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治癒瞬間,藏在他們的聲音裡

今年,杜然有了一個孩子。
但和別的父親不同,欣喜之外,杜然看著正在牙牙學語的孩子,卻有些面露難色。
他和妻子都是聽障人士,說話發音不準,因此非常擔心孩子也出現同樣的問題。
以至於他甚至有些不敢在孩子面前說話,怕給孩子帶跑偏。
“開口說話,不是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聽障和語障,總是被連線在一起的?
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聽力障礙,發音器官並沒有損傷。只是因為聽不到自己和他人的聲音,才難以學習有聲語言。
所以,他們要麼口音聽起來有點彆扭,要麼乾脆不開口說話拒絕溝通。
於是,不開口的聽障人群,也就和言語障礙的標籤牢牢繫結。
聽力上的障礙無法修復,但說出口的聲音,是否可以透過科技,給出最佳化的解法?
昨天,華為原生鴻蒙之夜釋出會上的一支影片,給出了溫暖的答案。
回憶起開口說話的時刻,聽障人士們總有這樣那樣的苦楚。
幼兒園時,杜然第一次認知到,自己說話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
因為這種“不同”,小小的他漸漸封閉了內心,變得越發內向、不愛說話。
後來杜然加入棒球隊,因為聽不懂指揮,他還曾被臨時換下過場。在經過艱難的訓練之後,杜然終於成為了棒球隊的主力,但即便如此,在球場遇到突發狀況時,他也還是無法做到及時溝通。
一次棒球比賽,杜然所在的隊伍對陣清華大學棒球隊。在訓練時,他有很多關於戰術的思考和想法,但由於擔心自己發音不準,杜然沒好意思說出來。
這場比賽,最終也沒有贏。
後來,杜然把自己的想法和隊長交流,隊長驚喜地表示,他的想法都很好,鼓勵他下一次大膽開口。
棒球隊的訓練生活,讓杜然逐漸從內向變得外向,變得願意去主動擁抱世界。如今,他身處一支由聽障人組成的棒球隊,也想要邀請更多的聽障朋友來參與棒球運動,幫助他們開啟心扉。
只是,很多人都因為無法用口語順暢溝通,猶豫之下不願加入。
甚至,杜然自己也仍會有不敢開口的時刻。
他的孩子出生後,因為擔心自己口語說得不好,影響孩子將來的發音,杜然常常不太敢在孩子面前說話。
而和杜然一樣深受言語障礙困擾的,還有很多人。
劉琳和劉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3歲時,兩人確診了先天聽力損失。
參加工作後,因為聽障和語障,她們遇到過很多難以言說的困境。
本科時,劉璐去應聘實習生,就曾因聽障被婉拒,雖然後面經過見面溝通,她最終獲得了這次實習機會,但這樣的經歷,總是非常消耗她的精神。
實際上,她們都是很能為自己人生爭取的人。
劉璐大學原本是園藝專業,讀書時自學程式設計,畢業後成為了一位程式設計師。劉琳則是在工作後自學程式設計開發,也從原來的會計職業,轉行成為了一名程式設計師。
但進取路上,她們似乎總慢人一步。
如今,姐妹倆的工作,都涉及大量溝通環節,同樣由於說話不清楚,兩人失去了一些日常彙報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一部分潛在的晉升空間。
被聽障和語障困擾工作的,還有大四學生楊知諺。
早在藝考時,她就曾因聽障和語障,遇到了一些波折;後來實習時,也曾因無法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部門小夥伴溝通不暢。
如今臨近畢業,楊知諺擔心由於自己發音不標準而影響面試,一遍遍地在走廊裡練習發音,晚上還和媽媽一起在房間裡苦練口語。
但一想到面試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她仍然有些不安。
我們的社會,始終在追求尊重和平等,但很多時候,美好理想無法覆蓋一個個具體而細微的現實。
開口說話,並不是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好在,科技的進步,正在帶來全新的可能——
一支手機遞到了聽障人士面前。
按下錄音鍵,他們試探性地開口:“我說話你能聽懂嗎?”
