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作辦學被譽為“不出國門的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有益補充。Hti 華通國際教育(以下簡稱 Hti)作為連線海外院校與中國家庭的溝通紐帶,已在國際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與經驗。
近年來,中國家庭在選擇出國留學時變得更加理性,更注重價效比,對於“不出國門的留學”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加。
2024年末,Hti 舉辦了主題為“拾志不渝”的第十屆留學教育交流年會。作為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論壇”邀請了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教授、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肖小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杜培源、Hti 歐洲事業發展總監Chris Price,以及作為論壇主持人的中育貝拉國際教育董事長李松博士,他們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脈絡與實踐經驗,為中外國際教育人士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向海外院校傳遞出積極的合作訊號。
2025年伊始,正值龍蛇交替,永珍更新之際。從論壇結束時至今日,Hti 藉助自身豐富的院校資源,已幫助中外多所院校建立起了合作關係。這是國與國、校與校之間的積極互動,它促進著知識的跨國流動,讓國際教育理念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與融合。

Hti 創始人郭世淼
01

讓良幣驅逐劣幣——
用新時代的思路解決亂象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際教育交流的逐步回溫,社會各界對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教育模式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民間力量也在努力推動著教育工作的不斷發展。Hti 創始人郭世淼表示,在幫助中國學生前往海外留學的同時,Hti 正在積極運用平臺豐富的院校資源助推中外合作辦學專案落地,更好地幫助中國學生獲得與之匹配的教育資源。
事實上,郭世淼早已關注到了中國學生對於中外合作辦學方面的求學需求。疫情期間,為幫助學生完成學業,Hti 聯合多個海外院校開展合作專案,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辦學,但卻為 Hti 提供了新思路。
疫情後,郭世淼發現,部分留學生家庭尋找中外合作辦學專案的訴求愈發強烈,同時他也看到了行業內部存在的亂象。他表示,“這幾年,我們見過一些非常誇張的假專案,例如承諾‘提前佔位’‘內部直升’,誇大甚至虛構國外大學學位,讓學生誤以為該學校好畢業、好就業,這給大量家庭和學生造成了損失”。
除了上述問題外,郭世淼認為合作辦學還有一道坎——很多專案即使專業性極強、行業內認可度極高,也有能否存續的尷尬處境,這是因為專案本身或國外院校在中國的知名度有限。他發現,許多家長對海外院校一知半解,潛意識裡會偏愛高知名度的學校。“網際網路將大眾的焦點引導至最具有話題性的頂尖院校,這本質上是對孩子未來的期待,與此同時,許多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院校常常會被低估。家長除了自己熟悉的領域,缺乏全面瞭解其他院校的渠道。”
在接收了大量家庭的反饋後,郭世淼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態度開始從關注轉為研究,這使他萌生了擴充套件這一新業務板塊的想法。作為深耕國際教育領域的“老大哥”,Hti 已經積累了眾多海外院校資源,郭世淼承諾,Hti 未來將運用豐富的院校資源優勢,幫助海外院校與中國院校達成合作,推動高質量的專業與專案合作,包括高層次職業教育領域合作辦學。
當前,國際環境紛繁複雜,全球經濟復甦仍存在不確定性,不少家庭開始尋找更理性的教育投資方式。郭世淼表示,出國留學和合作辦學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越是面對這樣的國際環境,越要敞開心胸走出去,尋求交流合作,用教育來充實自己的大腦。“出國留學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而中外合作辦學則為學生提供了一箇中間選項,可以用價效比更高的方法最終達到出國留學的目的。”
現如今,政策的完善代表國家對合作辦學大框架的認可,而 Hti 希望依靠越來越規範化的市場,加速良幣驅逐劣幣的程序。未來,Hti 將根據每個家庭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服務,無論是合作辦學還是出國留學,Hti 力求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匹配的教育資源。
02

協同發展,構建持久的
中外教育合作未來

“新時期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論壇”結束以來的三個月,Hti 陸續與多所海外院校深入交流,與加拿大哥倫比亞科技學院、西蒙菲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海外院校達成了合作關係。我們邀請了三位合作院校代表,談一談他們在尋找中外合作辦學合作物件時看重的方向,以及合作的具體展開方式。


