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
教育人需要有比普通人更明確、自主、恆定的方向感,才能有效發揮導向、牽引、訊號、篩選功能,才能有效履行教育職責。長期以來,教育人在紛繁的生活中存在著對方向的迷茫、隨眾、懸置狀態和忽視、無視、無感現象。在社會的歷史大變局中,不少教育當事人處於忙碌的迷茫狀態,不重視辨別教育與社會以及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不能清醒地確認自己和學生的方向,常常表現為埋頭苦幹,這成為職業倦怠以及諸多教育問題滋生的根源。教師不善於“抬頭樂幹”,也培養不出“抬頭樂幹”的人。缺少自主、短視與功利是教育人看不清方向的主因,短視、功利的教育觀以及相應的管理與評價是一些“反教育”現象的根源。矯治教育人的方向問題,必須看到並重視確定方向存在的問題,以進一步明瞭教育人的方向應具有的特徵。這既需要從根源、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改進,也需要針對不同問題選擇適合的矯正策略,以使教育人在認清人類文明前進方向基礎上定位自己的方向。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人重視增強學生對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思考與辨識能力,使其依據自己的個性化條件選擇並準確定位與定向自己,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透過教育實現幸福。
全文閱讀
方向是物體的位置與朝向,人的物理方向是指人面對的位置。但是,用於個體的方向主要指個體人生前進的目標、指向、志向。人的方向主要指人心之所向,是人內心的嚮往與方向。在生活中,方向代表了人生的理想、追求的目標,可用於個體,也可用於群體。比如,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便是指確定了自己的方向。
長時間實地調查發現,不少教育人存在迷茫、方向感不強、懸置方向等問題,甚至有的教育人偏離“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近年來,由於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壓力明顯增加,教育當事人中被動與迷茫的人數還在增長,迷茫的程度還在加深,內卷、躺平、效能低等現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尤其是在一線教育當事人那裡,越是自覺持守專業立場和獨立人格的人,遇到的障礙越多;反而漫無目標、盲行盲動、從眾的人,被凸顯為“亮點”。這直接阻礙著教育提質增效,使得問題更為嚴重、更為複雜、更為廣泛。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清晰地闡明方向問題,以提升教育對促進人生幸福與人類文明前行的效能。
一、教育人的方向是立德樹人質量的保證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都進一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瞭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其落實需要課程、文化、實踐等多方合力。其中,教育人的方向,是立德樹人質量的保證。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這決定了教育的方向不能錯,錯的教育方向可能導致一個社會、民族、國家迷失方向,人們會在與文明相逆的道路上痛苦、艱難地越走越遠。教育人是一個社會中的關鍵人群,他們擔負著引導學生增強辨別與判斷能力的責任,他們的思想觀念落後是整個社會陷入窘境的重要原因。
未知方向錯誤的人在其視野範圍內可能獲得自以為是的成長、成就或勝利,並以此激勵自己沿著錯誤方向繼續行動,甚至越走越快、越走越遠,與文明洪流碰撞、交鋒甚至脫離文明成長,最終必然以他和相關人群付出沉重代價的悲劇作為歷史結局。所以,在教育人的方向選擇上,每個人都不要存有僥倖、貪巧的心理,不能從眾或依賴於別人,不能懸置、拖延,人自身的發展更不存在捷徑、計謀之道。真正的教育智者不可能犯方向錯誤,而設計陰謀者則常看錯方向。個人或集體反智、計謀,只會給他們通向文明的道路增添更多坎坷,但是不會改變文明前進的方向。人性與人類文明前進的巨大力量將轉化為先進的知識和技術,衝破所有的遮蔽,不會給出於私利的遮擋者運氣。
