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要取消了?原以為是假訊息,仔細看完國家重磅檔案,沒那麼簡單….

2025年一開年,有件震動教育圈的大事——官方釋出了重磅檔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雙減”帶來的餘震還沒有結束,新的規劃又出現了,到底意味著什麼?
前些天帶娃沒時間細看,看了不少轉述的“二手訊息”。什麼“中考分流取消”“雞娃圈變天了”……一個個看得我一驚一乍的,真的假的啊?。
現在終於有時間通讀了原檔案,趕緊來和大家分享我看到的。
  • 包括已經過去的2024年在內,這份跨度長達12年的教育藍圖,到底意味著什麼?
  • 檔案有什麼“新主旨”“新精神”?
  • 它對我們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哪些潛在影響?
今天,咱們不聊宏大敘事,只聊聊規劃中,那些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每家庭的變化。

圖源:公共圖片庫
兩個目標
我們都知道,在做個人規劃、設定目標時,要遵循“SMART”原則:讓目標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chievable)、與整體目標相關(Relevant),還要有明確的時間限制(Time-bound)。
官方這次的規劃,雖然屬於戰略性檔案(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都是些需要細化的大框框),但仔細看下來,我發現它大體符合“SMART”原則,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官方此次要讓改革教育切實落地的決心。

簡單舉個例子:在強調學生健康問題時,直接要求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非常具體(Specific)。
還有,在談到教育投入時,不僅提出了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還明確了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於4%”,這就不僅是具體(Specific)了,還大大提高了目標的可實現性(Achievable)。
有同學可能會說:投入多少,和咱們普通人也沒關係呀?
其實不然。加大投入,就意味著教育得到了真金白銀的關注,很多政策落地時會更有保障,帶動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下沉
這樣,孩子的成長就會獲得更多“外力”的幫助——比如更先進、更貼近孩子需求的教學裝置,更優質的師資等。
此外,這份規劃綱要的時間限制(Time-bound也非常明確,一共兩個關鍵的“目標完成節點”:2027年和2035年。
這部分給了我很大啟發,下面會說得詳細一些。

在規劃中,以這兩個節點為時間框架,描繪了未來十餘年教育領域的整體目標,為具體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明確的時間保障。
那麼,拋開國家層面戰略排程的角度,從我們自身出發,該怎麼看待這兩個時間節點呢?
我還是習慣用“以終為始”的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過這次是以官方規定的“終”(即目標),去思索自己的“始”。

圖源:公共圖片庫
根據檔案表述,2027年是一箇中期目標,取得的是階段性成果,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建成;到2035年,會正式建成教育強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完善。
也就是說,最終咱們國家的基礎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質量,不僅能對標發達國家水平,還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回到我們自身,就意味著,從今年到2027年這三年,教育領域會有很多具體的改革和發展措施落地。
所以我們必須多留個心眼,這段時間持續關注本地教育的“大新聞”。
舉個北京的例子。前兩天,首都教育釋出了體育相關的“體育八條”,裡面很多更加細化的要求,很明顯是以《綱要》為依據釋出的,我作為西城家長必須關注……
我大膽預測一下,接下來的各種新措施會讓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以後孩子幼升小、小升初,說不定都會有更多公平又優質的選擇。
而從孩子個人的成長來講,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意味著教育環境和教學質量都會有明顯提升,這是實打實的福利。
還有,已經蓬勃發展了很久的教育數字化,後續會繼續最佳化,以後網路上會有更多優質課程資源,拉平區域之間的差異(八線城市享受一線城市教育資源成為可能)~
再說說2035年。
那時候,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學習型社會也將全面形成,我們要以這個遠景目標為指引考慮問題。
成為教育強國的過程中,我國的教育將從“應試教育”逐步過渡到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狀態,只看這一份檔案,我們就能發現未來孩子面前起碼有三條路——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技能人才。