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肖小虹:
目前貴州省日益增長的外向型經濟迫切需要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通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我們的校訓是‘厚德、博學、篤行、鼎新’,實幹、創新和開放是我們的基本理念。”肖小虹認為,中外合作辦學能培養跨境貿易、國際金融投資、對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金融科技、會計資訊化等都是未來的趨勢,我校持續深化會計、金融以及與之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拓寬合作辦學的覆蓋面,尋找擁有突出優勢的海外院校開展合作。”肖小虹表示,與國際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係,有助於貴州財經大學借鑑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以及質量保障體系,快速提升本校的國際化辦學層次和水平,增強學校在國際教育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匯聚更多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為師生創造更好的國際化發展環境。
未來,貴州財經大學將進一步最佳化中外合作辦學專案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比重,聯合國際知名企業、金融機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專案實踐,提升其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同時,探索“本碩連讀”“雙學位”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及碩士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和國際化素養。“借鑑先進的辦學理念、模式和體系,只是融合發展的第一步。我們需要跳出以往辦學模式的舒適區,看到各行各業對多元化、複合型國際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學校還將針對全球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及貴州地方經濟發展難題開展持續研究,鼓勵和支援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開放包容心態的國際化人才,使學校真正成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視窗。


加拿大加西大學
中國院校合作處主任張辰誠:
加拿大加西大學是一所坐落於溫哥華市中心的年輕院校,學校注重培養應用型商業科技人才,目前已與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達成合作,共同開展國際商務專業合作辦學,該專案旨在服務中加商貿合作發展,推動雙方在職業教育與人文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透過政策支援、資源共享和模式創新,這一教育形式將繼續發揮橋樑作用,為推動國際教育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張辰誠認為,中方院校的國際化程度與品牌影響力是外方院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中國是全球主要的留學生生源國之一,透過合作辦學,中外院校都能擴大在全球教育市場的覆蓋範圍,增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提升院校辦學水平和聲譽。其次,外方院校的師資與資源配置是專案可行的基礎。優質教育資源是合作辦學的核心,外方院校需確保其現有師資隊伍和教學規劃能支撐專案需求。此外,課程體系設計和培養方案也需要平衡雙方的教育特色,同時滿足我國教育部的政策要求。外方院校傾向於選擇在教學質量、社會聲譽、學術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的中國院校。雙方專業設定的匹配度也是重要因素。外方院校還需關注學生流動性及國際交流的可能性,很多合作辦學專案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前往外方院校交流或完成學位,這種設計既增加了專案的吸引力,也為外方院校帶來了更多國際學生資源。
目前,學術交流正在向更加多樣化、靈活化的方向發展。部分專案探索了雙校園模式,學生可以在國內完成部分課程後轉至國外學習。這種模式既降低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又滿足了他們的國際化需求。透過合作辦學專案的交流和師生互動,雙方院校不僅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也搭建了跨文化理解與合作的平臺,為全球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使國際教育更加多元和開放。


新加坡管理學院
中國招生與合作處處長張顥:
新加坡管理學院由新加坡經發局在1964年建立,至今已有60年的辦學歷史。學院與世界多所頂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模式成熟,辦學經驗豐富。對於合作辦學,學院首先關注雙方專業的契合度,以及能否滿足辦學所在地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同時,當地政策是否支援合作辦學或聯合培養,師資力量是否與教學方案相匹配,也是需要考量的內容。
張顥表示,中外合作辦學不僅是對高考的有益補充,優質的專案還能夠吸引未來有國際化發展規劃的學生,他們可以透過中外合作辦學的升學路徑來實現人生目標。
針對國內高中和本科的畢業生,新加坡管理學院與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了多項合作專案。張顥表示,目前中國學生選擇最多的專業依然為商科,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合作辦學專案時往往最關注深造機會,家長希望透過合作辦學專案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涯,獲得進入世界名校深造的機會。除此之外,所學專業是否符合全球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後續學習和海外生活費用等都是家長較為關心的方面。
03

“不出國門的留學”:
向著高水平、高質量
與職業化兩個方向發展

自改革開放至今,教育事業在“走出去、引進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核心思想指引下不斷地向前發展著。李松博士在主持“新時期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論壇”時提到,中外合作辦學是推動中外教育交流的重要力量。他表示,從大的政策背景來看,中外合作辦學與我國國際教育發展的時間線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高度一致。1998年走上工作崗位的李松,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見證了國際教育的蓬勃發展,也在實踐中掌握了中國家庭對於留學和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樣本資料。透過他的描述,我們可以掌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樣態,全面瞭解海外院校對中外合作辦學的這一教育模式所持的積極態度。


