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車創業十年:不是逆襲,而是專注者的勝利

成為新勢力銷量冠軍後,零跑說還有很多張牌可以打。
朱江明可能是造車新勢力中最少說 “第一”“首個” 的創始人。
新勢力用巨大投入爭奪技術領先,用最早、最快、最高佔領心智,充電電壓從 800V、900V 到 1000V,智慧輔助駕駛路線從端到端路線到 VLA (Vision-Language-Action,視覺語言動作模型)。但零跑汽車 CEO 朱江明說,零跑的智慧化可能不是最領先的,製造可能也不是最先進的,因為研發要匹配戰略,目前策略是跟隨,目的是 “在最合適的時機,快速應用”。
合適時機指的是使用者需要、技術成熟且成本可控。零跑汽車的目標是面向大眾化市場,打造通用性產品,以成本定價獲得競爭力——這不是汽車行業中最受矚目、最迷人的那種方法論。
零跑此前確實不太顯眼,這家公司成立 10 年來,至少前 7 年都不被看好,甚至不被關注。三年前,還有人問朱江明,零跑會不會活不過一年?
2022 年 3 月,零跑的月銷量首次達到 1 萬臺。此後起起伏伏,2024 年進入飛漲期,連續突破 2 萬臺、3 萬臺,直到 2024 年四季度,月銷首次超過 4 萬臺,一年賣出了近 30 萬臺車,成為第二家單季度盈利的新勢力。2025 年,零跑連續 4 個月成為新勢力銷量第一,月銷已逼近 5 萬臺。
零跑開始受到更多關注,一些車企 CEO 來交流,朱江明分享方法,講技術、效率、全域自研、成本控制,和過去沒什麼不同。但真正成為壁壘的是,過去 10 年也這樣不動搖地做。他說,零跑 “熬了十年”。
朱江明的危機感仍然很重。2023 年年中,他告訴《晚點》,年銷量 100 萬是安全線。2024 年底,他說,未來三年是決賽,零跑要全力以赴、全速前進。當時,零跑剛實現了第一次季度盈利。成為新勢力銷量冠軍後,朱江明認為銷冠只是暫時的,如果不能快速擴大規模,零跑可能還很危險。
造新勢力的卡羅拉
經典車型成就於一次次地證明其競爭力。好產品可以穿越國別、週期和市場以外的阻力,成為全球汽車使用者的共識,比如大眾甲殼蟲、豐田卡羅拉。1966 年,第一代卡羅拉上市,歷經近 60 年、12 次換代後,仍然是全球銷量前十名,累計銷量超過 5000 萬輛。
每一次換代的影響力累積,最終讓這款車不止博得人們長久的選擇、保持銷量,也能夠傳遞技術、審美、品牌形象和價值觀。它變成了一種標準。
新能源時代,這種標準更稀缺。能源形式的變化帶來了新機會,2019 年後,每年新車釋出,新能源產品數量超越燃油車,價格戰催著競爭變得更激烈,80% 的新車月銷量超不過 5000 輛。購買力有限,車企加快發車節奏,也壓縮換代週期,新勢力、自主車企、合資品牌,所有參與者都更快、更急,一些車型不到兩年就走完生命週期。
但零跑想挑戰另一件事:讓一款產品長青,造新能源的 “卡羅拉”。
C11 是零跑成立後的第三款車。這是一款中大型 SUV,汽車市場最受歡迎的車型——這是第一款車 S01 的第一條教訓。S01 是一款雙門四座轎跑,小眾賽道,團隊當時頗有信心,釋出會在水立方辦。但上市當年只賣了 1000 多輛。朱江明在這場 “零跑成立後最大的錯誤” 中堅定,要去容量大的主流市場。
2017 年底,C11 立項,到 2019 年底,經歷 7 次油泥模型、1 次泡沫模型、2 次硬質模型後,內部評價不錯,即將量產。但零跑卻在最艱難的時刻,朱江明說,公司的錢真不夠了,他墊了一兩個億給員工發工資。他困在家裡,做創業後最難的一次抉擇:C11 繼續做還是放棄?
