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作者:董嘯

2024年12月14日,12點半。
還沒到下午,候診的座椅上已經滿是帶著孩子前來的家長——基本都是母親,孩子們的年齡差不多都在十歲左右,抱著手機,安靜如雞。
候診期間,醫生或者護士出來叫號,某一對母子便匆忙起身,她們空出來的座位馬上就被另一對母子填補。
門診的最外邊靠近醫院大堂的位置,有三個一字排開的X型展架,上面是兒童保健科專家的介紹。
週六出診的是蔡世忠醫生,診室門口的X型展架上有他的照片,以及長長的個人介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蘇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蘇州大學兒科學院兒童保健學教研室主任、蘇州衛生高層次人才計劃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擅長領域為兒童多動、注意力易分散、活動與注意失調、學習困難、學習技能發育障礙、閱讀/表達/計算/書寫/拼寫障礙……從事醫、教、研工作10年,成功幫助兒童35000餘人。
候診的空暇,家長們互相交流著孩子的情況。
看得出來,家長們非常渴望溝通,渴望從其他人身上獲得些經驗或者助益。很快家長們就聚成了一個小小的圈子,一邊閒聊,一邊互相加微信。
有的家長不時從門縫之間窺探診室內的情況,看著門診醫生的個人介紹,交流自己所知的狀況。
“這位蔡醫生真不錯,十年成功幫助兒童35000餘人。”
一位家長嘴裡嘖嘖讚歎,眼神中閃著渴望,應該是渴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成為被成功幫助的35000分之一。

一號難求的學習困難門診
學習困難門診開設的背後,是兒童學習困難的情況不容樂觀。
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腦與數學學習研究團隊發現,我國6—17週歲兒童學習困難總體發生率約為15.3%,佔比排前三位的分別為閱讀困難(5.2%)、數學困難(4.8%)和書寫困難(3.8%),按嚴重程度劃分,其中輕度學習困難兒童約佔75%,中度至重度學習困難兒童約佔25%。
平江醫院“學習困難門診”的候診區,小志的媽媽格外醒目,她個頭高挑,戴著眼鏡,嘴角總有一抹清晰可見的愁苦。
“我們家小志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一塌糊塗,而且他在學校還總搞別的小朋友,老師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投訴他,別的學生家長也上門找我理論。沒辦法,就來這裡試試。”
坐在椅子上的小志瘦瘦小小,也戴著眼鏡,抱著手機在專心致志地玩遊戲,看得出,至少在打遊戲的時候,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鄭先生是家長群體中唯一的男士。
他住在花橋,開車來一趟醫院要開七十多公里,需要從東至西跨越整個蘇州。
鄭先生從事地產工作,家庭條件較好,兒女雙全,本是人人羨慕的物件。但是16歲大女兒最近的表現,讓鄭先生和妻子最終來到了平江醫院學習困難門診。
“孩子現在在私立的外國語學校,小學到初中的學習成績都特別好,根本不用操心。升了高中之後住校,就出現明顯下滑。好幾次回家之後,都堅決要求不再上學,說到學校就難受,根本沒辦法學習。”

“學習困難”真的是病嗎?
“學習困難門診”屬於新生事物,國內目前開展的還不算多。
2023年,北京兒童醫院有了“拒絕上學門診”,上海後腳還推出了“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專門針對數學、物理、化學不好的孩子,每個號316元,一推出馬上被約滿,火爆程度堪比搶春運車票。
蘇州平江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開辦已經兩年多,每到週末,人滿為患,一號難求。
重慶醫大附屬兒童醫院是國內開辦“學習困難門診”比較早的醫院之一,副院長陳立是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腦科學與腦健康促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陳立教授表示,引發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神經發育障礙、情緒障礙、家庭養育相關問題等。
其中,ADHD是引起學習困難的主要神經發育障礙之一。
ADHD俗稱“多動症”,是神經發育障礙導致的注意力、多動或衝動症狀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孩子管不住自己,小動作多,上課容易走神,丟三落四,寫作業費勁,成績與實際認知功能發育水平不相稱。
陳立教授介紹,學習困難還可由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書寫、數學障礙)、語言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等導致,這些都是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
上海“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接診專家、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副主任醫師馬希權有一位患者,是一名來自上海市某示範性高中的高中生,原本學習成績優異,但在數學的幾何問題、地理問題、物理的空間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學習困難,“遇到方向、分層、方位等問題時,幾乎得不了一分”。
這種情況屬於特定的學習障礙。

