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擴張的藥店,也開不下去了

近年來人們的購藥需求急劇增加,包括日常的感冒藥、發燒藥、口罩、消毒液等等。在此期間,藥店企業也在不斷的擴張門店,依靠規模效應來提升業績。
資料顯示,全國零售藥店門店總數,在過去的7年時間裡激增了50%,從2017年的45.7萬增長至2024年的70.1萬。
然而,2024年開始,購藥需求迴歸正常水平,過度的規模擴張也開始反噬藥店。
有專業人員指出,當藥店和參保人員服務比達到1:6000時,才能實現市場均衡。按照我國14億的人口規模,合理的藥店數量為23萬家,而目前我國早已突破了70萬家。
如今,我國藥店的店均服務人數僅為2000,甚至有的地區只有1000多人,已接近生存的臨界點。
除了服務人數的大幅減少,還出現了客單價下滑的現象。
2024年1月-7月,實體藥店每日每店的銷售額均值不足3000元,同比下滑接近10%。其中,平均客單價約為71.3元,同比下降8.58%。
此外,隨著醫保上線了“藥品比價”功能,藥店的價格變得更加透明,客單價進一步下滑至69.5元。
另一方面,醫保個賬改革也影響了藥店的經營收入。
長期以來,醫保個賬收入是藥店收入的重要部分。2019到2023年,個人賬戶在全國零售藥店的貢獻都超過40%。
然而,2021年醫保個賬改革之後,單位繳納和統籌基金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減少,2023年醫保個賬收入首次下滑,同比減少近1400億元。
藥店的消費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但醫保個賬改革之後,這類群體開始對藥品價格敏感,相應的客流量也大幅減少。
規模內卷、客單價下滑、醫保改革……凡此種種,對於每個藥店來說,去的人少了,消費的錢也少了,直接導致銷售業績不佳。
據中康CMH《2024半年度藥店生存報告》,今年1-5月超過70%的門店生意下滑,保守估計超過45%的門店出現虧損。
藥店大企業也備受折磨。一心堂預計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32%至48%。健之佳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
作為特殊的零售行業,門店擴張是藥店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同質化競爭之下,藥店的經營環境逐漸惡化,盈利能力下行。
藥店倒閉、產能出清也成了必然的結局。2024年前兩個季度,藥店閉店數量遞增,Q1和Q2分別閉店6778家、8792家。
儘管今年上半年藥店數量仍然淨增長了1.5萬家,但同比增速早已創下近三年的最低數。
從2024年開始,藥店的門店數量將呈現下降的趨勢。在“淘汰賽”階段,藥店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減緩擴張趨勢,盡力活下去。
線下藥店競爭激烈,線上還有美團醫藥、京東健康等O2O平臺爭搶醫藥行業的蛋糕。
根據建銀國際的研究,在過去5年,由於物美價廉和快速配送,非藥品種的銷售渠道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線下藥店因此被奪去了2300億的市場份額。
如今,美團醫藥累計交易使用者數超過3億人,覆蓋了25萬家藥店,提供了超過8萬種藥品。
京東健康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應收入達到150.77億元,環比增長13.6%,淨利潤率已經超過了所有的線下藥店。
2023年,線上醫保支付逐漸放開。未來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仍有4-5倍的增長空間。
內憂外患之下,線下藥店還有什麼出路嗎?
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擴張的規模,有序退出產能,恢復市場均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品類,減少同質化。
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品類談何容易,最近甚至都有“女子到中醫館買十三香配料燉紅燒肉”的熱度搜了,抓藥都快要替代買調味料了。
各行各業,若只想著以數量取勝,很容易就會陷入野蠻粗放的擴張模式,產能過剩、相互內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做深做實業務、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對於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來說,都值得深思。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萬店時代”拐點將至 連鎖藥店尋找新引擎
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233369
藥店的增長到頭了
https://mp.weixin.qq.com/s/Uz-bihQ3y7NDo4Oli8IEmQ
零售藥店已至懸崖,沒人踩下剎車
https://mp.weixin.qq.com/s/hORD9B4smAYSIgPdOj6_ng
二季度8792家藥店關閉,門店高增長迎拐點,出路在哪?
https://www.yicai.com/news/102237601.html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
本回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