朱江明相信新能源趨勢是確定的,“總會有人跑出來”,那 C11 就有市場。前提是要提供越級產品、越級體驗——這是 S01 的第二個經驗。
C11 原本定價 20 萬元以上,零跑決定打磨細節、提升體驗,儘可能揣摩使用者具體的需求,“要達到 30 萬-40 萬的享受”。2021 年預售後,零跑組織了很多輪使用者評審,根據使用者意見調整座椅、內飾、配置細節。雨天出行,為了方便收納雨傘,C11 設計了乾溼分離的雨傘儲藏室。中央扶手箱底部留了暗格 ,為了提高貴重物品的安全性。但價格要降,“降到 15 萬元總能賣出去”——這是決定零跑生死的一款車。
2021 年,C11 上市,一款車長超過 4.7 米、續航最高 610km、三聯屏、有 8155 晶片的中大型 SUV 售價。這是零跑在主流市場的第一款車。
C11 上市初,月銷量一千多臺,第二年,漲到四千多臺,2023 年繼續增長至七千臺,到 2024 年 10 月,這款車上市四年,月銷量反而增至一萬臺以上。
這很 “反共識”。大多數新車的上市初是銷量高點,隨著新車狙擊,銷量逐漸下降。朱江明說,原因是使用者體驗好、慢慢攢起了口碑。
全新零跑 C11
因此要在每一次改款和換代中的貫徹 “越級理念”。2024 年,C11 第一次改款,續航提高、座艙升級,標配了 L2 級智慧駕駛,但起售價還低了 1 萬多元。今年,C11 換代,續航再次提高,座艙晶片升級到 8295,採用 800V 高壓快充和雷射雷達,高配價格比之前降了 4 萬元。
朱江明給 C11 設定的生命週期很長,他說假如 30 年後零跑還在,C11 也會在,“這款車會像豐田的卡羅拉一樣一直迭代下去”。從四年前 C11 上市,他的微信頭像一直是這臺車。“C10 也在”。朱江明說,他認為零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機制。
從成功的產品到成功的方法論
零跑產品的共同點之一是中規中矩。一位零跑汽車管理層說,“像班裡那個沒有故事的同學”,不是一眼就驚豔的型別。但另一個共同點是,絕大多數產品穩定增長。零跑 C 系列的另一款 SUV  C10 2024 年 3 月上市,最初月銷量四五千,一年多後,銷量漲到了 1.5 萬。
一款產品可能靠賭對時機成功,但系列產品的成功要靠經過驗證的體系。未來三年,零跑規劃了 ABCD 四個系列,會用十三、四款車佈滿 6 萬-30 萬元的市場。每個系列主攻一個市場,從容量最大的市場開始,它最先切入的是 15 萬-20 萬元市場,已經有 4 款車,B 系列聚焦 10 萬-15 萬元,共有 3 款車,今年釋出。A 系列和 D 系列分別聚焦最低和最高價格段,這是中國汽車消費的第三大市場。
零跑汽車 C 系列已釋出了 4 款車,B 系列共 3 款,B10 已上市,B01 將在 7 月下旬釋出。
一位接近零跑的人士總結,產品策略是先做透、布全,強兵突擊某一個切口,集中發力。
“我們要打一個、成功一個,而且每年逐步提升每一款產品的競爭力,而不是這個起來、那個就下去了。” 朱江明說。
每一個系列都要延續 C11 的經驗,在各自的價位段,提供越級體驗。朱江明曾告訴《晚點》,各系列都會有亮點,B 系列的亮點是同價位智慧化最高的,比如把雷射雷達從 15 萬元級拉到 10 萬元級。D 系列希望用三十萬元級的價格提供 “不比瑪莎拉蒂差的內飾”。
這極度考驗成本控制能力。
零跑最核心的思路是平臺化,系列即是平臺的體現。C 系列的 3 款車,88% 的核心零部件通用,五座車 C10 和六座車 C16 本質上是一款車,可以共線生產。當多款車共享相同的零部件時,規模化效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攤薄成本,這讓它在目前規模有限時能夠獲得相對低的供應價格。
解決方案也直接決定了成本。朱江明追求整合,整合帶來簡潔,也降低成本。
各系列產品共通的核心在於平臺架構,零跑目前採用的是 LEAP 3.5 架構,核心策略之一就是高度整合,從原本智慧座艙、駕駛、 車身三個獨立域控制器整合為單一中央域控,減少 ECU(電子控制單元)和線束,“原來 3 個零件、現在用 1 個,這就是節省”。熱管理、電池、電驅等關鍵零部件持續地整合、創新、改進方案,才能支撐有限成本、更高配置以實現越級體驗。
整合的前提之一是自研能力。零跑是造車新勢力中最強調垂直整合的一家,它自研電芯、電驅、電控、電氣架構、攝像頭等,核心零部件自研率已經超過 65%。零跑還在擴大自研範圍,自研的 AR-HUD 已經上車,壓縮機、座椅等部件已經開始量產供貨。