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世界大局之外,教育人尤其不能模糊對待和處理方向問題,一旦選錯了歷史方向,必然被先進者拉開距離,有可能長久衰落或以尾隨、追趕狀態被拖行,或陷入長期困境。方向決定戰略,方向決定效能的正反;方向不對,行動力度越大。選錯方向者越是努力,越會成為不合時代潮流的倒退者,不僅會被歷史拋棄,還會被歷史碾壓得粉碎。所以,當下教育人最可能而又最不應該犯的就是方向錯誤。教育人的方向錯了,必然給學生和相關人群造成長時間的遺憾,導致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的一系列問題。
教育人的方向問題隱蔽性高,當下的教育考核與評價也無相關要求和指標。這使得這一問題長期隱而未顯,存而未解。正是由於各方面對教育人的方向問題重視程度不高,相關的問題才日益增多,以至教育方面迷茫的人對其迷茫的後果無感,迷失方向或選錯方向的人仍在執意前行。
二、教育人方向定位
發展帶來了社會複雜程度的增高,使得方向對於教育人的履職必要性不斷提升。方向還是決定職業效能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隨著社會的組織程度增高,教育人可能越來越難以確定自己的方向。
(一)教育人的方向界定
教育人,是包括直接從事教育教學和從事教育教學管理、技術、服務,以及從事包括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在內的間接業務的各類人群的總稱。在社會中能發揮教育影響的人很多,比如父母對孩子、明星對他的粉絲。但是,這類教育影響具有時間、空間、個體、內容的相對性,很難具有確定性。在通用語境下,教育者一詞強調的是他與被教育者相對的固化身份;教育人,則含有與學習者人格平等,以人教人之意;教育者有他者意味,教育人則是亦師亦友的自己人。所以,本文不採用更為普遍、廣義的“教育者”定義,而是採用更具人性的“教育人”概念。教育人,僅限於在各種教育機構任職、需要履行社會的教育職能的人。
教育職業人群存在方向選擇與確定的問題。調查顯示,他們在進入教育職業之前,對人生朝向有過自主、自覺的思考、判定和選擇。入職教育以後,仍有不少人在一定時期內維持著對自己方向的選擇與確定;同時,越來越多管理、評價、考核、利益左右其對方向選擇。隨著上述因素影響的時間加長,他們的被動性逐漸增長,有人甚至產生職業倦怠,人生朝向的選擇與確立問題隨之凸顯,個人的方向意識與方向感鈍化。
教育從業者基於自身對教育的認識、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人類文明前進方向,判定其所確定的人生朝向、目標與理想的歸止。教育人確定方向需要參考所處環境的教育方向,但是,所確定的方向又不完全等同於或照搬環境的教育方向。環境的教育方向是一個社會、國家、政黨透過法律、政策及相關形式確定的教育宗旨、方針之類的宏觀整體方向。教育人所要確定的方向,是教育當事人基於自身對當下社會與教育生活的體驗,立足於自身當下所處的具體方位,參考社會與國家確立的教育宗旨與方針,依據自己對自身潛能的認知、使命選擇、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和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判定,所確立的個性化方向。因此,有教育家精神的人可能會有更靈敏的方向感。教育人的方向不是宏觀教育方向的刻板複製、套用或依從,應是基於具體個體的條件、能力、見識的個性化的領悟後確立的更有感染力、對教育工作更有效能、凸顯為具象的方向標。
(二)教育人方向的特徵
教育人應是各職業人群中方向感較強的人,教育人的方向也應具有與其他行業相比更為凸顯的特徵。
教育人的方向更為明確。教育是通向個人幸福的輔助過程,教育的本質是“止於人民之幸福”。教育人因其職業帶有公共性,他們的方向應公開、透明,而不能隱藏、模糊或偽裝。教育人的方向更具穩定性,教育人的方向一經確定就不宜波動、搖擺、逆轉,而應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為教育人堅守。教育人的方向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些教育人以大量的知識訓練,掩蓋了師生方向的選擇與確定,助推了“題海沒志”的現象。個人在某一方面的優勢,可以成為他進行方向選擇時的參考,但再優秀的業績也不能替代方向;沒有方向的教學業績,沒有校準的、具體學生成長的知識教學,只能是個體成長的贅疣。最後,教育人的方向須由個人自主選擇確定,體現主體對自己負責,不能虛化、忽視個人的方向確定權責。每個人的方向確定都是特定時空、情境、方位、心態決定的獨特問題,需要得到個性化、獨特式的解決。