中育貝拉國際教育董事長李松博士:
1.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脈絡
談及中外合作辦學的起源,李松指出,早期以政府指派留學為主,直到1984年《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頒佈之後,我國個人自費留學通道才正式開啟,這為中外合作辦學奠定了基礎。直至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實施正式定義了中外合作辦學,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部關於中外合作辦學的行政法規,對促進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頒佈,進一步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審批、執行、管理、監督和評價等作出了具體規定。2006年,《教育部關於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頒佈,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招生錄取、培養過程、學科建設、證書頒發、學費管理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李松表示,2003年至2006年可以算作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初期。而2006年至2012年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野蠻生長時期,專案數量激增但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專案導致了家長難以抉擇,也使得家長對中外合作辦學的信任度不高。
面對亟待整頓的中外合作辦學市場,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頒佈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涉外辦學規範管理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對涉外辦學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管理和整頓,強調在準確把握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同時,提高培養質量和校際交流合作水平,把海外的優秀課程、師資、管理體系、評價標準真正落到實處,對亂收費、虛假宣傳等現象進行規範,努力將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撥回正軌。2018年、2019年我國重點推進了“兩個平臺”“兩個機制”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專案,依法終止了未能達到辦學條件的286個專案。

左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杜培源、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肖小虹、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Hti 歐洲事業發展總監 Chris Price、中育貝拉國際教育董事長李松
2.明確兩個發展方向,促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落地
回顧歷史脈絡,我們清晰地看到,在三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外合作辦學始終與中國教育開放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並且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第一次被寫進了國家重要會議報告,表明了國家對於合作辦學這種教育模式的重視。李松表示,在開放發展新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會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高水平、高質量,以學術為導向的合作辦學,另一個是以就業為導向、國際化的職業合作辦學。
為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教育願景,2024年8月,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委員會成立,李松任委員會主任。“藉助學會這個平臺,我們幫助 QS 排名前30位的海外學校與國內‘雙一流’大學建立合作,共同推進學術類合作辦學。同時,國際化職業教育方面已有落地專案,比如我們和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已經共建了產業學院,與貴州財經大學合作實施海外帶薪實習專案,與新加坡管理學院策劃推出組團出海專案,幫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建立與武漢大學的合作專案等。”李松團隊計劃在世界各地建立職教出海基地,嘗試運用多年的國際教育經驗,在未來落地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為學生帶來更多正向的引導,消除資訊差,透過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為學生選擇匹配的專業,助力他們成為具備綜合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04

讓年輕人理解世界,
踐行中外合作辦學的社會責任



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質量和水平的逐步提高,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積極性逐漸高漲。要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教育國際合作的效益,必須站得更高,認真思考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目的和意義。俞立中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院校希望能與海外院校建立聯絡,擴充套件國際教育合作的機會。“中外合作辦學的價值在於探索與改革創新,它的最大優勢在於立足本土,借鑑世界一流院校的辦學理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探索全球化程序中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要探索如何更好地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俞立中提到,我國高等教育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規模,超過一半的適齡青年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從單純的“量變”向“質變”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和創新教育模式已經成為中心任務。這不僅關係到合作辦學的治理結構,也涉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以培養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層次和型別的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只有實現教育的多樣化,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在中外教育合作發展的過程中,俞立中始終在思考怎樣的大學教育是最適合中國學生的。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俞立中將其教育理念歸納為三個方面—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思辨。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選擇,使他們能基於志向和興趣進行選擇,而不是家長或老師替他們做選擇。同時,建立主動學習的模式,擺脫聽課、考試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習無所不在。如何學會思辨?就是不預設標準答案,強化閱讀、思辨和表達的訓練。俞立中表示,中外合辦的國際化大學要以人類文化共同體為出發點來培養年輕一代,促進世界各國學生的文化融合,讓年輕人能夠真正理解多元化的世界,致力於合作共贏,而不是相互鬥爭。青年是未來,只有打好這個基礎,加強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合作,才能實現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成長為擁有全球化視野的新時代青年。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