朱江明說,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都在保持關注,有能力就會做自研,因為 “自己有研發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整合”。明年,零跑計劃採用一顆高通 8797 晶片做艙駕一體、取代目前的兩顆晶片,但這要求有座艙能力、也有智慧輔助駕駛的能力。
零跑希望藉助平臺化、架構化實現敏捷進化——這是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的另一方法。透過將核心零部件模組化,當需要應用一項新技術或零部件時,快速在多款產品上升級,比如升級為 800V 高壓快充平臺時,因為這些車本身基於同一架構,不用再額外做技術研發和適配,可以迅速切換。
“零跑還有很多張牌可打” 
零跑汽車的目標沒變過,成立初,朱江明說 “要做一家世界級的新能源車企”。過去信的人不多,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並沒有大車企經驗,核心成員幾乎都來自安防企業大華股份。資金也有限,從成立到 IPO,總融資比蔚來、理想、小鵬都要少。
10 年後再看,零跑過去的戰略、投入都向著這個目標。朱江明定了一個清晰的標準,到 2030 年,全球汽車的電動化率會增至 60%-70%,零跑要在其中佔到 400 萬銷量、進入前五名。
2024 年底,零跑汽車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中是第 11 名。“我們至少每年還要再前進一到兩名吧?” 他說。
朱江明將幾乎所有資源都聚焦在賣車上。當 AI 成為新的主流時,零跑沒有計劃要做一家 AI 公司,他們目前只用小團隊做具身智慧的預研。至今,零跑做的產品只有車,增長只源於在大眾市場做更有價效比的車。這需要戰略定力。
“智慧化要算投入產出比,技術進步太快,現在花 100 萬,三年後只要 50 萬,那就不合算”。關鍵是使用者需求和成本可控間的平衡,朱江明說零跑不冒進,在智慧化上採用 “跟隨戰略”,投入產出比夠高、才用,要優先滿足使用者最廣泛的需求。
有人擔心,零跑過去一年的迅速增長不可持續,因為最好打的仗已經打完了。但朱江明說,自己才出了 2 張牌(C 系列和 B 系列),還有很多牌可打。
D 系列和 A 系列將在今年底和明年釋出,他希望未來每個系列的月銷量不低於 5 萬輛,表現好的能達到 8 至 10 萬輛。在海外,藉助與 Stellentis 的合作,零跑的海外銷量也在提高,今年上半年海外銷量約 2 萬多臺,去年全年約 1.4 萬臺。零跑還在探索外供電驅、電池等技術和零部件,成為技術供應商。
零跑會全速前進,儘快做大規模。朱江明判斷,零跑還處於 “剛剛打贏抗日戰爭” 的階段,處在盈虧平衡的分界線上,如果不能快速增加銷量、提高市佔率和盈利能力,那就很危險。未來三年將是決賽,零跑需要 “一個大的爆發”。
他給 2025 年定的銷售目標是 50 萬-60 萬輛,渠道會從去年底的 800 多家增加到 1000 家以上,產能會提升到 100 萬輛——“該下手時,就要快速推進”。
朱江明會反覆做戰略推演、覆盤,S01 的教訓後,他要求自己和團隊要儘量少犯錯,公司規模擴大但要保持效率。自研自制的零部件變多,但要儘量輕資產地做,座椅和合作夥伴合資建廠,儘量租賃、而不是購置廠房。工廠佈局應儘量集中,目前僅在兩個城市設有整車廠,零部件製造也要儘可能的近。
零跑總部目前共有六、七千名員工,其中五千人左右為工程師,朱江明說,六年後,銷量要翻 10 倍,但工程師還是不能超過 1 萬人——效率來自認定目標、堅決執行、動態調整。
他說,自己現在每天九點半到公司,市場、銷售、品牌與整車研發、電子電氣架構、電池、產品、供應鏈、財務、人力等 10 個核心高管直接向他彙報,“每個細節都想了解”,他清楚零跑最新一次周銷量的排行,也記得一款車預售時增程式與純電動版本的佔比情況。每個業務內,每項業務由專人負責到底,避免出現溝通斷點、以保證效率。
快速前進的前提是認準目標。成為新勢力銷量冠軍後,朱江明說,“銷冠只是暫時的”,零跑不想做龜兔賽跑裡的兔子、要做烏龜,目標要實現、競爭很激烈,但過程不能激進,要打好基礎、控制節奏、保持前進。
題圖來源:零跑汽車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