(三)教育人方向的功能
教育職業的特殊性使得教育人的方向發揮著不可缺少的功能。教育人需要有比普通人更明確、強烈的方向感,才能有效發揮其導向、牽引、訊號、篩選功能,才能有效履行教育職責。整體上講,當下人們對教育人的方向功能重視不足。
首先,教育人的方向具有導向功能。導向是教育所需要發揮的重要功能,教育人應扮演學生群體及相關人群中確定導向與明確方向的角色。如果教育人自己的方向都不明確,就只能讓被導向、需要導向的學生處於迷霧之中,使之不辨方向、很難健康成長。
其次,教育人的方向具有牽引功能。在師生之間,方向決定著彼此的方位,也決定著彼此的影響與作用、方式與效果。以時代或人類文明前行作為參考方向,如果教師走在時代前沿,沿著時代前進方向,就能成為一種帶動、牽引學生向前的無形卻強大的力量;如果教師落在時代的後面,表現出中庸、保守,甚至還顯示出與時代文明進步相反的方向,就不僅不能產生牽引作用,還會成為後拉倒退的力量。
再次,教育人的方向具有訊號功能。教育人的方向無論當事人是否自我宣稱,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有外在表徵。一方面,它對身邊的師生及社會成員是一種相互識別的訊號,也是如何行動的訊號,顯現出具體的人生態度與方向。另一方面,它是示意他人選擇與行為的訊號,教育人身體力行、景行行止、以人教人,其行為方向就是對學生的不言之教。此外,一群師生的方向狀態與方向選擇,帶有整體性的訊號。儘管它不意味著在方向選擇上需要從眾,卻能顯示出眾多人對方向的認知、判別與選擇,可以作為人生選擇中不可忽視的訊號。
最後,教育人的方向具有篩選功能。方向明確的人會在選定的方向發力、下功夫,就能獲得更加顯著的工作成效;方向不明的人則會在不明方向上彌散用力,易受外界因素干擾而隨意改變方向,甚至受外力影響對於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從完全相反的方向用力,所做的功為零或負功。教育人的方向明確才能直奔關鍵,事半功倍;如果沒有明確方向,教育人就不會對自己的時間、精力作最好的選擇安排,往往付出很多無用的精力,也很難有效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每個教育人就是一份教育力量,評估、衡量這份力量作用的社會效果主要有大小和方向兩項指標。如果力量很大,方向不對,所做的就是負功;在正確或最優方向上用力才能更有效做功。方向不對,功夫全費。因此,教育人尤其需要注重自己的方向,並謹慎辨明、選擇、確定,在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或區間用力。
三、 教育人的方向選擇與定位問題
隨著全球化程度加深,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正在進入歷史“大變局”的關鍵節點。人類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關口,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不斷出現,個人方向辨別、選擇、確定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強的同時,其難度也在不斷增高。
(一)方向選擇與確定的迷茫
迷茫的教育人主觀上還想辨別並自主確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由於外部變化太快、太複雜,自己的辨別能力不足而難以明辨並確定方向;或由一種舊情境進入到更為新奇複雜多變的新情境,迷茫者難以辨別與確定方向。
教育人的迷茫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方向不明、動力不足、目標模糊,所訂計劃難以按期執行或完成;二是工作程式與規範失常,斷斷續續、拖拖拉拉、因小失大,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三是成效不清晰,業績很難提升,無法打破天花板,無實質性改進行動,甚至難以維持現狀。
迷茫不僅表現為教育人的認知,還表現在一些學校和教育當事人已經出現明顯與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相逆的言行,甚至出現一些“反教育”行為。這些對青少年的成長髮展已經造成誤導和傷害,並留下長久的、難以修復、不可逆轉的不良影響。迷茫還使得“不少學校把教育淡化為教學、教書、傳授知識,教育嚴重地‘變味’了”。這樣的教育將對人的整體性培養窄化為單一的知識訓練,既不可能高質量,也不會推進教育和整個社會的現代化。
