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灣媽看世界(ID:greatbaymom)
誰也想不到,有一個新興病,把全世界的中產父母折磨得死去活來,其中尤以中國父母最痛苦。
這個新興病就是:“數學學習障礙”。
相信不少家長看過之前一個新聞: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了數學與空間學習障礙門診,掛號費316元,首次開放三天診號源,每天限8人,結果一號難求!
應試教育的鍋,終究還是傳遞到了醫院。
看到這個新聞後,許多人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數學學不好而焦慮、恐懼,甚至產生心理創傷或是童年陰影的經歷。
被數學支配的恐懼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熱搜詞。
有人都快三十了,還經常做噩夢,夢到發數學卷子,沒考好,在學校受歧視,醒來一身汗;
還有人說看到數學就跟在車上玩手機暈車一樣,一學數學頭就痛或是內分泌失調。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梗圖:數學(MATH)=人類精神虐待(Mental Abuse To Humans)。
實際上,不光是在中國,全球的中產父母都被“數學病”折磨瘋了!
12月初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報告發布。
美國2023年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比2019年同齡學生的成績差很多。
平均分跌至1995年,一夜回到TIMSS首次開展時的水平,而且更多的美國學生未能達到數學考試的最低水平。
再結合數學學習障礙門診,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數學學不好,真的是病了嗎?
01
數學學習障礙(dyscalculia)是特定學習障礙的一種,患有這種障礙的孩子又喜提一個稱謂:D娃。
學習障礙最常見的一種就是閱讀障礙,即在學習閱讀、解釋和處理書面文字時存在特定困難。
其次就是數學障礙,其特徵包括無法理解數字的含義、利用精確的數學進行計算、推理和解決問題以及難以運用數學原理解決問題。
上海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物件就主要有四大類“病症”:
數感差:數量大小估計、符號管理、基本計數困難;
數學記憶:理解、記住規則和公式困難;
推理:掌握數學概念、複雜的數學問題解決困難;
視覺空間:幾何、圖形和表格理解困難。
此外,如果有些孩子數學成績還可以,但是補償性學習的結果,即本身有數學學習困難,只不過靠著題海戰術、老師和家長的督促等在硬撐著,這些群體也是就診物件。
數學學習障礙的出現往往會伴隨著閱讀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根據英國閱讀障礙協會的說法,數學障礙和閱讀障礙既可以獨立發生,也可以同時發生。
大概40%至50%的閱讀障礙患者沒有數學障礙的跡象,其餘50%至60%的人在數學方面確實有困難。
三者的“患病率”相似,大概都在2%-8%之間。
美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等國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數學學習障礙的患病率約為3%~6.5%。
中國大陸小學生數學障礙總體患病率為8.97%,小學低年級、中和高年級患病率分別為 11.57%、10.07% 和 4.76%。
雖然患病率相似,但數學學習障礙的研究比閱讀障礙晚了約30年,重視度和關注度也沒有閱讀障礙高。
以美國為例,當地大多數州都通過了立法要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最常見的閱讀障礙進行篩查,很多學區都會培訓老師識別和教授閱讀困難的學生。
因為數學障礙很少能及早被發現,所以經常會被忽視。
2023年美國教育周調查顯示,近75%的教師表示,他們幾乎沒有接受過有關支援數學障礙學生的職前或在職培訓。
直到近幾年來,包括阿拉巴馬州、西弗吉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在內的少數幾個州才出臺立法,要求學校識別和支援數學成績不佳的低年級學生。
比如美國紐約市在2015年和2016年花費600萬美元推出了一套新的數學課程,包括遊戲、積木、藝術專案等,還引入了通用數學和閱讀篩查工具,試圖找出有障礙的學生。
由於整個社會對數學障礙缺乏廣泛的瞭解和支援,許多家長會尋求專家或是輔導老師的幫助,但是費用昂貴,一般的家庭負擔。
比如美國有個針對患有數學焦慮症、閱讀障礙、數學學習障礙的學生的輔導機構Made for Math,其運營經理就表示有些學生每週要上四天,每月花銷高達1000美元,近小一萬元。
再加上病羞恥,進一步加劇了數學障礙篩查的難度。
02
數學學不好,
是大腦發育問題
但不管是前文談到其患病率、病症,亦或是嚴重到需要進門診讓醫生進行干預,我們都要糾正一個觀念:大多數孩子數學學不好,不是病了,也不是智商低。
其一是基因與遺傳,這個很容易理解,畢竟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
其二是大腦發育,數學學習障礙的孩子智力發展正常,只不過是大腦中負責處理記憶與視覺空間資訊的能力存在不足。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做過一項研究並刊登在《神經科學雜誌》上。
他們挑選了沒有神經或是精神疾病、智力也處於同齡人的正常範圍內的43名兒童,從8歲開始對這些兒童進行為期六年(8-14歲)的縱向跟蹤。
在此期間,研究人員對這43名兒童進行磁共振成像腦部掃描,並讓孩子們做標準化測試,以測量他們的智商以及閱讀、數學和記憶力。
研究人員透過將這些大腦掃描結果與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數學表現進行比較,集中精力研究有助於數學學習的大腦特徵。
結果他們發現,與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相關的腦區有三個:
-
後頂葉皮層(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
-
腹顳枕葉皮層(Ventral Temporal-Occipital Cortex,VTOC)
-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
後頂葉皮層:是大腦中一個處理多種感覺、運動資訊的聯合腦區,接收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的資訊傳入,在空間想象、分類與抉擇、注意等高階功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這部分是數學加工的重要腦區,如果發育有異常,孩子可能在數感、理解數字大小及關係、運算等方面比較困難。
腹顳枕葉皮層 :大腦中負責處理視覺資訊的重要區域,特別是在物體識別和視覺記憶方面,一些孩子對於幾何圖形題總是學不會、理解不了,圖表題有障礙,可能是這部分功能的原因。
前額葉皮層 :大腦中負責複雜認知功能、情緒調控和執行的重要腦區。如果這部分腦區功能弱,孩子極有可能在處理多步驟運算、複雜數學問題時有問題。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三個大腦區域的灰質體積與數字能力的提高有關,灰質越多,數學成績就越好。
具體區域包括左梭狀回 (FG)、左頂內溝 (IPS)、左DLPFC(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左VLPFC(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但三大腦區不是單獨行動的,數學能力的展現還需要各個區域內在功能的資訊傳遞與協同工作。
如果腦區之間的這些神經網路和功能之間的連線不夠高效,也可能導致數學學習困難。
比如他們的研究就發現左梭狀回FG 中的灰質體積及其與額頂葉迴路的連線性可以預測數字能力的提高,連線越強,數學學習能力就越好。
大腦區域和神經網路是數學能力未來發展的標誌,這有助於識別有學習障礙風險的兒童。
03
斯坦福大學在研究的結論開篇,單獨指出了一點:8-14歲兒童的數學能力縱向增長,存在個體差異。
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孩子數學能力在下滑或是保持穩定,有些則是在進步。
這一結論就意味著數學學習能力不是一塵不變,因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研究人員的公佈的資料圖也能發現,早期數學能力不太強的孩子後來遙遙領先或是穩步前進的,而一些早期數學能力很強,後期是在走下坡路。
所以對於數學學習障礙,需要父母有發展的眼光,孩子現在學習困難並不一定意味著將來的會很差,一旦發現有問題,越早干預,解決效果也會更好!
