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錶醫保買,背後藏著這樣一個秘密

最近,網上熱議,一些地方,可以用醫保個人賬戶中的錢,在藥店買華為智慧手錶WATCH D2。在廣州、深圳的多家藥店,銷售火爆,已無現貨,需要預約登記等待。不過,寧波醫保局已暫時喊停此類購買行為。
就這個事,新京報約我寫了一個稿子。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梳理思維的過程,寫作過程,會產生很多新認知,很多觀點會冒出來。我不知道你們有不有這個體驗,很多事,進了腦子,沒去想,但大腦似乎在後臺整理思索,過一陣子,靈光乍現,一個新想法就蹦出來了。晚上開車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事水太深了。
先簡單的說:強制儲蓄,減少了流動性,降低價值,反過來,使得商品產生溢價。這個溢價,粗略的說,每年能從參保人的個人賬戶中拿走95億的盤子。
這是一個很符合我這個號的題目。先有常識,後產生洞見。且聽我慢慢道來。後面部分,真能讓人有抽絲剝繭的快感,又能讓人背後發涼。
首先,普及醫保賬戶常識。這還是有很必要的。新京報的那篇文章後,有很多留言,不難看出,很多人完全不知道醫保統籌、個人賬戶是怎麼個意思。中國老百姓,關心美國人的醫療,關心加沙兒童的醫療,但卻對自己的醫療毫不關心,真是有大格局。
醫保分兩個賬戶——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如果你在企事業單位工作,每個月的工資都會扣除一部分用來繳納醫保,一般是企業交8%,個人交2%。個人交的全部和企業交的一部分會進入個人賬戶,其他的則進入統籌賬戶。
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對應著醫保中的個人自付和統籌報銷兩部分。
統籌報銷,則相當於你交的保險的費用,由社保部門統一管理。當你發生門診或住院費用,達到報銷要求時,會由醫院和社保部門直接結算。如果你一輩子都沒生病,這部分錢也不退還。統籌賬戶,某種程度上是“大家的錢”,政府統一管理,管理嚴格。
個人自付是指,在醫保目錄內,患者的就診費用沒有達到醫保起付線,或某種藥物只能按照一定比例享受醫保報銷,再或者住院費用超出了最高支付限額,醫保統籌報銷了一部分費用後,超出的費用需要患者自付。這便是“個人自付”。
繳納個人自付部分,可以使用醫保卡里個人賬戶的資金,不夠,就自己拿錢補足。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不生病,這筆錢分文未動,在參保人死亡後,其法定繼承人可以依法繼承該部分資金。所以,個人賬戶內的資金屬於個人財產,本質上是自己的錢,管得也松。
所以時常發生一些“在藥店買牛奶”的新聞。2018年,桂林就出現了多家藥店可刷醫保卡買日用品。顧客來藥店購買日用品,刷醫保卡支付,在輸入電腦開小票時,收銀員會將日用品換成同金額藥品。我聽說過的最極端的情況,就是連火鍋店都可以刷醫保卡個人賬戶。
第二個問題,華為手錶是認證的二類醫療器械。華為WATCH D2的中文名為“腕部動態血壓記錄儀”,似乎也在規避電子消費品的屬性,而強調醫療器械的屬性。小米、dido等牌子的智慧手錶也有醫療器械認證。只不過,有認證,未必能進醫保。
有人質疑,智慧手錶有超出醫療器械的其他功能,比如,微信聊天、拍照片,這部分不應該用醫保資金支付。寧波醫保局叫停也是這個思路,其內部正在討論華為WATCH D2能否使用醫保結算,“因為這個手錶裡有很多附加功能。”
但是,既然是個人賬戶的錢,買什麼就不太重要了。反正他什麼都不買,最後人死了也是提現。
但別慌,真問題,才剛剛開始。
個人賬戶,會產生一種幻覺,讓市民覺得,“醫保卡里的錢,不是自己的錢”,使用起來就會大手大腳。
貴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流動性減少。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一種流通不便利的“貨幣”,一定比流通便利的“貨幣”的“價值”,更低一些。說個大白話,就是一種錢,買的東西有限,那麼,錢就不值錢,東西就會更貴。比如,單位發福利,現金是最好的,其次是大超市購物卡,賣給卡販子,能賣到9折;最差是那種禮品卡,限制幾樣東西,賣給卡販子,可能要腰斬,打五折。
這就是為什麼,藥店裡的日用品,往往就會貴一些,但消費者卻覺得很划算。比如,華為WATCH D2,藥店最低2800元,一般在2900元,但電商平臺2649元就能買到,比藥店最低價貴5.67%。其他產品也同理,也有溢價,而且,一般來說,價格越低的產品,溢價比例更高。
這意味著什麼?可以粗略的估算。
2024年,職工醫保基金收入2.37萬億元。五分之一進入個人賬戶,就是4740億。如果三分之一來買這些高溢價物品,溢價6%,就是95億。
也就是說,因為個人賬戶能買到的東西更貴,每年95個億的溢價被拿走了。進入醫保的產品有限,誰能進入醫保,誰就能拿到這個溢價。
是不是豁然開朗,又背後發涼?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