在這十年多的“變革”期,我們如何兼顧孩子的特性和檔案中提到的教育趨勢,為孩子的未來提前謀劃,事半功倍。
透過“關鍵詞”看變化方向
解讀“目標”,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切向好”的大趨勢,那具體的發展方向呢?
檔案中提出了很多關鍵詞和理念。有些是新詞,有些是被我們忽視過的舊詞,不過無論新舊,這些詞背後都是未來十餘年的發展方向。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關鍵詞,解讀未來教育領域可能出現的變化。孩子未來的”到底該怎麼選,看完之後同學們或許會有自己的想法。
1.打破“中考分流”局面
作為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升學問題。檔案中,我們能看到多個關鍵詞與中考、高考、分流和職業教育密切相關,揭示了未來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和融合化趨勢。
“職普融通”
有多少家長,是因為“中考分流”四個大字不得不捲起來的?
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的分化,是內卷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檔案強調“職普融通”,意味著傳統的教育分流模式可能被打破。
雖然這不是很多家長心心念唸的“十二年一貫制”,但職普融通可能意味著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課程互通、學歷互認的未來。
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在兩個體系之間更加靈活地轉換,那些“開竅晚”的孩子,也就有了更多機會,走上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指標到校”“派位招生試點”
這兩個關鍵詞,是給高中招生提出的要求,與中考改革直接相關。
尤其是看到那句“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時,不少家長沸騰了:是不是十二年一貫制真的來了?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這兩個詞只是預示著未來高中招生不再“一考定終身”,重點高中的門檻會相應降低,但並非沒有門檻。
“指標到校”,讓初中校沒有優勢但本身比較優秀的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優質高中;
“派位招生”,則透過隨機派位讓高中生源更均衡
這兩個措施,都是促進教育公平有效方法。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緊跟政策,鼓勵孩子全面發展,無論小學初中是否在“牛校”,也要努力提高自身,隨時準備抓住未來更加細化的政策帶來的升學機遇
“產教融合”
這個詞並不是新詞,早在2017年的時候,官方就提出過相關概念,強調“職業教育領域要加深學校與企業的合作”
而這次的檔案中,反覆強調了6次產教融合,足以看出官方的重視程度。

未來,職教體系必將更加緊密地與產業需求對接,重點培養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學生。
這就意味著,職業教育不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傳統的技工培訓,也不會只是培養流水線螺絲釘,而是會逐漸涉及到高階製造、資訊科技等多個前沿領域。
這個方向,我們一定要關注起來,與其擔心孩子以後大學畢業就失業,不如提前為有興趣、有天賦闖進這條賽道的孩子提供相關的資源,幫助他們發現更多機會。
2.面向“科技+創新”選拔人才
檔案中,“科技”一詞出現了18次,“創新”一詞出現了33次,“人才”一詞出現了34次,一整個呈現出“求賢若渴”的狀態

而且大家都知道,這個“賢”,對應的主要就是科技相關的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
這一關鍵詞同樣不是新詞,但確實是這兩年官方頻繁提起的,還在2024年1月入選了“2023年中國大學改革十大主題詞”
所謂拔尖創新人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優秀者,而是更強調具有創造性思維和獨立創新能力的人才
這些年,在基礎學科、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等前沿領域,國家正在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如果孩子在數理化等基礎學科上有突出優勢,就能獲得更多國家政策的支援,得到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機會。
具體是什麼樣的機會,這次的檔案也有涉及——下面兩個新詞,透露了“新方向”。
“沃土計劃”“脫穎計劃”
這是兩個新詞,新到某度還沒來得及收錄詞條。

其中,沃土計劃是面向中小學生的,主打“科學素養培育”,讓中小學成為孕育科學種子的沃土。
脫穎計劃則面向高中生要篩選出有“創新潛質”的學生,透過科學的培訓和選拔,讓具有拔尖創新人才資質的學生脫穎而出,走上科學創新之路。
對於我們這些中小學生家長來說,這兩個計劃是未來教育中最值得關注的政策紅利”,我們一定要持續跟蹤後續發展,為孩子get更多“可能性”。
尤其是那些有科研潛力和創新天賦的孩子,有這兩個計劃的支援,會得到更加豐厚的資源和機會。
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我們要更加關注孩子的興趣和潛力,早期為孩子定向培養和引導,精準鎖定孩子未來發展的賽道
我相信,一定會有同學質疑:不就是換一條賽道卷科學嗎?
這裡,我建議大家把檔案和下面的新聞結合在一起看。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一條和信奧賽相關的:CSP-J/S 需要滿12週歲才能認證。
信奧賽門檻上升之前幾天,中國科協也釋出了類似的公告: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謝絕15週歲以下兒童參賽。
這類訊息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科技這條賽道,不再歡迎藉助家長力量卷出來的“假天才”。
小初階段,就專心做好科學啟蒙,留足時間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尤其注意不要扼殺他們的創造能力。
升入高中、考進大學之後,也就是孩子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和認知能力之後,再找機會去科技領域深耕。
所以說,這類政策的底層邏輯其實很清晰:
科技創新的超車道就在那裡,但不歡迎所有人都上去卷。
家長要做的,是基礎的“育苗”工作——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一邊猛踩油門,一邊搶孩子的方向盤……
未來十年,我們怎麼做?
檔案裡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要是一一解讀,篇幅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我只挑選部分和我們關係更密切的內容來說。
總結下來,本次規劃的一大核心目標就是“緩解內卷”,要從根本上改變單一的分數競爭方式,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那所謂“全面發展”,都包括哪些部分呢?
下面的內容,是我看完檔案之後,個人認為未來十年左右家長最應該努力的兩個方向。
1.重視體育、美育、心理健康等
首先,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被檔案明確列為未來教育的重點。
在過去的教育體系中,雖然也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但是“德體美勞”總是為“智”讓路,孩子的身心健康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圖源:首都教育
北京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劉海元在接受採訪時,就用非常生動的話描述了體育的現狀:
“體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而現在,我們應該意識到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美育浸潤的重要性,尤其是前兩者,未來教育將更加關注孩子的體能發展、團隊協作能力、抗壓能力等綜合素質。
所以,我們必須要更多關注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成長,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培養積極的心態,學會應對挫折與挑戰。
在選擇課外活動時,可以選擇一些既能鍛鍊身體,又能提升心理素質的活動,比如籃球(對抗類運動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游泳(釋放壓力)、戶外徒步(自然環境緩解焦慮情緒)等。