(圖|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於同齡人數學能力有所進步的兒童用綠色表示,下降或保持穩定的兒童用紅色表示)
如果把數學障礙看作是一種病,不少家長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對症下藥!
畢竟多動症ADHD、抑鬱症都可以藥物治療,但單純的數學障礙並沒有特效藥,醫生也不會輕易下診斷。
因為通常來講,父母或是孩子口中的數學學習困難,並不是醫學意義上的學習障礙。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教育學院的Robert Peard認為,患有數學學習障礙的學生中,絕大部分人更適合被稱為“習得性困難”,多數在數學方面遇到問題的孩子都屬於這一類。
而真正的數學學習障礙是一種永久性神經系統疾病,它的發病率不到2%。
習得性困難包括思維障礙、誤解、和態度問題,仔細鑑別、探究數學困難背後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不是單純靠吃藥或是多刷幾道題、多做幾套數學試卷。
結合前面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的發現,如果是大腦在記憶、視覺、空間資訊處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那就針對性採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比如空間資訊處理能力不足,就可以將數學問題視覺化,用看得見的實物教具讓孩子親手操作,加深理解;
比如記不住數學公式,就引導進行推演,搞清楚來龍去脈,而非死記硬背。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數學困難的定義標準,大機率就是成績下滑或是錯誤百出。
比如孩子三年級數學成績明名列前茅,六年級就退步到班級中下水平,害怕中考出問題,父母就使出各種辦法雞,結果分數沒雞出來,雞出來個D娃!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習得性數學學習困難就是雞娃無果後的焦慮情緒大爆發,緩解的良方無非是放下數學焦慮,給孩子一點時間和機會,慢慢來。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數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中高考中數學所佔的比值非常大,數學好就是一個大拉分項,於是各方出動,全力搞數學!
數學這門學科各知識點之間是相互交織、一環扣一環的,基礎不牢固,尤其是超前學風氣蔓延,走馬觀花式學數學,後期數學提升極其容易遇到阻力。
家有數學學習困難娃,不僅學校和家長焦慮,孩子自己也會焦慮,這種數學焦慮不限國界。
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篇文章稱,數學焦慮最早從小學就開始了,據估計,美國大約20%到25%的孩子至少經歷過某種程度的數學焦慮,而且這種焦慮通常會持續到成年。
女孩的數學焦慮比男孩更高,這不是因為男孩天生擅長數學,而是社會的刻板印象認為數學是男孩的天下。
不少女孩也認同該觀點,這更加劇了數學焦慮,而數學能力提升最需要的就是信心。
對數學焦慮和恐懼是學生放棄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解題,大腦負責工作記憶的區域就會受到阻礙,學生無法輕易回憶起之前學過的數學知識,這在成績較好學生身上尤為明顯。
因為對數學的過度反應會佔用大腦中的資源,進而阻止孩子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
04
數學學不好,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勢單力薄的孩子們總是被外界裹挾著走。
他們既要滿足父母的期待,比如考到90分以上、超過誰誰誰,也要接納老師口中的“你太差了”、“笨豬,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對”等等的無情吐槽。
“我小時候數學很好,換學校後老師很嚴格,經常用鞭子抽我小腿,或是不給吃飯,這導致我一碰到數學就緊張到想吐。
初中的數學老師,要求我們不能有錯題,不然就挨板子,大冬天讓我們把手放在冷水裡,要麼不讓午休或是吃午飯,放學不能回家,回家還有父母的家法伺候。
我現在連個位數加減法還要數幾遍,直接影響到我數學成績,別的科我都考得好,唯獨數學很差,經常只考幾分。”
這些孩子數學學不好,不是學不會,而是一次次的言語中傷,讓他們已經失去了對學科的興趣,數學也成了童年的陰影。
數學學習就像染上了一種怪疾,似乎人人都意識到了癥結所在,但又無力改變些什麼。
當外界施加了太多壓力,家長搭建的精神墊子,才不會讓他們處於孤立無援之中。
本文授權轉載自“灣媽看世界”,大灣區最優質的教育號,精英家長都在這裡。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