因為迷茫,不少人迷失未來方向:一方面自己很忙,感到要做的事很多,不斷試圖找新工作、新目標,但又都淺嘗輒止;另一方面卻不知道自己該找什麼樣的事幹,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最適合幹什麼、能幹什麼或做什麼更有意義。總言之,這些人對前方一無所知或知之不多,對未來感覺空白,找不到參考依據,路徑也不明確。
(二)方向選擇與確定的隨眾
隨眾的教育人自己不考慮或者懶得考慮自己的方向問題,而是跟著身邊大多數人行動。隨眾的人常常是迷茫著嘗試多次選擇碰壁後,接受無奈的選擇;也可能由於沒有方向選擇決定權,成為對方向無法自主選擇的弱者。經歷迷茫後感到自己無力辨明、選擇、確定方向者或無力自主確定方向者,有極大可能進入隨眾者行列。
隨眾者不僅對個體自身的方向辨別能力不足,而且對程式性與整體性的方向感知也不足,難以協調個體與群體方向之間的關係。當今,所有人都已經乘坐在一輛每個人都沒有完全方向決定權的“公共汽車”上。這些車組成了“公共汽車群”,每輛車並非開向同一個方向,有逆行、斜行、往復行駛等多個方向,但其中的大多數接近或趨向同一個方向;有少數在探索未來方向中處於前鋒,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共構出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不少人對自己所乘車輛行駛的方向不清楚,對它在整個車群中屬於哪一類也不明晰,偶爾感到不滿意或走錯了方向,又不能自主轉換,由此選擇隨眾。
隨眾似乎是方向選擇成本較小,選錯方向後付出代價也較小的方式。其實,隨眾的風險是較高的,隨眾者有效前進的機率也相對較小,整體性人生成本會較高。因為,隨眾者必然最終喪失方向辨別和選擇能力,這會導致自己在方向上無眾可隨時徹底地盲目、完全失去方向感,以至完全徹底地無法前行。大多數既沒有選擇正確方向的見識、也不具備選擇和換乘的能力與條件的人,仍舊常常成為變局中迷茫的大多數。
(三)方向選擇和確定的懸置
懸置方向的教育人認為方向不是自己需要或必須考慮的事,把自己人生與職業的方向選擇與確定權完全讓渡給別人或某個機構、組織。“埋頭苦幹”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這類人的特徵。他們認為自己只需要埋頭拉車,不需要看路;只需要出力拉磨,不需要問東西南北。
懸置方向的人常常消解自己工作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易於滑進短視和功利的泥沼。教育工作本身的社會屬性決定著懸置方向的人無法實質性地履行教育職責,他們也就很難成為合格的教育人。現實中,一味追求考分使教師群體中出現倦怠、抑鬱、猶疑、焦慮、佛系,甚至暴戾心態、極端心理表徵,其根源與懸置方向都有一定的內在關聯。他們在進入教育職業之初就未澄清自己的工作價值和意義,沒有明確的方向;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會進一步消解個人工作的社會意義;同時,逐漸放大或看重自己工作的實利價值與回報,對自己能否得到獎勵、晉升職級與工資、獲得課題與專案、贏得名譽更加在意,甚至進入不辨真善美與假惡醜的人生狀態。如果得不到自己渴望得到的功利,他們就會覺得無聊、沒意義,進入不斷倦怠、萎靡的惡性迴圈中。這些都是當初懸置自己方向而逐漸顯露出的後果。
陶行知在百年前也許就發現,一個懸置自己的方向“埋頭苦幹”的人必將進入人生日益灰暗的誤區。他因而提出了“抬頭樂幹”,意在提示人們:在選擇幹一件事前要懂得為誰幹,為什麼幹,看清方向後再幹;唯有如此,即便乾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會感到痛苦,反而越幹越快樂,越幹越有勁,越幹意志越堅定,才能可持續、出成效。
儘管教育人的方向存在普遍性問題,但當下不少教育人還沒意識到自己的方向有問題,還沒有做好調整方向的準備。這不僅在隱性危害自己,還會對學生、家長以及與教育相關的人群造成傷害,對整個社會和國家更是貽害無窮。教育人要透過提升個體的方向辨別力減少併發的問題,才能增進個體乃至人類的幸福。
四、 教育人方向選擇的影響因素
教育人出現方向問題的原因複雜,大致可分為個人特徵與社會影響兩大類,兩類原因之間又會相互疊加。
(一)影響方向選擇的個人特徵
就個人特徵而言,影響方向選擇的因素主要表現為對方向的定位、態度、意識、能力。