圖源:AI
對於孩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我們一定要重視,多一些正向引導,必要時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2.根據孩子的“特長”提早規劃
身體和心理,是所有家庭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而未來,“學業”(或者說“分數”),不會再成為所有家庭共同的努力方向。
過去,我們的教育體系某種程度上是以培養“全能型”學霸為導向的,各科成績最好沒有短板
但現在,教育理念已經潛移默化發生了變化,未來的教育體系中,學科成績不再意味著一切,反而更加註重孩子的個性和專長。
我在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到了,未來的孩子面前起碼有三條主要路線——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技能人才。
很多人都知道,“拔尖創新人才”的“超車道”,對應著科技創新領域,對科技感興趣、在數理化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孩子可以走這條賽道。
但這不意味著對科學不感興趣、數理化成績一般的孩子就會被時代淘汰。
檔案提到高校改革時,強調了三種辦學定位: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
那些在人文藝術方面有天賦的孩子,可以在藝術體育類的研究型高校深造。
檔案中還提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美育浸潤”,這些都為這類孩子提供了更多機會,讓他們可以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汲取更多養分。
成為“非遺傳承人”,也是一條不錯的道路~
至於那些學習就是不開竅,但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我們要培養他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每週安排2-3次家庭專案式學習,例如策劃旅行、完成機械裝置的拼裝(小發明)。同時減少學科補習時間,帶孩子參與博物館研學、社群服務等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中學習、成長。
面對升學問題,這類孩子也有技能型高校可以選擇。
2025年1月1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擬同意設定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擬同意設定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淄博職業技術大學等14所學校。其中,職業本科高校共5所。

未來的教育體系,將為這類孩子提供更多實踐課程、技能競賽平臺和職業教育機會,培養他們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這三個方向,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核心——
當我們把“成績焦慮”轉化為根據孩子特長定製的具體行動方案,孩子就能在改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路徑。
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都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說不辛苦都是騙人的。
現在,我看到了一絲"獨木橋"變為"立交橋"的可能。
未來會不會完全按照計劃去發展,我們不確定。
但我知道,相比現在,大環境會更加支援我們,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走上獨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未來至少可期。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1.《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2.教育部負責人就《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答記者問
3.《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實施辦法(試行)》
4.極目新聞:中國科協-不再接受15歲以下少年兒童參賽
5.《關於參加CSP-J/S認證需符合年齡條件的公告》
6.貴州教育:已明確!中國計算機學會資訊學奧賽禁止12週歲以下兒童參加
7.首都教育:北京釋出中小學“體育八條”!以“身心健康”開啟新學期

也許你還想看看

【當你的孩子覺得世界無趣】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說實話,耳聞目睹帝都家長的瘋狂雞娃,我們不是沒想過,給兩個孩子換個教育環境。我們也去考察過其他國家的教育環境,包括帶大寶二寶參加國外夏令營、讓二寶去上國際學校等等。但目前,我們依然堅持兩個孩子上公立學校。我們承認,這裡有經濟條件的限制,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捨不得離開這裡,我們喜歡待在自己的地方。我們認為,我們的祖國更好、未來更光明,孩子在這裡長大未來機會更多。
但留下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內卷,有些事情還得做。所以,仔細看完《綱要》,心稍微放寬了一些。家長孩子痛恨的內卷被看到了,國家正在想辦法控制、減少它,引導教育走向更科學合理的方向。我們期待也相信,好的變化一定會出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