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進越多超加工食品,恐讓早死風險悄悄上升。一項最新針對全球 24 萬多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每天飲食中只要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早逝風險就會提高近3%。研究團隊甚至推估,若完全不吃這類食品,美國2017年就可能減少超過12萬人死亡。

這項研究由巴西聖保羅大學公共衛生榮譽教授Carlos Monteiro 導,並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他指出,團隊分析3 至69歲族群的死亡風險變化後發現,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衝擊不容忽視。
研究使用Monteiro建立的NOVA食品分類系統,將食品依加工程度分為四類,其中第4類"超加工食品"包括大量廉價、經過化學處理的成分與人工新增劑,例如泡麵、洋芋片、含糖飲料、加工零食等,幾乎不含天然食材。
研究顯示,這類食品不只與早逝風險有關,也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根據先前多項研究,攝取超加工食品較多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提高 50%,焦慮與肥胖風險也分別增加逾五成;同時也與第二型糖尿病、睡眠障礙、認知退化與癌症發生率有關。
在美國,平均有超過一半(約 55%)的飲食來自超加工食品,是全球比例最高的國家。研究估算,若將攝取比例降為零,單在2017年就能減少12.4萬人死亡。其他像巴西、哥倫比亞等攝取量較低國家,也可望減少上萬起死亡。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研究提出質疑。英國 牛津大學 的營養學者 Astbury 指出,這項研究無法證明死因與超加工食品有直接因果關係,僅能顯示"關聯性",且以"完全不攝取"作為風險最低假設,並不符合現實生活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