首先,個人定位。是不是將自己定位為教育人,是不是把自己定位為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人,以及定位為自己能發揮多大影響、如何影響的人,這些因素都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是否重視自己的方向定位。如果只將自己定位為“教書匠”,只看重孤立、微觀的工作績效,就不會重視並認真辨別自己的方向,不會有較強的方向意識和方向感。只有那些明確意識到自己教書育人社會職責的人,才會重視自己的方向選擇與確定。
其次,個人方向辨別力。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的社會功能有一定見識的人,才具有方向辨別能力。短視與功利,是不少教育人看不清方向的主因。在全球化、資訊化快速發展的環境中,視野不夠開闊、理性與辨別能力不強的人,容易受到權勢和功利的誘惑。大量教育當事人過於看重當下的名和切身的利,不在乎、不在意人類究竟向何處去,也看不清真正的人類文明前進方向,更難以將自己的教育行為與人類文明的前進過程建立連續、整體的聯絡,難以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與趨向性體現到個體的成長過程中。
最後,選擇意識和能力。教育人看不清或選錯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沒有選擇意識和能力。他們在兩害或多害面前不善於取其輕,在兩利或多利面前不善於取其重,在利害之間猶疑不決,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只會被動接受、聽從、守著標準答案,慣於標準答案式思維,在遇到變化的時候依然墨守成規;或者不會做選擇題,面對選擇的時候選用錯的參照與標準,選擇了依據不充分、未必切實可行的路徑和突破口,降低了方向確立與選擇的準確性與正確率。他們習慣了穩態和常態,面對選擇增加就可能產生迷茫,成為觀念落後、固化,或不善變通的人,在變化之中就會盲行盲動或有過激反應。這些人往往是對現實的悲觀者,在挑戰面前就會選擇退縮或躺平。其實,那些洞悉深遠的人看到眾人漫無目標、走向歧途或深淵就不無憂慮,而那些膚淺幼稚者即便不辨方向、誤入歧途還感到歲月靜好、樂在其中;那些沒有思想、不會思想、不能思想卻熱衷於行動的人,則可能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那些看錯方向仍執著前行的人將鑄成大錯。
(二)影響方向選擇的社會因素
影響方向選擇的社會因素,主要表現為在個人選擇和確定方向時存在的外部壓力。相關組織、機構出於自身績效增加需要,建立以功利為激勵機制的規則與標準,這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日程、任務,限制了教育人去做心嚮往之的事。“佔據他們大多數時間的是‘雜事’,這類事情主要是由縣域行政系統對校長的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所催生的”,也就限定了他們的方向選擇以及方向感的增強。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教育學生的工作被擠壓到邊緣,非教學工作佔用過多的時間與精力,這在客觀上改變了身處其中的教育當事人的方向。在社會快速發展中,人們不得不關注自己當下的利益,一些機構的政策制定和實施基於明顯的年度考核績效,這些管理和評價重視當下的、可見的、短期的、功利的收益,學校亦依此來考核評價教職人員。這種“效率取向”顯然並不適合教育這一特殊活動,使教師疲於應付,使學生題海沒志,使師生都缺少時間與精力選擇、確定方向。這種績效觀在客觀上對師生乃至家長構成了一股“反教育”的巨大負向外力,使他們更加短視化、功利化;所形成的短視功利鏈,使人們忽視、不在乎甚至看不清教育的長遠方向。
短視與功利常常相伴而生,身處其中的人看不清規律,看不到整體,看不到多面,看不到變化,看不到長遠,不具有超越的意識和能力。人們要看清方向、社會因素導向,就需要遵從規律,考察整體、長遠、多面、變化,權衡輕重緩急;人們因而也能夠確定自身在人類傳承中怎樣履行自己的責任,更充分、更有效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個能擔當社會責任的人。