學習困難門診,其實就像是一個過濾器。
透過學習困難這個表徵,篩查出“學習障礙”的兒童,後者才是一種臨床醫學意義上的“病症”。
“學習困難”案例1
悅悅今年小學二年級,家長說平時比較安靜內向。
據老師反饋,她在課堂總是喜歡四處張望,注意力集中時間明顯短於同齡人,往往聽講幾分鐘後就走神了,眼神渙散開始發呆。
對老師的講解反應遲鈍,上課提問她經常是一問三不知,根本沒有把知識聽進去。
寫作業習慣也很不好,一會兒做數學,一會兒寫語文,很難堅持將一個任務從頭到尾做完,結果兩邊都做不好,而且寫作業時間也大大延長了。
“學習困難”案例2
彤彤,小學四年級,彤彤的問題看起來沒什麼,智商正常,就是記不住任何學過的東西,根據他自己的描述,就是“不行,我就是記不住。”
常年在一起的小夥伴們卻不同意他的自我解釋。“小彤是不想寫,他什麼考試都不答完。”
彤彤媽媽問,“是因為寫字的速度慢?答不完卷子麼?”小夥伴說不是,他就是什麼也不想寫,不管會不會的題目都不想寫。
而這些話,彤彤從來沒有跟媽媽講過。

“學習困難”更多的是情緒障礙
平江醫院“學習困難門診”的一位醫生表示,必須要釐清兩個事實: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等於學習困難;孩子學習成績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也不等於學習困難。
譬如,有的家長會告訴醫生,孩子總是考不到100分,每次考試都只能考96分、97分。這種情況,屬於家長的過度焦慮,不屬於學習困難。
學習困難更多的原因是孩子出現了情緒障礙,如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等等,不管是情緒問題還是情緒行為障礙,都會影響孩子的課堂表現,導致孩子無心學習或學習能力下降。
幾乎所有的學習困難門診,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家長必須和孩子一同就診。
因為孩子學習困難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焦慮的家庭;有時候醫生接診的不僅僅是患兒本身,還需要評估整個家庭。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對於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才是孩子學習困難乃至厭學的根本原因。
在“學習障礙門診”,總有家長對眼前孩子的困境重視不夠,一個勁兒地跟醫生講孩子以前成績有多好,如今又是如何的不行,同時強調自己作為家長對孩子特別好,“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從來沒有捨不得。”
有的家長費盡心力,把孩子送到教育資源優秀的學校,平時住校,自己忙於工作,週末孩子回家也難得交流。
老苗今年45歲,多年來服裝批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五六部工作手機裡面,微信好友都是滿額的5000人。每天都要和無數人溝通,買材料,找廠家,找倉庫,收發貨,為了做好羽絨服,在浙江蕭山的工廠一呆就是三個月。
老苗的妻子常駐北京,負責北方市場的批發事宜——唯一的兒子苗苗就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自己上下學,遭遇了校園霸凌,學習成績持續下降,經常逃學。
直到有一天,半夜出差歸來筋疲力竭的老苗次日中午醒來,發現兒子還坐在客廳的椅子上。
“你咋不去上學?”兒子回答,“爸爸,我應該是得了抑鬱症。”隨後兒子很平靜地告訴老苗,如果你再讓我上學,我就跳樓。
另一個極端事例,發生在廣州。
一位14歲的女孩服用大量抗抑鬱藥物自殺,被送進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ICU。
醫生在調取女孩病例的時候發現,原來女孩在三年前就來到這裡治療過抑鬱症。
然而女孩的病情還沒穩定,就被父母強行帶出了醫院,然後又給她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舞蹈班等。
因為抗抑鬱藥物沒有特效解毒藥品,只能依靠女孩自身的免疫力來緩解。
一週後女孩終於穩定了過來,進到ICU看望女兒的母親,說了兩句話之後,居然拿出了一本書,讓女兒讀。
結果就是,出院一週後,女孩再度來就診。
絕大多數時候,每一個需要去看心理醫生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更需要看心理醫生的家長。
專家訪談:學習困難門診的評估和治療
宋釗(醫學博士,重慶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兒童心理門診主治醫師)
門診如何評估就診患者是否存在學習困難問題?
1.首先我們要跟家長詳細詢問孩子的一些情況,比如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在校學習等相關的情況。
除了瞭解孩子,我們也會詢問家長的表現,家長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是否存在類似問題,考慮有沒有家族遺傳因素。
2. 在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我們一般在交流過程中就把觀察完成了。
看這個孩子能不能安安穩穩坐在椅子上,他的手在幹什麼,有沒有一些小動作,會不會主動打斷我們的溝通。因為有的時候與家長交流時間比較久,有些孩子在診室裡可能就坐不住了,他就要下座位走來走去、晃來晃去。
因此,孩子在診室的種種表現也是我們初步評估的一部分。

