盡毀。
這對他們本就窮困的生活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陶淵明搶救出部分生活物資,帶家人臨時寄居在一艘小船中。
夏日陰雨連綿,船屋內潮溼悶熱,日子很是難捱。
一個月後,陶淵明無意間發現,家中被火燻烤過的果蔬露出了新芽。
這一幕,將他內心的苦悶與沮喪一掃而空。
原來,生活一直在發生改變。
與其緊盯著過去的痛苦,愁眉不展,不如學會釋懷,向前看。
得知南村有眾多歸隱的讀書人,陶淵明與妻子商議,決定將家遷至此處,打造他們理想中的“桃花源”。
忙時,日出而作,南山種豆;
閒時,修籬種菊,把盞吟詩。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陶淵明苦於有詩無酒,少了幾分情趣。
無奈之下,他手摘一把菊花,在菊叢中漫步,幻想自己陶醉在其中。
恰逢此時,一位白衣男子從遠處朝他走來。
原來是好友王弘惦念著他的喜好,特地遣人送來美酒,為他助興。
“白衣送酒”的浪漫故事引無數文人羨慕。
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想要“靈魂有趣”,必得善於清理如野草般凌亂的情緒,還自己一片清澈的心境。
即便身居陋室,也能安之若素,縱使歷經風浪,亦能不喜不懼。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最後一句寫道: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勇敢地選擇了心之所向,即便風雨兼程,但求餘生無悔。
人這輩子最怕的就是,肉體健在,靈魂荒蕪。
現實的羈絆,物慾的誘惑,塵世的煩惱,如雜草般蔓延糾纏,將你我牢牢捆住,讓人裹足不前。
真正的成熟,在於學會及時給心靈除草。
放下不合時宜的執念,刪掉虛無縹緲的慾望,擺脫心煩意亂的情緒。
懂得接納事與願違,善於和歲月對壘。
才能從容應對風吹雨打,迎來柳暗花明。
參考資料:
《晉書·隱逸傳》  
《宋書·隱逸傳》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