在更大程度上,思想、理念、觀念決定著一個人的方向。比較接近改變方向的作用點,易於相互轉化。決定戰略和方向的是思想的豐富性和觀念的先進性,思想觀念落後、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不足的人就容易出現方向性錯誤。從不“入時”或停滯於過往的人,隨著時代發展必然過時。僅看到小我而看不見他人、他國和整個世界的人,必然難以融入人類文明的大潮。無視當今世界大變局、喪失洞察未來社會的眼力、囿於傳統觀念的人,即便自身能力再大、資源再豐富,其方向錯誤的行動也只會給關聯人帶來痛苦,自己也會進入難以自拔的深淵,並且製造出難以改變方向性錯誤的悲劇。未能隨歷史大潮自我更新,囿於事實上已經落後的歷史觀、財富觀、成才觀、教育觀,這些狀態都會導致教育人的方向選擇錯誤。
五、 教育人方向問題的矯正
教育人究竟如何保持方向正確?沒有標準答案。它是既需要經過教育當事人以內求自定的過程去妥當、完整地解決問題,又需要當事人隨著新的社會發展狀況和自身的工作定位變化不斷調整自身方向。這一問題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答,教育人既需要從根源、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改進,也需要針對不同問題選擇適合的矯正策略。值此變局關口,為確保不將學生帶錯方向,教育人在開展任何教育活動之前都必須隨時辨明、校正自己的方向。
(一)以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為基礎定位自己的方向
教育所發揮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辨別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基本能力,並且不斷增強這樣的能力,使越來越多的人避免“搭錯車”。只有更多的教育當事人明瞭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教育過程中更重視增強學生對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思考與辨識能力,學生因而能依據自己的個性化條件準確定位與定向自己,才能讓人們更好地透過教育實現幸福。
人類文明前進方向是教育所應選取的大方向。當且僅當教育人的方向與人類文明前進方向高度一致的時候,教育人才能最有效、最經濟地獲得最佳時機與助力,進而達到最佳教育效果。教育人“必須將關於教育公共目的之共同願景作為出發點”,沿著這個方向,才能將教師和學生從僅僅盯著學生認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上解放出來,才能讓教育真正走出內卷。如此,在人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兩方面,教育人才都發揮可持續的促進作用。
從人類文明發展視角衡量教育是不是辦得好,就看它是否將每個個體內在的天賦能量充分有效地引導、發展和發揮出來,好的教育使個體的行動方向與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儘可能相同。陶行知曾為此提出“國無遊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的理想設定。如果不能充分實現這樣的目標,反而壓抑、摧毀個體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能量的充分發揮,這樣的教育就是反教育的,就必然造成當事人及其相關人群與社會的不幸。
以人類文明前進方向引導教育,並不否認學生個體的認知基礎、學業成績,也不漠視升學之類現實的、不可忽視的成長關鍵環節;只是更看重以長遠的眼光審視未來教育和當下的行為,並將它們在合適的方向上形成最大化的合力,也就是對當下的每一項教育行為都要以是否有利於或符合個體及其所處的社會長遠發展的標準加以衡量。因此,教師、家長、教育管理與評價者能夠正確履行職責的前提,就是必須明確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
如何認清並確定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首先,應看到整個世界,不能僅僅看一個國家和地區;應看到完整的歷史過程,而不能僅僅看歷史的一個區段;應看到多個方面,而不僅僅看一面;應使用多重證據,而不是緊緊抱著眼前的一個或少數孤證。教育人既要依據自身的體驗,又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與判斷,在獲取古今中外的事實後才能確定正確的方向。其次,需要平視古今中外的社會發展事實,不應仰視某些,俯視另一些,或使用遮蔽真實的各種鏡子去看世界,或選擇性地看部分,使用多重標準看不同部分。教育人應避免意氣或感情用事,將不同區域的歷史和發展狀態進行理性、平和的比較才能分辨何為先進文明、何為傳統弊端、何為優良傳統。看清世界需要使用多元視角的智慧、辨明方向需要全方位考察。最後,還需要教育人每一個個體在充分了解人類歷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進行理性分析,自主判斷和選擇。