3. 我們還要做一些問卷調查和診斷性測試。比如韋氏智力測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評估,判斷孩子是否存在智力問題。
再進一步評估孩子的學習困難的型別,有無共患病。
如果這個孩子測出來存在智力障礙問題,那他的學習肯定是有困難的,哪怕沒有智力問題的孩子,也往往會有,或者共患神經發育障礙。
比如常見共患多動症,這類有共患病的學習困難的孩子面臨的不是單一問題,更需要針對性。醫學干預,或者說藥物治療是更重要的手段。
根據評估結果,一般會開展哪些干預或治療工作?
早期識別和治療很重要。
我們主要有教育干預、認知行為干預和醫學干預,教育干預主要可以透過制定個別教育計劃、指導計劃,針對困難領域的額外練習訓練、控制任務難度等方式進行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是針對閱讀障礙、計算障礙、書寫障礙具體情況進行干預。
1.如果測試評估結果發現,孩子存在智力問題,智商達不到我們的正常水平範圍,那他的成績肯定就會不太好。
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適當降低要求,在學習上要多輔導、多鼓勵,不要拿智力正常孩子的應達水平去要求,因為他達不到。
這類孩子學多少算多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我們更多的是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2.如果測試顯示孩子沒有智力問題,評估發現孩子是某一種特定學習障礙,就要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
比如書寫障礙,孩子寫起來他這個字可能就是不好看,會寫錯字、漏字、寫映象字,偏旁部首的偏倒,那麼就多寫多練,家長不要因為這個問題去指責他。
3.通常只有某一特定的學習障礙問題的孩子是不需要醫學藥物干預的,因為絕大多數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有逐漸好轉的趨勢,當然前提是家長和教師提供了針對性幫助和干預。
只有對於評估診斷有共患病的學習困難問題的孩子,需要配合醫學藥物治療干預。智力在正常範圍的孩子一般不建議降級、留級。
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教師針對孩子的問題,多一些幫助,多一些因材施教。
參考資料:
王燁捷《探訪全國首個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教育週刊2024-10-14)
高蕾《對話兒童心理門診醫生:認識“學習困難”,用心理解孩子》(今日教育2024-11-05)
黃楊子《有學習障礙並不等於“笨孩子”》(解放日報2024-10-09)
周韻曦《“學習困難”門診緣何一號難求?》 (中國婦女報2024-05-06)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