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之後,比亞迪沒有短板|焦點分析

比亞迪帶智駕的車,可能比某些車企的智駕選配還便宜。
韓永昌
編輯張博文
封面來源官方提供
過去兩年,比亞迪用“998”的“冠軍版”鞏固市場地位,又以“798”的“榮耀版”對合資車企展開無差別打擊。
2025年,比亞迪的競爭策略已經不再是單純用價格說話,而是用智慧化來全方位競爭。
2月10日,比亞迪智慧化戰略釋出會在深圳坪山總部開幕,比亞迪集團總裁王傳福宣佈,比亞迪全系車型都將搭載高階智駕,包括10萬元以下、10-20萬元級及20萬以上車型,如漢、唐、宋、海豹、海獅、海豚、海鷗等各個車系/車型。
更重磅的是,比亞迪的智駕版新車型“加配不加價”,與此前車型價格相同。秦L DM-i智駕版9.98萬元起步,秦PLUS DM-i 智駕版7.98萬元,海鷗智駕版本甚至僅需6.98萬元。

在過去一年中,比亞迪已悄然完成智慧化的全副武裝:5000人智駕團隊、11萬名工程師、1000億元專項投入,自建AI超算中心、以及427萬輛年銷構建的規模化壁壘。
行業中甚少有人能夠預料到,比亞迪能迅速完成從組建團隊到專案交付的任務,以至於大多數車企都措手不及。
長安汽車選擇提前一天召開智慧化戰略釋出會,但也僅僅給出了“今年開始將在10萬級別車型搭載雷射雷達”的“大餅”,並沒有10萬元級的智駕實車上市。
而比亞迪秦PLUS、秦L等智駕版車型在釋出會之前就已經到店,供消費者提前感受。釋出會上,王傳福也表示,比亞迪的高快領航可以做到1000公里以上零接管,代客泊車成功率高達99%。
王傳福在2024年說,未來三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合資車企份額將在3-5年內從40%降到10%。
想要打敗合資品牌,比亞迪今年打出的牌智駕標配。接下來,不管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車企,都將捲入到這場“智駕普及戰”之中。
從短板到長板,比亞迪的“智駕護城河”
曾經比亞迪最大的短板是智慧化,如今比亞迪最大的優勢也是智慧化。這次釋出會上,比亞迪一口氣將全系車型標配智駕,天神之眼做到了全覆蓋。
比亞迪將天神之眼系統分為A、B、C三個版本。產品層面直觀來看,天神之眼A(DiPilot 600)配備三個雷射雷達,支援全國無圖領航,易四方泊車,B(DiPilot 300)配備單雷射雷達,也支援全國無圖領航,以及易三方泊車。
應用最廣泛的是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支援高速領航和代客泊車。這也是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以及海鷗、海豚等入門款車型搭載的系統。