一句話說得有些支離破碎,要仔細分辨才能明白在說什麼。
但很快,洪亮的聲音從手機中傳來,不僅完整清晰地複述了這句話,就連音色、語氣也同樣復刻。
緊接著,許許多多的聽障人士拿起手機,對著鴻蒙小藝說話,等待它替自己發聲。
“你好,我的新聲音。”
“我喜歡跳舞。”
“這兩個多少錢?”
“很高興認識你。”
  ……
他們用這個聲音和父母對話,在嘈雜的菜市場用這個聲音和攤主溝通,在新認識朋友時用這個聲音打招呼,在面試時用這個聲音表達自我。
這是鴻蒙無障礙推出的聲音修復功能,主要幫助一些言語障礙人群——
他們從小或後天失聰,戴人工耳蝸,能接收到的外界聲音不是很強。因此,他們可以發出聲音,但口語表達不夠清晰,說話時可能別人聽不太懂,只能理解個一半。
但鴻蒙小藝能夠聽懂,它可以讓四級語障使用者更加順暢地進行面對面交流,也讓三級語障使用者能進一步提升語言的可懂度。
無需文字輸入,溝通交流無障礙。
並且,過去的AI發聲,語氣總是扁平的,給人感覺就像是在和機器對話,而鴻蒙的小藝聲音修復功能,儘可能地保留了使用者音色。
也最終,保留了一份充滿人文關懷的溫度。
開始使用這一功能的杜然,正在期待有人可以藉此參加棒球隊,邁開順暢溝通、開啟自己的第一步;雙胞胎姐妹劉琳劉璐第一次嘗試小藝聲音修復時,父母聽到她們的新聲音,內心十分感動,覺得“這就是他們想象中的樣子”……
科技,應當為所有人帶來更多可能性。
各行各業的聽障人士,也正陸續嘗試藉助鴻蒙小藝,開啟自己的人生新版圖。
他們開始更加自信地在鏡頭前說出自己的職業,更願意與人溝通,更活躍地加入社交活動。
當開口不再是障礙,他們與世界,更近一步。
當精密的科技和複雜的程式碼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
從華為無障礙“黑科技”,我們能看到科技以人為本的具體模樣。
讓被忽視的聲音重新被聽見,讓通往世界的險阻變成坦途,讓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抵達。
跨越障礙,傳遞幸福。
原生鴻蒙系統的小藝聲音修復功能,利用AI技術對使用者的語音進行即時分析、修復和最佳化,在保持音色相似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發音的可懂度和清晰度。
這是HarmonyOS NEXT首次將AI能力下沉系統,也是業界首創的無障礙“黑科技”。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有了HarmonyOS NEXT裝置,言語障礙人士都可以藉助聲音修復功能,跟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
數字世界不該有人被遺忘,鴻蒙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充滿溫度的智慧世界。華為也在號召更多人共同參與、建立一個可持續、有溫度的數字未來。
這仍然只是開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的生活存在因殘障引起的不便,這意味著,每7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需要無障礙裝置的幫助。在我國,有超1700萬視障者、超2700萬聽障者,言語殘疾者(含多重殘疾)預估達700萬人,還有超過2億的65週歲以上老年人。
華為關注到了這一龐大的群體,在資訊無障礙領域持續深耕,用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無障礙技術發展,打造更多的無障礙功能服務使用者。
截至目前,華為聯合全國200多家殘障人群協會,深入全國88個城市,開展220多場華為無障礙功能體驗活動,累計線上下為言語障礙人士,提供了14000小時的無障礙用機指導和體驗服務。
華為無障礙的沃土已鋪設,希望與開發者、生態夥伴一起打造溫暖的鴻蒙體驗。
同時,華為也設立了專門的無障礙開發介面人,為無障礙適配問題提供諮詢,與千萬開發者一同最佳化複雜動態頁面,確保障礙使用者的使用。
如今,不僅杜然、劉琳和劉璐等人開始使用小藝發聲,一些原本很抗拒開口的聽障人群,也看到了與世界接觸的另一種可能性。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有越來越多的聽障人士,能夠與身邊人無障礙地順暢溝通,融入更廣闊的世界。
科技,賦予每個人改變的力量。
和華為一起,用科技凝聚溫暖,讓每一次發聲,都擲地有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