讓學生明瞭人類文明前進方向是個複雜的思想解放和能力養成過程,教師發揮的關鍵作用在於不要把孩子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走向孤芳自賞,不將學生限定在標準答案裡,使他們難以接觸不同觀點,要讓他們學習全人類文明中的優秀成分;不要蒙上孩子智慧的雙眼,應當讓他們親近自然和社會去體驗感知,讓他們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讓他們張開嘴巴討論辨別,從而獲得健全的知性,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良好健全的教育必須由教育人盡到在明辨方向上的基本責任,儘量減少方向失誤對個體與社會的傷害,以使教育當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實現個體成長與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一致,最終促進全人類文明進步和每個個體幸福。
(二)個體努力與環境改善攜手保障教育人方向選擇的理性自主
增強教育人的方向意識和責任感,提升方向辨別、選擇和確定能力,成為解決當下各類教育問題的首要環節。對於方向迷茫的教育人而言,需要增強自身的方向感與方向辨別能力。教育人增強方向感,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對方向的注意,認識到方向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辨別與選擇,才可逐漸增強自己的方向感;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歷史常識與人文素養,不斷拓寬視野,從有限的專業拓展到至少對人類近一萬年的文明發展史有基本的瞭解。教育人增強方向辨別能力,首先,要有更多的方向辨別、選擇、確定經歷,豐富人的方向辨別體驗;其次,要有更多更有效的辨別方向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讓人看得更長遠、更寬廣、更深刻、更完整;最後,教育人要增強超越性,在對待教育目標和方向定位上,以理性態度尊重事實和客觀規律,減少主觀和教條,降低追求區域性利益和實際功利的動機及其對人的方向選擇的過度影響。教育人立足個體終身長遠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繁榮,才有可能避免不知所措和迷失方向。
對於方向隨眾的教育人而言,需要增強自身的方向選擇與確定的自主性。隨眾者中部分清醒自主的人仍然可以轉化為自覺、自主、明確方向的教育人,可以做有條件、有限度的“換乘”選擇。轉化的條件有兩個:從內部看,主要是個體的自主覺醒,即意識到自己的方向與自己的權利、責任、未來發展之間存在高利害相關,必須自主地增強方向辨別意識和能力;從外部看,要充分保障教師教學自主權,賦予教師充足的方向辨別、選擇、確定權。
對於方向懸置的教育人而言,他們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方向具有個性化特徵。社會發展是眾多人依據自己的定位與力量大小確定個性化方向後,多樣性合力發揮整體作用形成的結果。教育人在確定人生方向上不能抄作業,不能借船出海,不能簡單讓渡屬於自己的權利。教育人要準確定位自己的當下位置,明瞭自己的條件、目標、路徑、能力、風格,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確定自己的方向。
值得說明的是,不少教育人的方向感、方向意識、方向辨別、選擇與確定能力是在特定的管理、評價、考核中不斷被消磨、鈍化的。因此,當前還需要考慮改進傳統的教育管理與評價方式,切實減輕教育人工作負擔,讓他們有時間仰望星空,以判定、辨別與自主確立自己的方向。其次,還要儘量壓縮學校接收的教育發文。假設一所學校每年收到幾百上千份檔案,教育人難免分不清輕重緩急,從而混淆了努力的方向。最後,要確保教師的教學自主權,讓教師能在教學自主範圍內依據專業經驗做出自己的判定和選擇。
【溫馨提示】
為適應公眾號排版,已刪除參考文獻及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