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彩蛋環節還表示,天神之眼 C 未來還將支援城市記憶領航功能,該功能計劃在年底前OTA推送。
比亞迪多車型智駕版本的推出,對電動汽車行業又是一次不小的衝擊。此前搭載智駕的最低價車型是小鵬MONA M03和埃安RT。
小鵬MONA M03的11.98和12.98萬元的兩個基礎版本支援自適應巡航、緊急避障等操作,以及自動泊車。MAX版本支援高速和城區NOA,但價格卻要15.58萬元。埃安RT的配置與M03基本相同,支援高階智駕的版本售價分別為15.58萬元和16.58萬元。
而比亞迪則將支援泊車和高速NOA的天神之眼 C,下放到了海鷗身上,也就是7萬元級別。這是電動汽車行業首次將高階智駕下放到7萬元。
在剛剛過去的1月,吉利銀河星艦7 EM-i的銷量超過2萬輛,在單週銷量上超過了該領域的標杆車型宋 PLUS,這是少數的比亞迪被反超的時刻。
此前,宋PLUS和星艦7 EM-i都不配備自動泊車、高速NOA等智駕能力。宋PLUS作為在市場上征戰多年的經典車型,面對配置更新的對手,確實不佔優勢。
但如今,標配高速NOA和代客泊車功能的宋PLUS,價格不變,星艦7 EM-i 壓力陡然增大。
比亞迪王朝網與海洋網車型全系標配智駕後,小鵬、埃安、吉利銀河等國產品牌都要開始重新思考智駕車型,以及未搭載智駕車型的定價策略。
當然,受到衝擊最大的,當屬合資車企。
合資車型如今最大的產品競爭優勢僅剩油箱,油箱是卡羅拉們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以及充電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南方縣城最大的賣點。
此前比亞迪的DM車型,雖然在續航里程上已經碾壓合資油車,但合資車多年來為消費者根植的品牌理念仍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取代。
但如今,比亞迪除了電動化的技術領先以外,還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了“智駕護城河”,壓倒合資油車的稻草越來越多。
在比亞迪的帶動下,電動汽車的賣點,已經大幅向智駕轉移。王傳福甚至放言,未來2-3年,高階智駕將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時,沒有高階智駕的車將成為少數派。”
智駕不再遙遙領先,智駕開始普惠大眾
為了讓“人人都用得起智駕”,比亞迪過去一年下了很大的功夫,董事長王傳福也一直活躍在技術一線。據新技術院院長楊冬生講述,王傳福過去一年最關注的就是智慧駕駛,要求整車設計圍繞智駕去做配合。
“做整車設計,或者電子電氣架構的時候,有很多細節要按照智駕的標準化思路去改。我們技術團隊以前推標準化、平臺化是很難的,但他(王傳福)會管到這個。”楊冬生此前接受36氪採訪時曾如此說道。
2024年,比亞迪變動最頻繁的也是智慧化部門。
從年初整合智駕和智艙、成立智慧化研究院,到年中的成立天璇與天狼開發部,衝刺自研智駕方案落地,再到四季度前後,天狼與天璇合併後,大力征調其他部門員工,比亞迪幾乎在舉集團之力,集中突破智慧化技術。
比亞迪的智慧駕駛戰略以“規模化”與“普惠性”為底層邏輯,這也是比亞迪最大的競爭壁壘,與最舒適的價格區間。
如果比亞迪2025年可以達成500萬輛的目標,旗下車型40%配備智駕功能,市場上也將出現200萬輛搭載智駕的車型,這對競爭對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衝擊,也給了供應商們一次洗牌的機會。
一方面,比亞迪即將在一年內完成從“低階L2為主”到“高階智駕主導”的產品結構切換,並實現10萬級車型的智駕功能標配。競爭對手們若不能迅速跟進,很有可能固有的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
另一方面,比亞迪巨大的市場增量,會讓雷射雷達、域控制器等智駕零部件的成本飛速下探。在這個過程中,創新能力更強的供應商將迅速得到市場青睞,很有可能在一年之中便脫穎而出,當然也有可能在一年之中淡出市場。
電動汽車行業一直以來將L3作為智慧駕駛的“iPhone 4時刻”,但讓人放開雙手的L3,並不如10萬元的智駕車型給人帶來的實用性更強。
當比亞迪的車型標配智駕後,改變消費者心智的時刻或許已經到來。智慧駕駛功能在2025年將成為消費者購買任一價格區間都要考慮的因素。比亞迪讓智駕不再遙遙領先,智駕已經開始普惠大眾。
比亞迪的智慧化戰略,本質上是一場“以規模換技術,以技術拓規模”的產業革命。
在本次釋出會之後,海鷗可以支援自動泊車,秦PLUS可以搭載高速領航,10萬元級的車型已經足以讓車主享受到智慧駕駛的便利,電動汽車的競爭也將徹底進入到智慧化的競爭之中。
對於吉利、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來說,唯有加速核心技術自研與成本控制才能與比亞迪有一戰之力;對於合資車企而言,則是電動化與智慧化雙重滯後的生死考驗。
2025年,這場由比亞迪點燃的“智駕平權”之火,或許將燒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新秩序。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