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製連結或點選閱讀原文直達“大荘家”
https://www.pechanga.com/homegiveaway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血液和尿液中的某些分子可以揭示一個人從超加工食品中攝入了多少能量。這一發現被認為是瞭解這類佔美國人飲食近六成食品對健康影響的重要突破。
這項研究由研究員洛夫特菲爾德(Erica Loftfield)領導,近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期刊上。她表示,這是科學界首次識別出可量化攝入超加工食品的生物標記物,為進一步探索這類食品與多種健康風險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工具。她說:“這項研究可能為我們理解超加工食品與健康後果之間的生物機制提供線索。”
超加工食品包括含糖穀物、汽水、薯片、冷凍披薩等,透過工業化流程製作,常含人工新增劑、色素、防腐劑等成分。儘管它們在日常飲食中無處不在,但受限於傳統營養學研究的主觀性,其健康風險一直難以量化。洛夫特菲爾德解釋道:“我們需要更客觀、更準確的方法來衡量人們的實際攝入情況。”為了尋找這樣的方法,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000多名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會員的資料,其中700多人提供了血液和尿液樣本,並記錄了一年內的詳細飲食回顧。團隊從中識別出數百種代謝產物與超加工食品的能量攝入百分比相關,並據此構建了一套生物標記評分系統——包括28種血液標記和多達33種尿液標記。
研究表明,該系統能夠準確反映個人攝入超加工食品的水平,其中某些關鍵標記物——如兩種氨基酸和一種碳水化合物——在100次測試中反覆出現,並顯示出與2型糖尿病之間可能的聯絡。

為進一步驗證成果,研究人員還分析了2019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一項嚴格控制飲食的實驗資料。在該研究中,20名成年人在為期一個月的對照試驗中交替攝入超加工食品和未經加工的食品。洛夫特菲爾德的團隊發現,透過他們開發的代謝評分系統,可以準確判斷參與者在何時攝入了更多超加工食品。
洛夫特菲爾德解釋道:“這些標記物可以應用在個體層面,為飲食研究帶來了更高的精準度。”
塔夫茨大學“食物即藥物研究所”所長莫扎法裡安(Dr.Dariush Mozaffarian)稱,這項研究是“重大科學進展”。他認為,該方法有助於揭示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真實影響,甚至可進一步分析不同加工工藝和新增劑帶來的差異。洛夫特菲爾德希望這項工具未來能用於更多研究,比如評估超加工食品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